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研究
——以沧州市为例

2020-09-08 07:00孙书明叶若芬罗元东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沧州市人才需求人才

孙书明 叶若芬 罗元东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供应对口人才,其教育方向需要一直和产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毋庸置疑,产业发展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1 地方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2018 年,沧州市“六大新动能”、“五大新引擎”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884.5 亿元,同比增长18%,对全市规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为43.1%。沧州市形成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管道冶金、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支柱性产业,并且以北京现代汽车、北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培育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时尚服装服饰、激光及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动能、新引擎”,涌现出了众多特色新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发展迅猛。

1.1 石油化工产业人才需求状况。石油化工是沧州市传统产业,对沧州市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但也面临产业亟需转型升级的问题,未来产量增长趋势放缓。目前沧州市石油化工企业未来一年对人才需求的基数较小,人才需求情况如表1 所示。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从中长期来看,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只是增长趋势较缓。

表1 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1.2 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状况与人才需求。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是集中度高、品种配套齐全、产品高低端结合、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就产业的区域分布来看,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目前在盐山、孟村、沧县、青县、新华区等县、区地域有分布,具有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目前沧州管道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不规范特征比较明显;②生产经营方式粗放;③产品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⑤产业价值链不成熟。

基于以上特点,企业对管理层人员需求量很小,急需大量一线工人。在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长期坚持下来的工人年龄大多集中在40 岁以上,而且基本都是当地的居民;较年轻的工人都是初中毕业的、或具有家庭生活负担的农民工。新毕业的大学生对厂区在县域或者偏远村落的企业不感兴趣,嫌弃一线操作工种的枯燥、简单和重复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比较高的薪资也不容易留住这样一群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年轻人。

1.3 机械制造业人才状况。沧州市机械制造业发展较为完善,从产品研发、制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车间班组及其基层管理人员等工种都存在。机械制造类从业人员的学历、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整体来说比较合理。调查显示,机械大类工作人员学历情况,具有中、高职学历的人数占技术人员总人数的84.25%,本科学历占21.97%,高职学历占46.90%,中职占32.13%,其中高职学历占到近一半的人数。

通过问卷调查,对一般操作工、设备维护维修工、产品质量检验工、销售与售后服务、技术服务与管理、产品设计与工艺编制工等10 种岗位工人工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试用期工人的工资在1 000 左右,一年试用期结束后最低工资水平在2 000 ~3 000 之间,近一半人的工资水平达到3 000以上,3 000 元的月薪能够达到沧州市的中等工资水平。

1.4 食品加工行业和服装行业。沧州市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常规技术技能以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沧州市服装服饰业是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会展广告、商贸物流等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对于服装行业的工种比较细化、繁琐,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但是工作重复性强,比较枯燥,服装厂地理位置偏僻等,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

2 企业人才结构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优化升级面临创新人才缺乏的严峻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形成了以先进装备、智能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为主的现代六大支柱产业体系,这是当前的发展趋势[1]。“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内的各类石油化工企业在未来对人才需求量随着改革与创新的趋势放缓增长,这反映了企业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所采取的保守态度,以及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低等弊端问题的能力。

2.2 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的性质不同于学校,企业更多关注自身发展,与利益挂钩,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机制。在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下,地方企业未能以“创新”型人才发展吸引企业投资,就无法形成人才与投资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人才的缺乏或者断层,会导致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

2.3 小作坊型的企业缺乏对人才的规范性管理。对于集聚型的地方性企业以个体户为主,缺乏规模、规范性,没有创新机制、激励制度,循规蹈矩的工作让毕业生看不到他们的发展前景,挖掘不出他们潜在的工作动力,消极、怠工是常态,责任、精致和创造发明更是无从谈起。

3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

3.1 职业教育的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服务和人才供给上。职业教育的专业规划必须以产业结构为依据进行设置,专业对接产业,专业优化对社会经济的服务性能就越有效。

3.2 职业教育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作为发展核心。职业教育应该在产业的转型升级、工艺改进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提供技术服务,提供人才;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同步升级,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不断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确实发挥好职业教育的服务性。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也要考虑学生的人文素养、市场营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以满足企业各个方面的需要,提升企业规范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再就业。

3.3 职业教育的传统专业要跟上产业的演变节奏。产业发展表现在转型升级、划分细化、智能绿色等方面,随着传统产业划分越来越细,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应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革,职业教育定位要准,彰显特色,合理布局,即坚持“规划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便捷、生态和谐”的原则,多元发展,服务于社会,发挥好职业教育的功能,实现“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产教融合。

4 沧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总体发展情况

4.1 规模和结构。全市共有中职学校29 所,其中公办学校23 所,民办学校6 所;教育口所属学校28所,劳动口所属技工学校1 所;国家示范校2 所,国家级重点6 所,省级重点12 所。

4.2 专业布局

4.2.1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沧州市各中职学校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规范学校专业开设,促进学校集中资源,做优、做强、做精现有特色品牌专业。

2018 年,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14 个专业大类58个专业。在校生超过8 000 人的专业大类有3 个: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教育类。沧州市中职学校按专业大类在校生分布情况见图1 所示。

2018 年全市12 所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新增专业16 个,停招专业25 个。2018 年4 月全市4 所学校的5 个省级骨干专业顺利通过了省评审专家组的复评。8 月沧州市教育局组织了首次市级骨干专业申报评审工作,全市有11 所学校的23 个专业被评为市级骨干专业。

4.2.2 专业与当地产业吻合度及贡献率。从全市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看,14 个专业大类中第一产业在校生737 人;第二产业在校生9 165 人;第三产业在校生38 646 人,三产业在校生比例为1.5∶18.9∶79.6,与沧州经济建设中三产结构偏差较大,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毕业生人数之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如图2所示。

图2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三产比例对比图

随着沧州经济建设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形态,逐步调整为“二三一”形态,三产比重由1978 年的39.0∶42.3∶18.7,逐步调整为2017 年的8.1∶49.9∶42.0。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三产比例存在的偏差,反映出普通百姓对一产类专业认识不足,选择三产类专业人数出现了正偏离,而且偏差还较大,特别是热门专业扎堆明显,因此第一类产业技术性紧缺人才供给不足,充分说明人们对服务岗位认同感较强,对下车间当一线工人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5 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

5.1 校企缺少畅通无阻的沟通平台。职业教育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为企业人才供给提供有效保障,需要建立校企沟通平台,比如职业院校牵头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入驻,便于校企商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等问题。企业有能力为高校提供毕业生进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企业实践缩短企业岗位所需人才与毕业生之间的能力差距,减少学校所供人才不对口培养造成的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学校盲目的设置专业、学生扎堆地选择专业都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5.2 学校培育陷瓶颈,人才素质短板突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育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着力点模糊、发力困难,使得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陷于瓶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尤其应届毕业生的多项素质和能力并不能得到企业的满意,且创新意识缺乏、实用技能水平低。5.3 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总是滞后于产业人才需求。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通过薪资、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岗位发展潜力等作为诱因,促动人才市场和产业之间进行人才流动,人才市场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人才流动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专业结构,间接地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是职业教育总是滞后于产业的人才需求。反过来职业教育助推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但是这种助推作用却是隐性的,而且是在长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效果。

6 职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策略

6.1 职业教育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现在企业存在着比较现实性的问题,很难招到一线工人,既使招聘到能够下到一线的工人,其技术素养也不高。据统计,近几年,国内机械类需要一线操作工数量高达近2 000 万。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进车间,宁可在家啃老。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学习老一辈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学习“工匠”们对技术的挚爱、无私的奉献、追求极致的精神,加强精益求精的养成教育,只有在精神力量的支配下,人才会感受到工作的乐趣,追求在技术技能上的完美与创新,不断挖掘个人潜能与创造能力。

6.2 从大局出发,系统性地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围绕“就业、职业培训、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实行多种形式的灵活办学模式,不仅仅考虑专业层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及思维能力、跨界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从大局出发,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协调、脚踏实地、担当意识等能力的提升。在日常对学生的训练中,既要有专攻、也要有习惯;有理念、有思维;有竞争、有协调;有进取、有沟通,在对立统一中逐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6.3 全方位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应当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就业的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素养、职业安全、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养成,由企业提供实训环境。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必须由学校进行学科性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在升学教育培养上轻车熟路,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进行专门性地培训。基于校企双方多方位的深度合作,有益于职业教育兼顾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适岗性和转岗性的能力,培养专深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沧州市人才需求人才
人才云
我的新伙伴
我爱我的家乡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河北省沧州市北队小学学生书画作品
数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爷爷最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