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视域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以惠州学院为例

2020-09-08 01:30
管理工程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全科教学法

张 铮

(惠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广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的通知》,惠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乡村全科教师为目标,以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全科教师为己任,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新时代智慧教育的新篇章,这也为新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加强人工智能、MOOC、翻转课堂、智慧学习环境等信息化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惠州学院进行TPACK视阈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旨在更全面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新时代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TPACK的发展、内涵及特征

(一)TPACK的发展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作为一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由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舒尔曼(Shulman)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思想基础上扩展而来。[1]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TPACK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TPACK被评价为真正有意义的、娴熟技术教学的基础,并将切实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未来教师发展趋势之一。

(二)TPACK的内涵

TPACK主要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综合体,是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必备的教学核心技能之一。TPACK框架(图1)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学科知识(CK);二是教学法知识(PK);三是技术知识(TK)。[2]这三个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又构成了四个复合要素,即教学内容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技术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技术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前三个基本的核心要素,更要关注后四个新生知识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形成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多种交集的动态平衡性。

图 1 TPACK框架图

1. 三个核心要素内涵

(1)学科知识(CK)主要指全科教师所学的学科内容知识,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包括学科的理念、特点、规律、方法等,也指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缘结构。

(2)教学法知识(PK)是指在学科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的一般性原则、方法、设计、策略、评价等教育教学知识。

(3)技术知识(TK)是指教师在教与学中,用到的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方面的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效的转化、呈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软件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触控一体机、电子书包及“对分课堂”手机App等,特别是线上课程MOOC、SPOC、微课等。娴熟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时代师生学习、教学的必备工具和手段。

以上三个核心元素间既保持动态平衡,又相互制约。其中TK是TPACK框架中比较灵活的一个元素,可以和PK、CK融合构成TPK、TCK,还可以和PK、CK三者深度融合构成TPACK,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将其融入我们课堂教学中。

2. 四个复合要素的范围

(1)教学内容知识(PCK),简单地说就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融合,主要指教师在学科知识组织、引导的过程中,所选择呈现的教学设计、策略、评价等,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契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PCK起着关键作用,涉及学科内容知识的重组、加工、转化与表征。

(2)技术学科知识(TCK),就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科内容知识,二者的融合使得师生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操作,而且还要学会利用网上共享资源进行备课、加工、设计与开发,使我们的教育资源多姿多彩、生动形象,有着更强的呈现力和传播力,满足线上线下教学的需求。

(3)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就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法的知识,二者的有机融合使学科知识更加凸显,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学策略的实施。只有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及恰当的教学方法,方能使课堂更加高效。TPK具有相辅相成、相向而行、相得益彰的功能。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助力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同时还可以反哺教学,以技促教,教学相长。

(4)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即整合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学科与教学法知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后,如何落实呢?其实,这也就是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通过教学策略设计,适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表征和选择合理教学法呈现学科内容知识,使教与学达到最优状态。

(三)TPACK的特征

1. 指导实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设计、实施和引导的作用。在推广、普及和应用TPACK中,必须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要在TPACK的指导下,勇于实践和创新。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言,TPACK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平衡发展

TPACK虽然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但实际上却不单单是这三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技术知识真正“融入”具体学科内容的教学法当中,既非重点强调技术,也非单独强调教学法,亦非偏向强调学科知识,三者是动态变化的,要在强调整体平衡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上的整合与方法上的融通。

3. 注重融合

TPACK是融合了三种知识后形成的新知识。因为受条件限制和各个知识之间彼此交互作用影响,TPACK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任意一位教师、任意一门课程或任意一种教学观念的教学应用。相反,TPACK需要每一位教师在三种知识元素灵活应用、深度融合与相互交叉中去寻找自己的最佳状态。

二、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构建

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4]等相关文件精神,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在一般研究基础之上,笔者以惠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对全科教师在TPACK框架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做如下调整和构建。

1. 修订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要求,满足乡村地区教育现实需求,我们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有乡村教育情怀,知识广博、能力全面,学科素养、教师专业素养与新时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能够胜任多门学科教学以及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乡村全科教师。制定培养方案时,我们聘请乡村小学一线教师和定向培养地教育主管单位领导及小学教育专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反复论证,最终在保证传统教师素养的基础之上,强化全科教师新时代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使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充分融合(见图2),将全科教师“一践行,三学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例如,将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见习、实习等环节融入信息化教育,以培养具备TPACK能力的乡村小学卓越教师。

图2 线上活动、线下活动融合示意

2. 优化课程体系

全科教师在校主打的是“语、数、外”,肩扛的是“体、音、美”。信息技术应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常被大家忽视,从而导致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弱,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够,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我们的做法是将“四有好教师”与信息时代教师所具备的素养作为主要抓手,以新时代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引领,全面优化培养全科教师信息化能力课程体系,改造原有传统化教学手段,增设信息化拓展选修课程,在课程门类、学分、课时及选修模块上优化信息素养课程开设的比例。

初次制定方案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素养课程只考虑设置《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这两门必修课。考虑到与小学教育的进一步接轨,适应新时代现代化教师需求,计划将其修改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表2),强调实际应用,凸显实用性、针对性及实践性。增设《ACCESS课程》为必修课,同时提供选修课程门类,如《微课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表3),同时结合小学信息化教学实际需求,增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程,确保TK、TCK、TPK、PCK、TPACK深度融合。

表2 信息技术与应用必修课程

表3 信息技术与应用选修课程(任选一门)

3. 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授课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熟练展示TPACK等新技能。采用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首先以身作则,示范引领,让学生切实感受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1)基于“翻转课堂”“微课”与“MOOC”等的混合式教学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十大战略任务中提到“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5],因此,必须落实职前全科教师理解、学习和掌握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内涵、要领,领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最终综合运用TPACK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惠州60%以上的选修课都采用“尔雅课堂”,线上线下融合学习。除此之外,每期还开设有网上精品课程、SPOC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国际名校公开课、赏课等慕课平台,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同时又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在掌握TPACK下人文、自科、社科知识,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网上考核通过后,这些课程学习将按规定计入学分。

(2)开设“信息化教育大讲堂”专题讲座

惠州学院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术讲座或教学沙龙,强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企业技术工程师等做《摄影摄像》《FLASH动画设计》《PS平面设计》《智慧教室的使用与技巧》等专题讲座。这些喜闻乐见的专题,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TK),又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可以实现TCK、TPK,甚至TPACK的融合。我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信息化学术讲座不低于4次,参加各类教学沙龙不低于20学时,并加以严格的考勤、考评辅助,最终纳入素质学分。

4. 夯实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最佳体现。惠州学院加强见习、研习以及实习等活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开展远距离观摩与点评、虚拟现实教研等,了解基础教育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安全设施等,从“备、批、辅、讲”以及班主任工作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全科教师的TPACK应用能力,为走上教学岗位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院搭建各级各类实践平台,通过让职前全科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TPK能力以及应用意识。院系通过举办多媒体课件大赛、DV以及网页制作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等,逐渐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良好风尚,使全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应用,TPACK应用更加娴熟,知识更加融合,凸显了TPACK背景下全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特色,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5.建设信息化资源库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信息化资源库是确保全科教师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首先,大量引进、拓展全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资源,包括理论与实践方面的MOOC、SPOC、微课等资源,确保TCK、TPACK能力的实现与提升。其次,立项建设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以使PCK、TPACK最终达成。最后,积极推荐网络共享课程,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优质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持续满足全科教师线上线下学习所需,达到学科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以及技术知识(TK)的深度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学习”“个性化发展”以及“自我教育”。

三、思 考

广东省全科教师从招生起始的760人,呈逐年递增趋势。这群全科教师按照定向培养方案将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扎根乡村小学,按合同规定服务乡村教育六年。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与TPACK教师核心技能,惠州学院针对全科教师的培养从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夯实实践动手能力与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五个方面构建了全新的培养模式。这套培养模式是否切实可行?毕业后他们的专业发展又该如何保障?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科教师的培养,本身就是一次新的尝试,而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党政领导应当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建设、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模式、融合创新、实践实训等方面系统抓起,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出台相关机制,把TPACK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考核结合起来。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大家多动手、多实践、多思考,通过课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比量齐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代教育媒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全科教师掌握TPACK将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职前掌握TPACK技能是基础,职后接受TPACK培训是提升。全科教师职前要把技术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为上岗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到岗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学习、培训,通过“认知—冲突—反思—内化”提升自己的TPACK能力,促进自身创新生成及自我建构,最终反哺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强国和振兴乡村教育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全科教学法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