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传播中女性身材空间规训及自我形象构建

2020-09-06 13:34张唯依
传媒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规训体形身材

张唯依

摘 要: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主导的对自我身体新一轮审视中,女性群体在与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中构建起对自我形象新的认知。文章将重点讨论在这种过于苛刻的身体拟态环境中,社会比较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平台空间规训的形成以及对女性自我形象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社交媒体;规训;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0-0-02

在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下,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女性理想体形建构的内容也建立了女性向上比较的新标准,但脱离实际的比较标准会导致社会比较的积极功能失效。

一、社交媒体时代女性身材空间规训形成诱因

(一)社会诱因

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步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丰足。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吃饱”转向“变美”。“苗条”作为体态美的标志之一,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一般来说,在社会中,女性比男性更在意个人身体形象,也更热衷于减肥。从女性主义者批判的视角看,减肥背后蕴含着社会性别权利问题。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是由男性掌权,女性的特征是在传统父权体制下构建的,女性减肥很大程度是为了迎合男性对苗条身材的欣赏。女性在自身驱动和社会规训的双重压力下,对自身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在对我国部分省份随机抽取的3000名女性样本进行的身体意向调查中,有76.8%的女性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满,而在这其中又有62%的女性认为自己体型偏胖,而实际上这群人中真正偏胖的只有14.8%。不难发现,不管客观上是否肥胖,减肥已经成为了女性的一种生活常态。

(二)媒介诱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源源不断向我们输送“何为女性身体美以及该怎样实现”的命题。毫无疑问,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已经在我们意识中布下了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拟态环境。以目前女性最常用的APP为例,无论是微博、微信、抖音,还是小红书,都不间断地向我们展示着各种极具诱惑力的女性身体,并极力鼓动女性向她们看齐。女性身材的主流审美由此被构建,并延伸出其他更高级的符号:马甲线、天鹅颈、锁骨、蝴蝶骨……固然这个社会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苗条的体形才是理想体形,并涌现了日本女艺人渡边直美为代表的非主流,但就整个社会来看,“以瘦为美”仍是不可逆的趋势。即使不是每位女性都会像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艺人一样追求骨感的完美身材,但相关传播内容势必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方式和改造行为,网络社交媒体无疑对“瘦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主观诱因

就女性主观因素来说,对完美体形的追求不止来自外在压力,还源于内在驱动。如今,拥有苗条身材已经被构建成一个积极的符号,“减肥”背后隐藏的是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的神话,而肥胖则意味着懒惰、贪婪、邋遢。“身体超重被其视为道德及人格缺陷或缺乏意志力的表现。”除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外,自卑、从众、取悦异性等心理,也导致女性对减肥趋之若鹜。

二、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社会比较理论的构思,他认为,人们为了获得对自身的稳定认识,会在缺乏客观参照的情况下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对自身的评价。社会比较可以促使人们产生进步的动力,满足向上性需求,但这些积极作用并非恒定存在的,当比较的标准不合理时,这些功能也会失效。

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嚷着模仿传媒中的典范。在媒介使用中,当传媒使用者将自己跟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时,传播中的社会比较便发生了。海因伯格和汤普森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女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对身体的不满,因为她们被明确要求将自己的身材跟苗条的名人比较。一般来说,当个人实际的(或感知到的)自我与理想自我出现比较大的差距时,个体会努力缩小该差距。但一旦作为畸形比较标准的身材指标被确立,社会比较理论的积极作用会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进行比较主体的焦虑和不自信。

三、社会比较视角下的比较标准及女性自我构建

(一)比較标准的建立:苛刻的身体环境的形成

苛刻的身体环境,构成了女性在进行身材比对时参考的社会标准。此处关于网络社交媒体构建的“身体环境”的概念,指的是网络社交媒体上的账号及其发布的内容中有关“体形”部分在社交媒体使用者脑海中形成的有关体形的认知,这种认知主要是指以某种指标为主要特征的身体特征在网络中形成主流,并且构成了社交媒体使用者关于网络上其他使用者拥有“体形”的环境的认知。“身体环境”客观上来看属于个人在媒体影响下,主观构建的一种“拟态环境”。

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观点,他认为大众传播活动在经过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后呈现的信息环境并非客观现实的全景再现。在网络社交媒体构建的身体环境中,白、瘦、美,构成了关键词,若把社交媒体看作一个社会,那么其中的美貌苗条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则远超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中,难免受到网络构建的身体环境的影响。

考虑到网络社交平台上与现实中比例不相称的苗条女性,这种不断的比较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培养理论不谋而合。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构建的象征性现实影响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然而传播媒介并非完全中立客观,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对世界的认知与客观世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影响并非只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发挥作用,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认识现实的活动产生制约。

(二)女性在社交媒体体系下的自我形象构建

一项针对青少年女性关注减肥瘦身对自身身体意向的影响的研究显示,青少年对于减肥瘦身的相关媒体关注得越多,追求身体苗条的愿望就越强烈,就越容易出现体形障碍。在日常浏览社交媒体时,很容易浏览到比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帅哥美女,他们的身材一般也符合理想身材的所有指标(尽管可能有美颜软件的强大加持)。这使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这种过分骨感的身材才是正常的完美身材,而且拥有这种身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绝对不占少数。这就塑造了互联网背景下关于减肥的拟态环境,一个“全员皆瘦”的“完美身材理想国”,每个人在媒体信息的刺激下都认为自己是这个理想国中仅存的唯一胖子,即使是正常身材在各类网红明星的映衬下也难逃“肥胖”的嫌疑。

许多明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体重(由于职业要求他们的体重一般远远低于正常值);一些资讯账号分享演员和韩国女团成员的舞台照,骨感身材营造的美感给人极大地刺激;一些营销账号不定期分享一些“减肥前后人生变化”的推文,使女性认为自己减肥成功也能达到堪比整容的效果,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网络社交媒体的多管齐下教化着当代女性关于自我理想体形的构建,培养了她们对体重的过分敏感。错误的社会比较标准由此产生,并对女性对自身的形象构建产生规训作用。错误的对比标准使她们在不断在与网红、明星的身材对比中变得不自信,生出强烈的改变意愿,并且源源不断在网络怀有相似观念的集群中获得支持,从而刺激她们不断调低主观合理体重阈值,她们追求的不再是符合BMI指数的合理体重,而是像社交媒体红人一样可能有损身体健康的过轻甚至极轻体重。越来越多只是微胖或甚至不胖的女性投入减肥大潮,年轻女性对自己体形的不满意度也与日俱增。

四、结束语

适度追求身体的苗条,获得美的感受,以此来悦纳自我,本无可厚非。但在社交媒体的暗示下错误确立比对标准,过分追求身体上的瘦,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会使“追求完美体形”这一行为在新时代语境下变质,女性追求美的“主动”在消费主义、传统男权社会惯性与社交媒体建构的捆绑下又悄无声息地走向“被动”。

参考文献:

[1]余曦玥.美丽的理想——从大众媒介视野看女性减肥的身体构建[C].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2]王爱民,张柳霞.社会性别视野下女性形体审美观与健身运动参与动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2):63-66.

[3]刘可智,梁雪梅.青少年女性关注瘦身减肥对身体意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246.

[4]李静.对女性减肥的社会学解读[J].法治与社会,2011(9):207.

[5]方建移.传媒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138-139.

猜你喜欢
规训体形身材
小身材大本领的
小身材 大艺术
气鼓鼓的河鲀
无福消“瘦”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快把她们遮肉显瘦的攻略交出来!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