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2020-09-06 13:34李梦玲
传媒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融媒体传统文化

李梦玲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记忆和财富。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因为时空限制和创作手法单一等特征,其传播过程越来越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通过融媒体视角,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进行优化的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能够被有效打破,其创作手法也可以逐渐多元化,这对于提高当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媒体;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0-00-02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指经过长期积淀并留存在当代生活中的,作为识别一类群体和民族共同标签的特定文化[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地区特有的传统风俗和共同记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世界民族之林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特定的传播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媒介从最初的龟壳、竹简逐步向纸转变。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传播介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实物存储为主的纸质媒介逐渐被虚拟存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所替代。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于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偏好,传统文化若一直留存在纸质等实物传播媒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播,可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融媒体技术是指融合纸质传媒,广播电视传媒和新媒体传媒技术优势的新型传播方式[2]。融媒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各种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并摒弃单一渠道的传播劣势[3]。融媒体在现今的媒体传播中展现出了十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各大传媒机构加速布局的重点领域[4]。基于此,本文拟探究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症结,并从融媒体视角分析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优化路径。使用融媒体技术傳播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现状

(一)传播场所固定

现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主要以实物和纸质书籍为主,这样的传播方式需要受众进入固定的文化传播场所才能实现文化传播功能。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文化传播功能的固定场所也十分有限,诸如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图书馆之类的文化传播场所也需要大众支付额外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才能够到达。基于以上的原因,以固定场所作为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也不会有大量的受众能够主动地来到固定场所接受文化传播。特别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除了在学校被动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年轻人对固定场所传播的文化及没有兴趣,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

(二)覆盖时间有限

如前文所述,因为现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在固定的场所,其传播时间段必然会受到场所的限制。互联网时代的时间逐渐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占用大量时间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的传播效率可能远不及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同时大量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与大众的休闲时间所分离,当大众有空余时间接受外部信息的时候,大部分传统文化传播媒介无法向公众开放。在有限的休闲时间内,大部分受众不会选择也无法选择优质的传统文化传播资源,这也造成了大量优质传统文化传播和大众选择吸收之间的时空错位,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

(三)方式创新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经典故事,能够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新一代年轻人大多是在学校或其他场所被动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没有自己独特的认同感和共鸣,从而无法真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现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偏于陈旧,年轻人在面对已经接受过的被动知识时,对于较为陈旧的传播方式传播的传统文化更无法提起兴趣,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只能事倍功半。固定的传播场所,较为有限的传播时间和传统的传播方式,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社会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特别是针对下一代年轻人的传播过程中。

三、融媒体视角下的传播方式创新

前文大致从传统文化传播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以及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较为传统等角度,说明了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媒体以其吸纳众多大众传媒的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5]。因此,本文拟基于融媒体视角,提出几点基于融媒体的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策略。

(一)传统文化媒介网络化

大量传统文化因为是依托文物、古董或书籍存在,直接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时空限制成本过高。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融媒体可以将受空间限制的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迁移到线上,消除了传统文化受限于空间的约束。例如,融媒体传媒可以通过和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质单位合作,将部分具有经典传统文化价值的文物放在线上展出,并配置相应的解说文字和语音。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兴渠道,拉近文物和受众的距离。这样的传播过程不但减少了大众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空间成本,通过细致和生动的讲解,大众还能够对文物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传统文化传播碎片化

针对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大量较长时间的系统传播来完成,许多年轻的受众没有长时间的空余时间来接受这些信息。融媒体传媒可以通过短视频和微博微信等平台,将较长的传统文化信息分解成较短的视频内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例如,部分历史书籍包含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融媒体传媒可以将书本媒介较为密集的信息拆分为较为松散的信息,利用碎片化的方法将本十分枯燥的历史书籍用视频和声音等渠道向大众传播。通过多种感官的吸收和消化,相比于传统的书本传递媒介,融媒体的技术能够更好地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特别对于青少年一代,利用他们较为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能够收获到更好的效果。

(三)创作手法多元化

传统文化不能是一味的说教式传播,而应该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融媒体传媒可以通过拟人化或者动漫化等形式,联合广播电视等传媒,将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进行高水平的再度创作。将其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较为平等的叙事手法加以传播。

例如,在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学习生涯中有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很难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哲学道理。融媒体传媒可以借助其他传媒的优势,将书本中传统文化进行舞台剧、动漫和电视剧等二度创作,使书本中的人物能够出现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多元化创作手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

四、结论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國家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因为传统文化主要依托于大量文物和书籍,其传播受到了很大的时空因素限制。同时,大量传统文化的创作手法过于陈旧,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无法达到让受众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特别是针对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少年,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很难达到向青少年有效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融媒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传播创新手段,通过吸收广播电视、自媒体和短视频等现代媒体的优秀创作手段,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新媒体技术,大众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时空成本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二次创作得以更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叙事口吻。基于融媒体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创新,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文俊.媒体交融中传统文化传承和转化方式的更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0):189+269.

[2]朱春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坐标、发展机遇与路径创新[J].新闻界,2018(09):21-27.

[3]张震.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与任务[J].传媒论坛,2020, 3(04):45-46.

[4]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01):46-48.

[5]孙子茜.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公关,2020(01):284.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融媒体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