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万物理论概述

2020-09-05 06:28宋景岩宋歧隽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6期
关键词:以太中微子原子核

宋景岩 宋歧隽

【摘 要】以太万物理论从空间的角度对基本物理现象的发生原理进行统一的解释。空间的本质是存在巨大内压的以太极流体,以太压作用于物体,产生惯性、能量和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的表象,光、电、磁、热是以太不同运动方式的微观表现形式;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都是以太压作用于物体所产生压力差的体现;惯性力实质上是因物体加速度造成以太压传导的时间差值;能量的本质是物体相关以太空间可伸缩量的度量,物体释放的能量可视为巨大的以太压对物体相关的以太空间伸缩量的做功;阐明了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质三种物质之间的统一和转化关系。

【关键词】以太;光;电;磁;力;能量

1.引言

从空间的角度,来找寻宇宙的秘密,这是在经典物理时代曾被无数先贤所认可的路径,因对以太的误读,而被主流理论界所抛弃。本文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所展示信息的去伪存真,重拾经典以太概念并注入全新的内涵,为以太学正本清源,给一切自然现象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解释。

2.空间

2.1空间的本质属性

宇宙空间不存在虚空,它充满弹性极小基元——以太,整个宇宙空间就是以太空间,空间的物理属性由以太的决定,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存在巨大内压(以太压)的以太极流体。“空间是物质的广延”“真空不空” “不存在超距离作用的力”等观点已在理论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真空零点能”“真空起伏”等現象也证明空间是一种特殊物质。

2.2空间的主要物理属性

电磁波是以太的振动波的传递现象,电磁波的光速传播是宇宙空间存在巨大以太压的直接证据,以太压的实质是弹性以太之间的斥力,以太压越大,以太被压缩得越小,空间的以太密度越大,在以太压越高的空间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越快。因为空间存在巨大以太压力,才使电磁波的振动表现为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振动,并以光速传递。

物体的惯性、质量以及四项基本作用力都是以太压对物体作用的反映,但以太之间没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只有巨大的压力在以太之间以光速传递,以太本身不存在所谓质量、惯性、引力、电磁力,和人们对普通物质的感知不同,以太空间是一种具有极端流动性和巨大内压的流体,以太空间对普通物体的运动不显示任何阻力,让人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存在,这就是空间的秘密所在。

3.光、电、磁、热的统一

3.1光的本质

光是以太振动波的传播现象,光的一切物理现象都得到符合科学逻辑的解释,并和光在自然界产生所有现象相印证的。光在以太密度相同的空间传播速度是相同,但光速不是不变的,光速是随传播介质以太的密度变化而变化的。传播空间的以太密度越低光速越低,如空气、水、玻璃中的以太密度比真空中的以太密度有不同程度降低,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就有不同程度下降,这是光作为振动波传播的特性。光在以太密度相同的空间里是按直线传递的,光在以太不同密度的空间传递,会发生折射现象,如光从空气中射入水、玻璃等物体时,因以太的密度发生变化而出现光的折射现象,这是光作为振动波的传播现象的基本特征。

3.2电子的本质

电流的感应速度为光速,而电流的速度仅为每秒不到一厘米,这说明电子处在一个连续的介质(以太)中,单个或少数电子高速(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的说法是不成立。电子云是原子空间有无数电子的直观表现,每个原子核周围有无数个电子,组成原子中电子云。为什么电子的半径是个不可测的值?因为电子和光一样,也只是以太的一种运动形式的表现,电子是本质是电磁波撞击原子核形成的以太漩涡——一种以太环形驻波,或者说电子是一种首尾相接的电磁波。电子的这种环形以太驻波异常稳定,具有质量和自旋等可观测的性质,电子也带有能量和动量,占据在一定的空间,这些的表征和粒子的表征是十分相似的。电子的移动和光的传导相同,并不是组成环状驻波以太的移动,而这种环状驻波在以太空间的传导性移动。

3.3磁的本质

以太的定向流动产生磁场效应,磁的本质就是以太粒子定向流动产生微观效应,参与定向流动以太粒子的多少与流动速度决定了磁场强弱。原子核的自旋和电子所形成的以太涡流是物质内部磁场产生的原因。以磁铁为例说明磁场形成的原理,磁化后磁铁内部的部分原子核自旋和电子所形的以太漩涡的排列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形成相向的以太蜗流群,将大量以太粒子推向极化方向,这样使磁铁极化一端的外部附近空间的以太密度增加、压强增加,同时,由于磁铁极化另一端以太的减少,使其外部附近空间的以太密度减少、压强降低,由于磁铁极化的两端外部以太空间存在压强差,又使以太粒子从磁铁外部由密度高的一端向密度低的一端流动,形成一个发散状的以太蜗流,从剖面上看是一层层散发又闭合的以太粒子的运动曲线,这个运动曲线就是我们熟知的磁力线,这样一个磁铁的磁场就产生了。以上磁场形成原理也回答了“为什么磁单极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磁体的独立磁场都是以太闭合的定向循环流动。

以原子为例,电子是一个小磁体,自旋的原子核也是一个小磁体(以太的柱状波),很容易组成一个原子核和若干电子的原子联合磁场。原子联合磁场与其它原子的联合磁场靠近时,在原子磁场极化的方向上与其它原子组成更大的联合磁场,也就是分子磁场。由于每一种原子联合磁场的磁场强度、极化方向和极化数量都有很大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会形成不同性能联合磁场。

3.4电荷的本质

原子核有自旋的特征,电磁波对原子核的“撞击”是产生或维持原子核自旋的动力,原子核的自旋会拽动以太在其周围形成循环流动以太漩涡,原子核的旋转形成以太的柱状涡流,就是原子核拥有的以太粒子流循环流动磁场,但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形成的磁场的磁极数也不同,所谓电荷只是微观粒子形成磁场磁极的物理特性的表征,所谓电荷数就是这种微观粒子形成磁场极化的量化表征数,如一种原子核旋转形成以太的柱状涡流有3对极化方向的量化表征数,就说它有3个电荷,这里的电荷数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于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电荷数的含义。正负电荷也就是这种以太漩涡的旋转方向不同(左旋或右旋),如:电子是右旋的以太环状驻波,正电子是左旋的以太环状驻波。每个以太漩涡都是一个独立的磁场,两个以太漩涡形成联合磁场时,当两个以太漩涡在距离较近时产生相互排斥现象,两个以太漩涡在距离较远时产生相互吸引现象。

质子和中子的正解:中子是尚未形成柱状以太涡流的质子,或者说质子是产生自旋并形成柱状以太涡流的中子。当外部电磁波撞击中子,使中子产生自旋并形成柱状以太涡流,电磁波转变为电子,不是一个中子衰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中子自身没有形成循环流动的以太涡流,不具有独立的闭合磁场,不会产生两个磁场接近而使它们之间的以太密度增大而產生互斥力现象,也就是不存在“库仑垫垒”的阻挡,因此中子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穿过其它原子的磁场,与其它原子核相碰撞,产生核反应。利用中子“不带电”的这一特性,在核反应中常把中子作为轰击粒子。

3.5电磁感应

磁场和电场本质上都是以太的定向流动。在磁场中电子具有顺磁性,受磁场作用电子按统一方向排列,同时,电子排列的一致性驱动空间的一部分以太按垂直磁场方向定向流动,就产生电场。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线运动时,电子在导体中形成的电场统一指向导体的一端,也就是在导体内部形成了以太的定向流动,以太的定向流动带动电子的流动产生闭合电路的电流。

3.6电压

电压的本质是导体不同空间部位的以太压强差。电压的产生就是利用电磁原理将高电位部分导体的以太密度增加,形成与闭合线路中相应空间部位的以太压强差,在闭合线路中,相应空间部位以太压强差越大,以太定向流动速度越快,推动的电子的速度就越快,表现出电流增大的现象。由于不同物质内部的电磁场强度不同,不同物质内部以太密度也有较大差异,在铁、铝、铜等金属内部的电磁场强度高、以太密度较低,而空气、橡胶等物质内部以太密度较高,真空中以太密最高,一般从以太密度低的物体很难形成向以太密度高物体的以太定向流动,因此,即便电路中一部分导体金属以太密度较高(电压升高),也很难产生以太从金属向空气、橡胶等绝缘体的定向流动,也就产生电的绝缘效果,这也是电的导体与绝缘体物理特性的本质原理。导体中的以太密度比绝缘体中的以太密度低,无法形成以太向绝缘体的定向流动是绝缘的主要原因,但当导体的电压足够高时,在一定下条件,也能出现以太向绝缘体定向流动的击穿效应。

3.6热

热在宏观表现为物体的温度,微观上表现为原子或分子的振动或运动的剧烈程度,物体的原子核之间是相距较远的,它们的振动或运动是无法相互传导的,但空间的以太是连续的、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原子或分子的振动或运动实际上是由物体中以太的波动和运动的反映。如在物体的联合磁场中,一部分原子或分子的振动或运动会引相邻原子或分子之间联合磁场的以太密度周期性变化,产生与周边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吸力和斥力的周期性变化,将这种振动或运动在物体中或向物体外的传导,就产生热的传导效应。热的本质是反映物体中以太波动、运动的剧烈程度,原子或分子中的原子核只是随着以太波动、振动而运动,原子或分子的振动或运动是一种表象。

光、电、磁、热都是以太不同运动方式的微观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普通物质为媒介,进行着相互转换,而展现给我们万般变幻的自然现象。光电转换:当以太的振动波侧面“撞击”原子核时,由以太的振动波的直线传递,转换为沿原子核缠绕传递,以太的振动波转变为一个或两个以太的环状驻波(既电子)。电子与电子的碰撞时,两个环状驻波会打开,并合并转化为一个电磁波。光热转换:物体吸收光后,以太的振动波在物体内反复震荡,被物体的联合磁场吸收,转化起物体联合磁场的振动,从而带动原子核振动频率提高,表现为物体温度的上升,这时光转换为热。

3.7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或分子磁场的极化数量、极化的磁场强度和磁场的极化方向所决定。如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物理状态的成因:当物体处在固体状态时,物体的分子磁场极化方向的电磁场强度较强,分子之间沿极化方向上形成联合磁场强度也较强,物体内分子的位置被固定,物体的强度取决于分子之间沿磁场极化方向形成联合磁场强度;当物体处液体状态时,物体的分子由于内部磁场的振动较为强烈,分子之间极化方向电磁场强度下降,分子之间沿磁场极化方向上形成联合磁场强度也较弱,分子之间的位置随物体磁场的振动可相互流动;当物体处在气体状态时,物体分子在内部磁场剧烈振动的情况下,分子都脱离了原来的联合磁场,分子独立的磁场体积膨胀,分子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磁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非常微弱。

当一个粒子拥有相对独立磁场并具有明显的磁极时,它处于离子态,这时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或还原的化学性质,并具有导电性。原子在高温、电离、溶解等条件下,可以从原来的分子磁场独立出来,形成原子离子态,当离子态的原子在磁极方向中与其它微观粒子形成联合磁场时,如新的联合磁场没有明显的磁极,就消除了物质的离子态,这时它形成稳定的化学物。

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是物质分子的联合磁场的拆分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如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就是:氢气和氧气分子在一定的温度下,氢气和氧气分子的联合磁场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独立磁场,因为氢原子的磁场有一对极化方向、氧原子的磁场有两对极化方向,那么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一个更加稳定的水分子的联合磁场。

4.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统一

4.1引力

整个宇宙空间存在巨大的以太压,以太压的传导速度为光速,以太压在宇宙空间传递经过物体时,物体对以太压的传递有一定程度的阻挡,就会在物体之间产生以太压力差,物体在以太压力差的推动下产生聚集效应,就是引力现象,引力的实质是宇宙空间的以太压在传导过程中,受物体一定程度的阻挡,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以太压力差。物体一般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中只有原子核是致密的,以太压不能直接穿过,由于原子核对压力传导的速度较以太低,原子核能够减缓以太压的传导,但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的其它部分空间都同样分布着以太,以太压的绝大部分压力是可以通过原子中的以太透过物体进行传导的,这是“引力”相对弱小的主要原因。卡西米尔效应就是“引力是物体在外部以太压力差的推动下产生聚集效应”直接的例证。

4.2电磁力

任何一个自旋的微观粒子(具有电荷)形成的磁场,均可与其它粒子的磁场相结合形成一个联合磁场。如:一个原子核的磁场与其周边其它的原子核相结合形成一个联合磁场,当它们保持一定距离时,物体内部的以太压处于均衡状态,不产生吸力或斥力,但如果试图当它们靠近时,由于磁场中以太的定向流动,使原子核之間的联合磁场的以太密度增加,产生相互的斥力;当试图将它们拉远时,原子核之间联合磁场的以太密度减少,产生相互的吸力。具有电荷粒子之间这种因联合磁场的以太密度变化而产生吸力或斥力就是电磁力,电磁力的本质是具有电荷粒子之间因其联合磁场的以太密度变化,而产生的具有电荷粒子之间吸力或斥力的作用。粒子的以太漩涡带动以太定向流动(一种涡流)是带电粒子之间的联合磁场以太密度随粒子之间距离变动而变化的原因。联合磁场之间距离变近时表现为斥力,距离趋远时表现为引力。物体内部空间的以太以漩涡磁场的形式快速运动,物体内部空间都有强大的电磁场,处于运动中的以太密度较物体外部空间以太的密度低,但运动中的以太形成的张力(以太压在运动的以太间传递产生的滞后效应)平衡了物体内外因以太密度差而产生的压力差。不同物体内部空间电磁场强度不同,不同物体内部空间的以太密度也不同。

4.3强核力

由于质子(中子)是一种致密体,原子核中的质子之间的连接处没有空隙、不存在以太粒子,由于质子对以太压的传递速度较慢,空间中巨大的以太压将原子核中的质子压束在一起了,强核力的本质就是空间以太压对原子核的压束力。

4.4弱核力

弱核力产生的原因是,部分原子发生核聚变时,将少量以太粒子包裹在原子核内部的质子之间,这部分在包裹在原子核内部以太形成原子核内部张力,弱核力的本质是密封在原子核内部的以太粒子形成的原子核内部张力。

5.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质的统一

在人们的直观感受中,是可感观的物质组成了整个宇宙,事实上这些可感观物质只是弥漫在宇宙空间里的中微子的结晶,而中微子是以太过度拉伸转化来的。整个宇宙由三种物质构成:以太、中微子、中微子结晶物质(本文称“普通物质”),这三种物质关系密切并能相互转化。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质最根本的区别是对空间以太压的传递速度不同,中微子、普通物质对以太压的传递速度较以太慢,也可以说中微子、普通物质的弹性较以太的弹性弱,因此 中微子、普通物质在巨大的以太压的作用下,具有了惯性和质量。它们相互转化的基本关系:中微子是过度拉伸(膨胀)的以太,普通物质是中微子的结晶。

以太转化为中微子:在恒星内部,在超高温和强磁的条件下,使部分以太产生过度拉伸(膨胀)现象,这种过度拉伸或膨胀超过一定阈值,不能自动复原、不能恢复原有弹性,这部分以太粒子转化为中微子。恒星内部的中微子在电磁波的作用下,被抛向外空,如在地球上,人们可以时时刻刻接收到太阳产生的无数个中微子。

中微子转化为普通物质:无数中微子弥散在以太空间,在宇宙接近绝对零度的空间时,在巨大的空间以太压的作用下,中微子慢慢聚集结晶为普通物质。中微子在结晶成一个中子之前,较难在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稳定的自旋,具有电荷形成独立的磁场,可以继续聚集结晶,直到成为一个中子后,在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自旋形成独立磁场,转变为一个质子后,无法继续结晶,也可以说“中子是中微子完整的结晶体”。

中微子转化为以太:中微子和以太的相互转化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微子可以转化为以太,中微子转化以太的表观特征是以伽玛射线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如:在核反应中,由于原子核相互碰撞,原子核中少量中微子转化以太,并产生伽玛射线释放出能量,因此,核反应中的“伽玛射线是一种来源于原子核的电磁波”。由于核反应后,原子核中部分中微子转化以太,也有部分中微子从原子核散落到空间中,所以核反应后,参与核反应物质的质量有所减少,这也是所谓质能转换伪像产生的原因。

反物质的伪像:反物质又是一个主流理论将人们带入玄幻之中的奇异物质,主流理论认为“存在与正常物质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与正常物质相遇时相互湮灭抵消的反物质”,反物质存在的主要证据是发现了具有正电荷的正电子,但主流理论没有正确认识电子、电荷的本质,实际上电子是右旋的以太环形驻波,正电子是左旋的以太环形驻波,正、负电子相遇而湮灭产生一个光子的现象,实质上是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以太环形驻波相撞而转变成为一个以太的振动波的现象。同理,反质子也只是与质子的自旋相反而所谓电性相反的物质,反质子与质子相遇而湮灭产生大量能量,实际上只是组成反质子、质子的中微子转化为以太而产生伽玛射线的现象,由此可推,所谓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奇异性,可以得已消除。

6.惯性

通过以太压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可以揭示了物体惯性形成机理和本质原因,惯性本质上是巨大以太压在物体上达到平衡时的表现。当物体在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空间中以光速传导的以太压对物体在各个方向的作用力都是平衡的,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但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物体产生加速度,就需要施加外力,因为以太压的传导速度是光速,但不是瞬时的,物体的加速度越大,以太压传导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长(△t=加速度a/光速c),施加外力是为了填补以太压传导达到平衡前的时间差值,建立一种新的力的平衡,这个外力的大小实际上是以太压传导达到平衡前,所形成以太压的差值。因为以太空间是一种超流体,在物体静止或低速状态,在与物体加速度相同方向的以太压没有变化,但会在物体加速度相反方向产生以太压传导的时间差值,外力的加入只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力的平衡公式为:f以太压-f以太压×(a/c)+f外=f以太压,将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获得每秒1米加速度需1牛外力的已知条件代入以上公式,光速取300000000米/秒,可以得出,对质量1千克的物体任意方向的以太压为300000000牛。

7.能量

7.1能量的本质

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被定义为“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但这一定义并未触及能量的本质属性及产生原理。以太空间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产生部分空间以太密度的不均衡(以下简称“物体相关空间”),是能量产生的本源。宇宙空间存在巨大的以太压,在宇宙空间中任何物体相关空间以太密度发生变化,就会产生以太压力差,这种压力差以以太的振动和流动形式以光速在空间中传递,以太振动的传递和以太的流动是物体之间能量传导的过程,也是物体之间相关空间以太密度重新分配和平衡的过程,表现为各种能量的释放或吸收。物体具有的能量实质是物体相关空间以太密度变化对外部影响的表现,能量来源于物体相关空间以太密度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关空间的以太密度越低,被压缩的空间越大,具有的能量越高,能量释放就是这种空间以太密度变化以光速在宇宙空间中传递的表象,过程中显示了力的作用,体现能量的传递和物质运动。一个物体具有能量是因为物体相关的以太空间具备可伸缩性,物体释放的能量可视为巨大的以太压对物体相关以太空间伸缩量的做功。因此,能量的本质是物体相关以太空间可伸缩量的度量,物体这种相关空间的伸缩性直接体现在物体相关空间以太密度的变化上,本文从物体相关空间以太密度变化的角度来解释能量的释放和传递。

7.2能量的不同形式及相互转换

能量根据人们的直观感受,可分为多种能量形式:核能、光能、电能、磁能、热能、化学能、势能、动能等等,它们之间可相互转换,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核能:原子核是中微子的結晶,中微子是过度拉伸而膨胀的以太,当发生核反应时,组成原子核的部分中微子恢复为以太,占有空间缩小,在巨大的以太压作用下,空间以太密度差值迅速释放,以伽玛射线等方式向外传递这种空间占有的变化。光能:物体以电磁波形式传递其相关空间以太密度变化,发出电磁波的物体,因电子的减少或电磁场强度的降低,而使其相关空间以太密度增加;接收电磁波的物体,因电子的增加或电磁场强度的增强,而使其相关空间以太密度减小。电能:闭合电路中,导体电压高(以太密度高)部位的以太流向电压低(以太密度低)部位,带动电子流动产生电流,电压低部位以太密度升高。热能:热(温度)是反映物体中以太波动、运动的剧烈程度,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部空间的以太波动、运动越剧烈,物体内部空间的以太密度越低,当物体以电磁波向外传递能量时,物体温度下降,物体内部空间的以太密度升高。化学能:物质化学能的来源一般由电子转化为的电磁波和总磁场减少转化的热能两部分组成。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联合磁场时,原子中的电子与其它原子中电子的相碰撞,电子转化为电磁波(光)向外传递;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联合磁场时,它们的总磁场减少,减少的这部分磁场空间内以太密度升高,转化为热能向外传递。势能:势能产生原因是物体与天体之间的以太密度较其它空间有所降低,引力势能越大,物体与天体之间的低密度以太的总量越大,当物体的引力势能下降,转化为物体的动能时,物体与天体之间的低密度以太的总量减少。动能:运动的物体会拖曳着部分以太一起运动,物体速度越快曳引一起运动的以太越多,这部分运动的以太的密度会较周边空间的以太密度有所降低。物体的动能向势能、电能转化时,相应物体速度降低,物体曳引的这部分以太密度增加。

光、电、磁、热都是以太不同运动方式的微观表现形式,也是能量传递和贮存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物体相关空间的以太密度均真空中的以太密度低,也就是说物体相关空间相对真空都具有可压缩性,因此物体均包含巨大的能量。人们常见的能量一般都贮存在与物体的相关空间中,而误认为能量是物体本身所具有一种属性。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对物体相关空间的伸缩量的计量,是反应其占有空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宇宙空间是守恒的,有减就有等量的增,物体相关空间的伸缩量一定是等量地传递到其它物体的相关空间,总的空间是不变的,这就能量守恒定律产生的原理。

7.3质量与能量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是组成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粒子数量的不变性和客观世界整体空间的不变性的真实反映。现代物理学上所定义的质量是用惯性或引力计算出物体的质量,这两种质量计量方法非常实用,但并不十分精确,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物质计算结果有可能并不相同,无论是惯性质量还是引力质量,都上利用以太压在物体上产生的压力差来计量,这种以太压的压力差计算的结果实际上是和物体(主要是原子核)占有相关空间大小呈现正相关的,能量是计量是物体相关空间的可伸缩量,当一个物体处在高能状态时,它的相关空间膨胀(变大),计算它的质量可能增加;当它的相关空间变小时,释放出能量,计算它的质量可能减少。发生核反应时,有部分物质(中微子)转化为以太,质量下降,以伽玛射线方式释放能量。这些是物体的质量变化与能量释放在计量结果上有一定相关性的原因。

“质能转化”是一种伪像,物体自身和相关空间的以太只是被压缩或膨胀了,而不是物体的一部分转变为能量,或是能量转变为物质的增加部分。物质不会因能量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有所谓纯能量凭空产生物质,不能被表面的计算结果关系所迷惑,准确理解质量与能量之间关系与区别对正确理解宇宙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春生,一只大象--体系与体系的对话,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1-502。

[2]宋景岩,论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的缺陷和以太模型的重塑——大统一理论的创建,科技与创新,2019年第22期,14-19。

[3]宋景岩,自然法则的哲学原理——以太模型大统一理论续论,科技与创新,2020年第6期,10-15。

猜你喜欢
以太中微子原子核
探索太空奥秘 还原宇宙本真
暴涨50倍 以太币将赶超比特币?
再分给你看!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惰性中微子可能根本不存在
太阳中微子之谜
中微子是个“什么鬼”?
探测中微子
走出半衰期的认识误区
原子、同位素、原子能、射线和示踪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