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六种研究

2020-09-03 02:19陶波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3期

【摘  要】赵颜求寿故事源自晋干宝《搜神记》,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深受民众喜爱。笔者收集到该故事曲本六种,时间跨度从清末到现代,从海外孤本到国内珍稀文献。通过对六种曲本的比对、分析和研究,梳理出赵颜求寿故事和曲本的传承、流变情况。

【关键词】赵颜求寿;双红堂;车王府;曲本

1.赵颜求寿故事源流

赵颜求寿故事又叫赵彦求寿、彦子求寿、百寿图、管辂、南斗北斗等,故事最早出自晋干宝《搜神记》,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故事文本为敦煌句道兴本《搜神记》。赵颜求寿故事传承久远,至今在全国各地仍有流传,传承方式有民间故事传承、民间戏曲(京剧、梆子剧、婺剧、豫剧、香火戏、端公戏、河洛大鼓、鼓子词等)传承、民间工艺(雕刻、绘画、编织、泥塑、面塑等)传承。

2.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六种情况

2.1双红堂文库藏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三种

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有“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三种,分别是:双红堂-戏曲-169,双红堂-戏曲-188;双红堂-戏曲-190。

(1)双红堂-戏曲-169即《梨园集成》选本。《梨园集成》共四十六卷,二十四册,清李世忠编,王贺成校刊,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安徽竹友斋刊本,十行二十一字。该曲本名为“新著求寿曲本”,共15面,为皮黄戏曲选本。

(2)双红堂-戏曲-188即四川坊刻曲本《赵颜求寿》。双红堂-戏曲-188共七帙六十四册,为咸丰至光绪间(1851-1911)成都、重庆等地刻本。《赵颜求寿》曲本,失封面,但是卷末题记“绵邑文运堂刊”,一共11版21面。

(3)双红堂-戏曲-190即北京中华印刷局印行的《百寿图》、《摩天岭》、《雍凉关》三剧的合本。这与国内可见的许志豪编辑的《绘图京调大观 二集》中《百寿图》以及《戏考 第十一册》中《百寿图》内容和排版一样,应该是出自同一个版本。

2.2车王府藏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一种

(1)《百寿图全串贯》,清车王府藏曲本,分为上下两出。该曲本的内容与《梨园集成》中的《新著求寿全曲》文字几乎一样,可能是受《新著求寿全曲》的影响或者是由《新著求寿全曲》改编而成的。车王府藏曲本《百寿图全串贯》的具体时间不可考,但是从它和《梨园集成》中的《新著求寿全曲》的关系来看,其可能产生时间可能在光绪前后。车王府藏曲本《百寿图全串贯》是早期京剧的剧本,今存的京剧“赵颜求寿曲本”便是截取该曲本的后半部分而成的。

2.3永州木刻本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一种

(1)永州木刻赵颜求寿曲本,笔者收藏。永州西乡渡枫塘文顺庆记印兑,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名班戏文,共计13页。卷末题记永州西乡渡枫塘黄文顺庆记梓。曲本题作“新刻赵颜求寿”。

2.4江苏地方戏剧院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一种

(1)江苏梆子剧赵颜求寿曲本,笔者收藏。江苏省地方戏剧院1960年11月印(油印本),梆子剧,共计6页。于心全口述,曲本涉及人物有赵颜、南斗星、北斗星。

3.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六种传承与流变关系

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六种的时间跨度从清末到1960年,时间跨度近一百年。六种曲本中,最早的为“双红堂-戏曲-169”、“双红堂-戏曲-188”和车王府曲本。“双红堂-戏曲-169”出自《梨园集成》曲本,刊刻时间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该曲本为现行可见最早刊刻、选编的皮黄戏曲选本。“双红堂-戏曲-169”曲本收藏情况为《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影印本,除此之外就是日本东京大学双红堂文库藏本,该曲本资料为研究我国皮黄流传、演变的珍稀资料。“双红堂-戏曲-188”为清末四川坊刻曲本,绵邑文运堂刊刻,为川剧曲本,该曲本系海内外孤本,是研究川剧曲本、剧目流传、演变的珍贵资料。车王府曲本名为《百寿图全串贯》,“全串贯”的意思是演出剧本,要么是全剧的精彩部分曲本,要么为全剧曲本。车王府曲本也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赵颜求寿故事“百寿图”曲本,是“赵颜求寿”和“百寿图”曲本名字的分水岭,也是后期京剧“百寿图”曲本的源头。六种曲本之间有传承关系,但根据历史、地域有所变化,下面我们从曲本剧幕、人物、剧名等来具体分析传承与流变关系。

3.1曲本剧幕的变化

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从“双红堂-戏曲-188”的三幕剧,流变为车王府曲本的两幕剧,到江苏地方戏剧院赵颜求寿梆子剧的一幕。“双红堂-戏曲-188”为三幕剧,第一幕为“管畧看相”,第二幕为“耕田遇仙”,第三幕为“二仙添寿”,是现存曲本剧幕最多的一种资料。车王府曲本跟“双红堂-戏曲-169”内容相同,名为《百寿图全串贯》,分为上下两幕。到“双红堂-戏曲-190”(《百寿图》)、永州木刻本赵颜求寿故事曲本、江苏地方戏剧院梆子剧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均为一幕剧。当前流传于各地的赵颜求寿故事戏曲均为民间小戏,主要用于祝寿等活动,多为一幕小戏。

3.2故事人物的变化

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人物从“双红堂-戏曲-188”的赵颜、赵颜父亲、赵颜母亲、管畧、南斗、北斗等六个人物,到江苏地方戏剧院赵颜求寿曲本的赵颜、南斗、北斗等三个人物。人物变少,戏曲内容精简,故事情节更为紧凑。今天传承的京剧、婺剧等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人物也大多是赵颜、南斗、北斗三人。

3.3曲本剧目的变化

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又名《百寿图》,百寿图一名最早可见的曲本资料是车王府藏曲本《百寿图全串贯》,具体刊印时间不可考,但是从它和《梨园集成》中的《新著求寿全曲》的关系来看,其可能产生时间可能在光绪前后。车王府藏曲本《百寿图全串贯》是早期京剧的剧本,今存的京剧“求寿曲本”便是截取该曲本的后半部分而成的。赵颜求寿故事曲本京剧目目前多称《百寿图》,其他地方曲种多为《赵颜求寿》,例如川剧、梆子剧、桂剧、豫剧、滇剧等地方剧种,都称《赵颜求寿》。

“赵颜求寿”故事曲本六种资料,展示了赵颜求寿故事的传承,曲本的流传、变异情况。赵颜求寿故事源自晋干宝《搜神记》,因其故事的精彩和求寿结局的美好,深受民众喜爱,流传至今,相关传承方式有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戏曲在传承过程中,结合演出需要和地方文化,該剧幕从“三幕”逐渐演变为“两幕”、“一幕”,变为受民众喜爱的祝寿小戏。故事人物由赵颜、管辂、赵颜父亲、赵颜母亲、南斗、北斗等演变为只有赵颜、南斗、北斗等三个人物,突显求寿剧情。又因故事有“何不还添一岁凑成一百岁,我做个整生日”和南北斗二仙赐予“百寿图”等原因,后又得名《百寿图》。

参考文献

[1]黄仕忠《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目录》,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8期(2005.12)。

[2]黄仕忠《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6-327页。

[3]陶波、陈赵勇《戏曲<百寿图>剧目考辨》,见《北方文学》,2012年第11期。

[4]陶波、陈曦《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坊刻曲本<赵颜求寿>研究》,见《剑南文学》,2012年第11期。

[5]陶波《赵颜求寿故事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年。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中的民间故事研究(项目编号:DYWH1815)。

作者介绍:陶波,(1987-),男,云南曲靖人,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社科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