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 “疫情下的变与不变”构思演练

2020-09-03 02:14朱绍典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冠精神疫情

朱绍典

文题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休戚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针对新冠疫情,观察思考角度有很多,题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做出了引导,大致圈定了作文立意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方向,寫作中要体现哲学思辨能力。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立意选择的空间,但也大大降低了立意的难度。

材料分析

试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共五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创设了写作的具体情境。

第二、三句交代疫情背景下的“变化”的一面:“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变化着。从“变”的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种面对困难时人们主动地、积极地谋求发展的一种表现,眼光、视野、思想观念的转变,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

第四句写出生活中“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推己及人、休戚与共的美德……从“不变”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这是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国今天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不变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句总结二三四句,“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综合所给材料,写作时,必须兼顾“疫情背景”,辩证地看待变和不变的内容,处理好二者关系。所谓“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顽强、团结、奉献、助人的精神品质,都是抽象的概念, 作为新冠疫情亲身经历者,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品味,结合各种媒体报道,能够从中发现有价值、有内涵的“材料”,用具体鲜活的生活内容让这些概念“活”起来。

提示语是: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这句话直接给学生写作以提示,又进一步设置了具体情境,写作指令是写一篇“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作文的文体类型和格式没有具体限制。题目只是要求参加征文比赛,并未在文体上作具体规定,能够让考生发挥个人才智和写作特长。

参考立意

1. 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为守。

2. 知常达变,开物成务。

3. 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4. 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5. 坚守传承,适时而变。

6. 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7. 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8. 不忘初心,因时而变。

9. 鼎新革故求发展,坚守初心铸辉煌。

佳作展示

变与不变殊途同归

某考生

我们都变了,我们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我们又都没变,共克时艰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为着同一个目标:打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二者,殊途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为之做出牺牲。

2020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伴家人过节守岁的习惯,奔赴抗疫一线。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14亿人,居家隔离,非必需不得外出,这场人类史上规模最长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都被改变。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了护佑生命,为了家国,这必须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办公,自己做饭……每个人都在变。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样亲密无间,但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正是这些材料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言发声的李兰娟院士,抑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力量,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上至孔、孟,中有真卿、海瑞,下到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精神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龙的子孙。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着坚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无谓坚守者。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点评

本文是难得的考场佳作。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宽,格局大,语言有力量,有思辨,有温度,有高度,显示了作者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顺“疫”而变,坚守本色

某考生

犹记,己亥之末,庚子之初,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人心惶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疫情之下,我们顺“疫”而变,变的是观念与心态;我们坚守本心,不变的是情怀与担当。

疫情之下,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心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急速蔓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只能居家防控,在线远程工作、学习。殊不知,楼下的超市已修缮了一个小窗口,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购物;殊不知,小学生早已厌倦了束手束脚的生活,与父母展开激烈的“战斗”;殊不知,从前一言不合便暴跳如雷的少男少女们也藏起了骄傲的“尾巴”,积极配合防控。

疫情之下,变的是我们的陋习与格局。这次疫情过后,“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贪痴可休矣”已深入人心。有些人因自私与无休止的贪欲,已耗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一次自然的报复,同样也是人类自身的革新与完善。

“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得病不报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这些城乡之间的“土味标语”折射出人们观念与格局的拓展。这些标语如泥石流一般,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诚然,疫情改变了我们春节聚会的热闹气氛,但它更拓宽了人们的思想深度,引领人们从长远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疫情之下,不变的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疫情来袭,大国院士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慨然出征,潜心研究。医者仁心,无数逆行者慷慨赴荆楚,白衣作战袍;群策群力,全民出击,无数工人、设计师奔赴前线,高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展现出令世界为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疫情面前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弘扬无数革命志土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疫情之下,不变的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理念。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造成经济重创,患病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在疫情之初,世界各国人民积极主动地为我国捐赠防控物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情怀照耀华夏大地。巴基斯坦允许中国留学生暂住本国,支援武汉人民。“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担当荡漾不息。当国外疫情肆虐的时候,我国积极主动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及己人,不断向世界重灾区分享抗疫经验,加速疫情防控进程,用实际行动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疾风知劲草,烈火铸金石。纵观本次疫情,感慨不已,全国乃至全球顺随疫情自觉作出调整,这是时代的必然。同时,我们坚守青春本色,一心向阳,不忘初心,共克时艰,这也是时代之需。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疫情之下的“变与不变”折射出时代变化,历久弥新!愿你我顺“疫”而变,坚守本色!

点评

开篇引出话题,点明主旨,然后条分缕析地谈及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最后又照应题目,思路清晰,思维活跃,中心明确。

猜你喜欢
新冠精神疫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