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扎根大别山的“不二法宝”

2020-09-07 08:29王贞勤邵芳
侨园 2020年4期
关键词:刘邓刘伯承大别山

王贞勤 邵芳

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在誓师大会上,邓小平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曾提出“到不了、站不住、扎下根”三种可能。结果,他们不仅实现了第三种可能,还在大别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为党中央开辟敌占区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呢?答案当然有很多,但纪律严明无疑才是刘邓大军扎根大别山的“不二法宝”。

“约法三章”

“部队这几天的纪律越来越坏了,如不迅速纠正将会非常危险。”1947年9月2日上午,晋冀鲁豫野战军(俗称刘邓大军)司令部行进到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经扶县(今新县)小姜湾村时,邓小平政委对刘伯承司令员说。

“是啊!需要开个会研究一下了!”刘伯承说。

“事不宜迟,我们就在眼前的这个小村碰个头吧!”邓小平做事向来果断。

1947年对于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年。这年3月,国民党军队依仗优势兵力和优良装备,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率领刘邓大军兵出鲁西南,并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牢牢插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心脏地带,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序幕。

刘邓大军虽然进入了大别山,但是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是军事压力。蒋介石从各地调集重兵对刘邓大军进行围堵,部队几乎天天打仗,指战员们非常疲惫,各种作战和非作战减员严重;二是饱受战争之苦的当地老百姓并不欢迎刘邓大军的到来。大别山虽然地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内,但在红军转移以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加上他们的欺骗性宣传,致使当地群众对刘邓大军不理解,避而远之;三是刘邓大军所到之处,敌人以残酷手段胁迫群众实行空舍清野,使部队吃不上饭,找不到带路的向导,这样下去部队别说要在大别山长期扎根,连短暂生存都非常困难。

尤其是,部队这时出现了严重破坏群众纪律的情况。部队困难多,许多干部战士情绪低落,对建立根据地信心不足。还有个别战士违反群众纪律,出现了打老乡、抓向导、拖猪、捉鸡、抢东西等现象。正如邓小平1948年1月15日写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所讲的:“9月初二十天最紊乱,减员很大,右倾思想严重,纪律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部队纪律越不好、群众越不敢接近部队”的恶性循环。

部队出现的违法乱纪情况,让刘伯承和邓小平忧心如焚,他们决心从整风肃纪着手,迅速打开在大别山的被动局面。

在小姜湾会议上,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代表刘邓首长郑重宣布,为严肃群众纪律,经首长们研究,决定“约法三章”:今后,凡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同时,各部队不准强迫老百姓当向导,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不准打骂群众……

最后,邓小平又做了强调:“我们既然规定了'约法三章’,就不能说话不算数,失信于民。这样,群众就更不相信我们,我们在大别山就更不会站住脚!”

“挥泪斩马谡”

小姜湾会议后,自上而下的纪律整顿工作在刘邓大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很快,部队基本刹住了违法乱纪的歪风,使群众的顾虑有所缓解,但部队新到一处,群众离家上山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因为惯性作用,违反纪律的现象在一些部队仍时有发生,一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约法三章”不过是走走过场,吓唬吓唬人罢了。更有一些特殊部队和立有战功的干部战士,潜意识中有一种特权思想,认为纪律整顿是针对别人的,他们就算真的违纪了,“板子”也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1947年10月13日一早,刘伯承和邓小平来到了黄冈总路嘴镇。司令部安顿好后,邓小平决定带着保卫科长张之轩等人到街上转一转。他们由东向西经过一排临街的店铺时,前面不远处的一间店铺中忽然闪出一个身穿解放军军装的身影,他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一刀白纸和几支毛笔。他跨出门槛后,转身将店门虚掩上,然后向西扬长而去,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有好几双眼睛正盯着他。

“店铺里肯定没有人,要不然他不会把门给掩上。你去调查一下,他是哪个单位的?是怎么回事?” 邓小平吩咐张之轩。

大约一个时辰后,张之轩回到司令部汇报说:“是警卫团四连副连长赵桂良,见店铺主人不在,就……不过,那些东西没有一样是给自己用的,连里一位小战士的衣服破烂了,赵桂良打算用花布给他做棉衣;拿纸和笔是打算给连里出板报;拿粉条是准备给部队改善生活。我已经将他关在禁闭室!”

“这不是拿,是抢!我们三令五申,抢劫民财者要枪毙,他能不知道?虽然说他抢东西是给大伙用的,但改变不了抢劫民财的性质。”邓小平愤怒地说道。

刘伯承也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没想到问题竟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警卫团。这个赵桂良我认识,不仅多次立过战功,还是一名劳动模范,并且非常爱护战士。中秋节他自己生病打摆子,却还替身体不舒服的战士站岗。按说,他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啊!”

邓小平说:“这是典型的特权思想。他以为是司令部的警卫干部就可以不受纪律约束了?以为多次立过战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以为在领导身边就可以放他一马了?全军将士都在睁大眼睛看着我们!如果令出不行,人民群众凭什么再相信我们,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会半途而废!”

刘伯承思忖了两三秒钟,最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天下午,公判大会在总路嘴镇樊家榨塆前的广场上举行。会场一侧坐着部队,整齐肃穆。另一侧坐着群众,寂静无声。会场上不断有群众为赵桂良求情,有一个老妈妈甚至要当场给主持公判大会的张际春跪下,被张际春连忙搀起。随后,张际春返回司令部将现场情况向刘邓首长做了汇报,刘邓首长眼睛湿润了,但最后还是下达了继续执行的命令……

刘邓首长“挥泪斩马谡”在刘邓大军引起强烈震动。全军将士们都深刻认识到,今后不论是谁违反了纪律,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都不会轻饶的,用大家私下流传的话说就是“司令部的枪子不认人”,从而教育了更多的人从中汲取教训,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就算是我们互赠的礼物吧”

在执行纪律上,刘伯承、邓小平等野战军首长坚持从小事、实事、具体事做起,要求下属做到的他们首先做到,起到非常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947年10月21日,刘邓首长率部来到湖北浠县三角山的半山腰,刘伯承突然听见自己的衣襟里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仔细一摸,有两块银元被缝在他前襟的补丁里。刘伯承撕开补丁:“这一定是房东大娘给补进去的。糟糕!”原来,刘邓首长住在山脚下张家榜的一户老乡家里。早上,刘伯承正在俯案研究地图,房东老大爷给他泡茶时摔碎了自家的紫砂茶壶。刘伯承掏出两块银元:“你是为照顾我们摔碎了自家的东西,应该由我们赔偿。”房东说什么也不肯收。刘伯承就把钱塞进他的衣袋里。上午,房东大娘发现刘伯承的衣襟上破了个大口子要帮他补。刘伯承就把军装交给了大娘,没想却让她“移花接木”了。刘伯承让一个腿快的警卫员拿着银元赶快给老乡送回去,直到送银元的同志回来报告说,银元已经送到了老大娘手中,刘伯承才放下心。

1947年12月31日,邓小平和野司几位首长路过金寨县关王庙地区,二纵五旅派出的工作队正好在这一带活动,工作队由江川负责。江川想到明天就是新年了,大别山生活艰苦,应该给首长们送点礼物,他就准备了一些羊肉、鸡、米花糖等好吃的东西派人送了过去。邓小平见到再三查问东西是哪里来的。当他知道这些都是群众送来的慰问品时,不但礼物不收,还叫人马上把东西退还群众。邓小平说:“接受群众慰问品要分个时间、地点。这里是新区,群众一方面生活很苦,同时对我军又不够了解。因此,我们当前最主要的是为群众多办好事,要尽一切办法去团结他们、发动他们,眼前还不是接受慰问品的时候……”江川立即把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向下面进行了传达,并组织检查,凡是有接受群众慰问品的一律退还。

一天晚上,邓小平和李达参谋长转战到金寨县时,一位姓漆的老人跑来告状,说他的耕牛被解放军牵走了。邓小平详细询问了他丢失耕牛的情况,指示好好查查。第二天中午事情水落石出了。原来,前天夜晚,二纵十三团在这一带和抢劫老百姓财物的土匪打了一仗,耕牛是土匪抢去、又被十三团战士抢回来,因为当时不知道耕牛是谁家的,暂时寄养在十三团。邓小平命令马上把牛给老人送去,并说明原因。第三天早上,老人提了一篮糍巴和一袋红芋来感谢邓小平,邓小平说什么也不收,最后见实在推却不下,就叫警卫员拿一块银元给他。老人起初不收,邓小平就说:“就算是我们互赠的礼物吧。”他这才含泪收下。

野战军首长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各级指战员都开始感受到了压力,不少人都说:“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都带了头,咱再像过去嘻嘻哈哈肯定不行了!”于是,各级都开始重视起群众纪律。

六纵参谋长姚继鸣对部队执行群众纪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时,他都要骑着马从头看到尾,发现有什么问题,马上过去纠正。有个司务长,由于年纪大,眼睛不好,一次行军时,他没有看见远处田地里有一些妇女在干活,就站在路边小便。姚继鸣看到后,立刻把他叫到跟前严厉批评一顿,直到司务长认识到了错误才了事。

二纵六旅政委刘华清后来回忆,为了加强部队纪律,他们旅党委专门做出了具体规定:不准到老百姓水塘里放水抓鱼;不准砍群众田里的甘蔗吃;不准用群众的柴火烤火做饭;不准进群众的内房住宿;不准上群众的厕所等等。部队驻在麻城商石桥时,有个小孩跟团通信班长小赵嬉闹时,小赵不慎枪走火打死了小孩。团领导为了严肃军纪,不顾孩子亲属等群众的求情,将小赵枪决。

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后来回忆道: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有个班的战士来到老乡家门口,叫不开门,全班就在屋檐下过夜,战士们浑身淋湿,冷得发抖。有个机枪连过新年住老乡家,为了尊重群众大年初一不泼水的风俗,全连战士一天没洗脸。

经过这次纪律整顿,刘邓大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老百姓不仅主动走进刘邓大军的军营,还积极帮助站岗放哨,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保证战士们的安全,很快又呈现出“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刘邓刘伯承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元帅刘伯承家训:一定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