浅析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片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实践

2020-09-03 00:54益西追玛茸三布此里定主扎史永宗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片区

益西追玛,茸三布,此里定主,扎史永宗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德钦分局,云南 德钦 674500)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34个热点地区之一,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腹地。而保护区霞若片区是保护区南北连接的关键区域,依赖保护区资源的社区群众近1万人口,对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加大管理难度,近年来保护区开展以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大三大巡护工作,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本文总结了霞若片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所所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指明进一步工作方向,为保护区管理者提供参考。

1 霞若片区基本概况

霞若片区是保护区南北连接的关键区域,是重要的生物走廊带通道。分布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雪豹、林麝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黑熊、岩羊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云南红豆杉、玉龙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澜沧黄杉等物种。片区内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虫草、重楼、当归、天麻、木香、胡黄连、茯苓、秦归等,盛产野生食用菌类羊肚菌、松茸、黑木耳、牛肝菌等;片区内水资源丰富,发源于白马雪山北麓的珠巴洛河贯穿整个霞若乡,是金沙江流域一级支流,河流全长约为114.3km,由66条支流汇集而成,珠巴洛河养育了河流两岸近1万多口。

目前,在霞若片区内设有一个基层管理所即霞若管理所,下设一个管护站即粗卡通管护站,现有职工10人,共有64名护林员,辖7个行政村(包括保护区周边3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2073户,8351人,居住着傈僳族、藏族,分别占总人口的53%和36%。

2 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

2.1 完善一区一法法律体系建设,推进保护区依法治进程

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了落实推进“一区一法”立法要求,保护区结合民族自治条例制定并颁布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使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更加规范化,保护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2.2 严格按功能区划分进行管理

保护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依法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区管理,霞若片区的功能区划,见表1。三个功能区各有独特定的法律条文规定,所采用管理策略也是不同的,但又彼此有机结合、相互衔接。

核心区内严格禁止采伐、狩猎、旅游等活动,保护其生态系统尽量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生物多样性。缓冲区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起到缓冲作用,以及在不破坏群落环境的前提下,用于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研究,也可以从事教学、参观考察,但禁止经营性活动。实验区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建立适合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允许建设民生工程、经营部分短期能有收益的农林牧业生产,及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表1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片区功能区划表

2.3 开展三大巡护

巡护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工作,是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通过巡护,及时发现及制止诸如偷猎、盗伐、毁林开垦等非法活动,确保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确保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确保重要地段,如核心区不受人为干挠。同时在巡护过程中收集野生动物种群、生境、物候等方面的资料,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及物种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不断完善“本底”资料,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按照云南省林业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巡护分为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

2.3.1 日常巡护日常巡护指定期沿固定路线,开展诸如林地管理、护林防火、政策法规宣传等活动,要求巡护人员在2人以上,巡护线路长度大于3000m。通过日常巡护,及时掌握保护区内有无偷猎、盗伐、开荒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观察物种及人类活动的变化;监测动植物异常情况等。

表2 白马雪山保护区霞若片区日常巡护数据统计表

通过近年来白马雪山霞若片区日常巡护数据(表2),针对火灾隐患的排查,多次解除森林火警,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针对发现人为干扰的数量、强弱程度,在巡护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根据发现破坏行为的轻重,破坏行为严重的交由森林公安处理,其余行为较轻的以口头、书面警告。

2.3.2 稽查巡护

稽查巡护是由执法人员根据获得信息或威胁因子发生的规律和季节性等特点,不定期、不定线进行的巡护,要求巡护人员在4人以上,其中1人以上能够熟悉地形、有丰富野外生存生活经验;同时,稽查巡护要求有2人以上具执法资格。开展巡护时,考虑人员特长进行搭配,使其能够各尽所能,互相补充,且选1名作为巡护组长。

表3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片区稽查巡护数据统计表

从表3来看,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片区内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为活动,每年各有不同程度案件的发生。对于片区内出现的非法行为,首先采取口头形式的警告,如不整改下达停止违法通知书,情节较重的或不在权限内的直接交由森林公安处理。

从图1按照案件类型来分析,近年来在霞若片区内,盗伐林木的行为有所减少;非法采石挖沙取土、偷盗猎行为数量极少,趋于平衡;占用林地行为有上升趋势,据调查,主要是片区内居民生活生产需要开挖机耕路;从2015年到2017年片区内违法违规建设增多,根据巡护调查,部分为移民搬迁点,从核心区周边搬迁至实验区,有利于生态保护,减少核心区人为活动,其他违法违规主要是采石点、挖沙点、砖厂、木材加工厂,由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关停设施设备。

开展清山行动,深入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进行拉网式森林清查,排查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用具,进一步打击霞若片区内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同时对沿途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确保生物资源安全。

加强野生动物肇事现场勘查,认真核实统计辖区内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事件,切实维护好辖区群众利益,全面提高社区群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有效缓解社区群众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群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在辖区内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2.3.3 监测巡护

监测巡护是由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时间、地点和规定的数据收集方法,使用专业工具开展的巡护。监测巡护人员应在4人以上,其中1人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监测巡护的主要内容:一是野生动物监测,包括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二是干扰因子监测,以人为活动为主,人为活动包括放牧、采集、偷猎、盗伐、旅游等。监测巡护的方式主要是在野生动物或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并定期进行数据收集,如表5。

表4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片区监测巡护数据统计表

监测巡护是自然保护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收集了解保护区内各种相关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监测巡护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是开展保护管理的依据,是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霞若片区内拍摄到的野生动物,虽种类不多,但其体格健壮,说明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拍摄到的主要人为干扰为放牧、采集、采伐,其中放牧占70%以上,在下一步资源管护中要加强管理放牧活动。

2.4 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提升社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宣传教育是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霞若片区结合迪庆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三村七进一行”行动方案,走村窜户,深入社区、机关、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宣讲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作用,站群众理解、关心、支持保护区工作,通过科普宣教活动,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个人和集体签订资源管护责任书、森林防火责任书,有效减少违法违规事件发生。

2.5 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其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保护资源是为了更好更科学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应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开展对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共赢。面对霞若片区丰富的野生菌类资源、中药材资源,霞若片区保护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制定村规民约,合理采集野生菌类、中药材,并在规定时间、场所内进行交易,做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社区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节柴保暖火炉等节能产品,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燃料短缺困难,节约农村劳动力,减轻社区居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社区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缓解对保护区森林资源利用的压力;同时,在“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思想指导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开展对经济价值高、珍稀珍贵植物的引种研究,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养蜂等特色经济,举办相应的种植技术、养蜂技术、农用技术培训,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拓宽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资源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

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社区群众保护资源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过去“靠山吃山”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过度采集、利用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资源遭受破坏。没有注入现代元素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比较小,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的膨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保护区内的社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需要提升。

3.2 保护区条例十项禁止行为,束缚了当地社区群众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简称十项禁止行为。当前正在开展脱贫攻坚项目,加大道路硬化、引水、易地搬迁、建房等项目,必然要开挖、采石、采砂等,但十项禁止行为限制了这些项目,当地老百姓建设项目需要必要的材料必须从保护区外运输,加重了项目的投资,束缚了保护区原住居民固定生产生活区域内的活动,加剧了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

3.3 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均等化,影响保护区社区群众保护的积极性

生态效益补偿分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而霞若地处金沙江流域重点水源涵养林,整个霞若片区都是国家级公益林,因而霞若片区不在保护区的森林也是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是一样的,但对资源管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保护区内社区群众限制性法律法规多,正常的生产生活限制多,一个片区两种政策,因此直接影响了保护区内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3.4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赔付方式群众反映强烈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现行以投保的方式进行赔付,保险公司按照最低标的进行赔付。通过多年的实践,保险公司赔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保护区与农户之间的矛盾冲突,赔付率相对高。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保险公司是按照出险时间进行赔付,标的范围超过了就不赔付,这样造成野生动物肇事在1~9月份就赔付率高,年底赔付低或不予赔付,形成了同一种事物肇事后不同的赔付结果,群众反映强烈。

3.5 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霞若片区保护区管理人员目前学历在大学专科以上,与30年前相比学历上有大幅提升,但因近几年招录上岗,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扮演保护区管理者角色,对保护什么?怎么开展保护工作仍然迷漫。

4 措施与对策

4.1 抓好科普宣教工作,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意识的提升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小抓好,要持续抓。通过近年来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经验,我们可以在保护区内幼儿园和周边小学,在开展爱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宣传方式,建立科普宣教园地,定期开展科普知识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巩固“小手拉大手”模式,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2 修订现行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社区群众合法权益

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指导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等现行政策文件精神,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势在必行,国家应当把制定《自然保护地法》或《国家公园法》纳入人大立法计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做好分区精细化管理,从而保障社区群众合法权益。

4.3 保护地分级管理,加大生态效益补偿

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指导意见》明确,自然保护地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等级。不同的保护地等级,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严格程度也不一样。建议国家层面按照保护地等级开展生态效益补偿,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充分调查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和积极性。

4.4 探索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云南省推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购买保险的方式进行,对于家畜、农作物、其它赔付,使受损失者的损失降到最低,赔付率在85%以上,然而对于伤人赔付最高达10万元,死亡一次性赔付20万元。通过近年来野生动物伤害人的案件来看,黑熊肇事主要部位在脸上,住院治疗费用在60~80万元左右,可以基本恢复身体。但保险赔付10万元,剩余农户自行承担。建议建立伤害人或死亡的重大肇事案件赔付基金,来弥补保险赔付不足部分。

4.5 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人才是一个事业发展的关键,保护区要做好资源保护与管理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目前保护区工作人员学历相对高,但专业性和社会实践性欠缺。针对新入职职工专业素质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使在短期内新入职人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对不同专业、兴趣爱好,培养专业人才,全力推进保护区人才队伍建设。

5 结语

保护区是保护地仅次于国家公园的二级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最精华的部分。保护区按照“保护促和谐,和谐促保护,保护促发展”为指导目标,在资源保护与管理上抓好资源管理标准化管理模式,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强化科普宣教,扎实推进科学研究课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存,创建迪庆藏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片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