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镇江市中考作文述评

2020-09-08 00:17丁国斌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0年6期
关键词:姥姥空调老妈

真题回放

请以“难得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创作大本营

题理透视室

“难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二:一是“不容易得到或办到(含可贵意)”;二是“表示不常常(发生)”。“这样”是指示代词,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可指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难得这样”是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一句口语,它是人们对眼前情境所做的评判。这一判断语既可以表明所发生的事件“不容易得到或办到(含可贵意)”,比如“我终于有了一次畅所欲言的机会”,就可以说成是“难得这样”;也可以表明当前所见所闻所感与平常大多数情况不同,也就是不常常发生,通俗地说,就是“反常”。

“难得这样”表达的感情可以非常丰富,得到的启发可以多种多样,引发的思考可以发人深省,关键是要把这一短语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融入自我,化虚为实,在真情实感上用足力气,凸显“难得”这一文眼;要挖掘出“难得”的深层次原因,写出“难得”背后的故事,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创意工作坊

生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难得”,找到写作素材一点都不难,但选择什么来写,却要费一番心思。当然,铭心刻骨的“难得”之事肯定是首选,比如“佳作大观园”中的C文,“难得这样近距离看父亲维修空调的工作状态”一定是令小作者终生难忘的。但这样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极易被自己所忽视的常态下的“难得”小事。如果同学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不经意的“难得”小事背后,也可能蕴藏着极好的道理,将其写出来,自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深思。“佳作大观园”中的B文就通过给自己换件衣服,难得改变一下自己的造型这一素材,传达出了令人回味的新意,可谓举重若轻。

而即便写“难得”之事,所选题材也难免“撞车”。比如这次考场作文中,选择写“难得回家看看长辈”来表现“要常回家看看”这一主题的文章就很多。同学们如果选择这样的平常题材,动笔前就应该细细琢磨,挖掘出深意,方能脱颖而出。“佳作大观园”中的A文就是这一类题材的翘楚之作。

当然,写作此文,还可将“难得这样”当作某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以这句口头禅为线索,连缀二三事,表现主题,同样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来。

佳作大观园

难得这样

文 鎮江一考生

“妈,您多吃点儿,别光顾着给语儿夹呀。”母亲不住地给姥姥夹菜,“要是有什么事啊,别藏着掩着,跟我们说呀。”

“我能有什么事儿啊?你们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我就高兴得很了。”姥姥笑得合不拢嘴,“就帮我修修客厅的电视吧,老是接不上信号。”

“别的事没有吗?”母亲边说,边向我瞥了一眼。我心领神会,悄悄离开餐桌。

很少来姥姥家,因为太忙。前段时间,姥姥突然学会了使用微信,竟向母亲发起“视频通话”。母亲又惊又喜,连忙接通,一家三口都挤在了屏幕里。

这一视频通话不要紧,我却发现了一件“大事”:你看,姥姥晃来晃去正乐得欢,背后却露出来一个白色的瓶子,也就一个指头高,这,可不就是药瓶吗?

难得视频通话一次,姥姥竟不知何时吃了药。通话结束,母亲嘴巴绷得那么紧。父亲就开始翻日历:“周末去看趟妈吧。”沉默,但我们都在心里点点头。

于是,一家人开始忙碌,而这样的情景总是在过节时才有的:母亲忙着收拾,父亲忙着调班,我忙着提前赶好作业。

这一声敲门可把姥姥乐得像个孩子。她把家里收拾干净,便开始端菜。母亲也陪着她笑,眉头却始终不展,只是劝她去休息。

我偷偷溜进姥姥的卧室,目光搜索了好久。可是,上次视频通话时桌上杂乱摆放的物件,早不知被姥姥藏在了何处。难得来一次,姥姥整理了多久啊!

我两手空空地回到餐桌,向母亲摊摊手,又摇摇头。母亲点头会意,叹了口气,继续与姥姥聊天,眉头愈紧。

“好啦,不要再夹菜了,好像我是小孩儿似的。”姥姥用筷子抵住父亲夹着的一块肉,念叨起来,“你们难得来一次,怎么突然这么关心我啦?以前来不都是捧着你们那手机,今儿个怎么不摸了?”蓦地,我们心头一震。

姥姥看看我,又探头望望母亲,瞪大了眼睛瞧向父亲。父亲不说话,起身舀汤。我则低头扒饭。餐桌上一下子特别安静,只有电风扇嗡嗡地转着脑袋,来回地看着我们,像姥姥一样疑惑。

“哎呀,家里不会出了什么事吧?这是怎么了啊?”姥姥有些急,起身。

母亲按了按她的手,扶她坐下:“妈,你最近,是不是吃了什么——药?”母亲斟酌半天,找不到替代的词儿,只好吐出这个字。

“哪儿有药?我身体挺好的啊!”

“就是个小白瓶儿,这么大。”我抬头比画大小,“上次视频通话时,摆在你身后的。”

“哦,那个。”姥姥恍然大悟,“那是隔壁老乔推荐的,维什么——维生素片嘛,跟糖似的,太甜,早不吃了。”

母亲这才舒展了眉头,松了口气:“瞧您,真是,太吓人了。”

“难得来看我,就为一个小白瓶儿?”姥姥这一问,真如孩子般生气了。

“当然不是,当然不是......”真的,难得这样,只为一个小白瓶儿吗?

从就餐的场面写起。母亲的问话既点出姥姥有事瞒着“我们”,也撩拨着读者的心。开头生动,要言不烦!

“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实属“难得”。

“挤”字用得好!

插叙交代这次回来的原委,原来是怕姥姥有病瞒着“我们”。

过节时才有的场景,真正“难得”。几句话极富生活气息,好!

顺带的一笔,表面看是为了点出“我”难以找到药瓶的原因,实则暗含“难得来一次”的愧疚与自责。实在是妙!

难得来一次的“我们”,竟然难得不碰手机,姥姥也看出了异样。

极妙的描写!

姥姥的问很是自然。姥姥的生气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是在进一步蓄势。

结尾之问,重锤敲打,发人深思!

综合点评

视频通话时,“我”偶然发现姥姥背后的疑似药瓶,一家人就兴师动众却又小心谨慎地前来探寻姥姥是否生病,结果一场虚惊换来姥姥的疑问:“难得来看我,就为一个小白瓶儿?”同样是写“难得回家”这个题材,小作者却能从“一个小白瓶儿”这个“偶然的发现”入手,写出一家人的紧张、忙碌、疑惑、焦虑,甚至借人物之口发出质疑:难得回家,除了捧着手机,就是应付家人的生老病死吗?巧妙而真实的选材,简洁紧凑的结构,对话生动的叙述,言浅意深的立意,是本文的几大优点,帮助其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难得这样

文 镇江一考生

“脱掉脱掉!”老妈皱着眉头挥了挥手。这是我试的第九件羽绒服了。

我喜欢长款,黑色,被包裹住的感觉,就像黑暗笼罩时可以放下思绪一样。在别人眼里越发高冷的我,觉得自己被卷入一个漆黑的茧,孤僻,消极,阴沉。

而此时,我正身处一个灯光柔和、音乐轻柔、满眼米白浅粉的羽绒服店里。我叹了口气,只好盯着一排长款羽绒服了。

“脱掉!”老妈一脸嫌弃的样子,让我换上一件件衣服,却总不满意。我心力交瘁一般扯下拉链,慢慢脱下身上的衣服。哪里不好了?我对着镜子悲愤地想。

這时,店员从别的架子上挑了一件。老妈眼睛一亮:“试这件!”我一眼扫去,短款?没门!“不要。”我小声嘟哝。“试一下嘛。”老妈拿着衣服,不容置疑地向我靠近。可短款适合我吗?我默默怀疑了一下老妈的眼光,最后还是宽慰自己:难得这样,试一下就没事了。嗯!

我拉上拉链,看向镜子:温柔的米白色,下身收拢的宽松样式。我瞪大了眼睛,没有了压在心上的重负,取而代之的是云朵般的轻盈。修剪过的短发更减去了拖沓感,显出个性,且不失柔和。我体会着这轻松的质感,仿佛全身都在慢慢变轻,随着衣服一起飘到了云端,踩着云朵漫步。

难得换一下,还......挺好看的。我有点不想承认,却真心喜欢。

“挺好的嘛!这件,定了!”老妈终于满意地拍了拍手。我继续照着镜子,镜中的少女有着清澈如小鹿般的眼神。也许我一直用黑暗和厚重压抑着自己,却忘了自己一直生活在阳光下。那些放不下的负面情绪越来越沉,几乎让我以为生活就是如此。可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放得下,用轻盈自在的心态去迎接又一个明天的到来。心灵的枷锁仿佛被一点点打开,阳光照进了曾经封闭的小世界。

在回去的路上,我打开手机,发现老妈不知何时偷拍了一张,还配上了文字:丫头今天难得愿意换一换。

我微微一笑,难得这样换件衣服,也挺好的。难得给心灵换件衣服,也挺好的。

寥寥两行文字,已生动准确地传达了诸多信息。好!

补一笔“我”的喜好,其实也交代了母亲皱眉的原委:嫌女儿所挑衣服的式样、颜色“老气”。

依然固执,但为了敷衍母亲,终于答应试一下其他式样的羽绒服,实在是“难得”。由此可见,改变一下自己,何其难哉!

心理活动很精彩!

真心喜欢,这难得一换的效果!

此番议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升华主旨,令人回味。

综合点评

难得换一件以往难以接受的、不同风格的衣服,竟能收到美美的奇效,这样的题材真令人眼前一亮:生动,有趣,极富生活的质感。从很抗拒到试试看,再到收获惊艳敞开心灵,文章欲扬先抑,起伏跌宕,言浅意深,一气呵成。特别是对镜中自己的描绘,倘若不能如小作者一般自我欣赏,哪能写出“飘到了云端”的满足感?最后“给心灵换件衣服”点题升华,完美收官。

难得这样

文 镇江一考生

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么近过。大地像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我久久凝望着窗外的那个“蜘蛛侠”——我的父亲。

我曾经觉得很羞耻,因为我的父亲。别人的爸爸妈妈都有体面的工作,而他却只是个三伏天、寒冬腊月都要被雇主喊出门加班的空调修理工。

这天晚上,他干完活回家,脏兮兮的工作服还没来得及脱,就坐在餐桌边狼吞虎咽起来。看着他狼狈的样子,我实在忍不住了:“为什么别人的家长都是办公室里的高级白领,而你却是个修空调的!我的运动鞋已经穿了两年了,都要破了!我也想要耐克!”说完,我跑回了房间。一想到他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吃饭的样子,我更伤心了,好像我是在演独角戏。

暑假的一天,我到同学家做客。正值炎热的七月,我和同学舒服地窝在沙发里,享受着空调送来的阵阵凉风。不巧的是,这时,空调竟突然坏了。

同学妈妈连声向我们道歉,随即端上了切好的冰镇西瓜,拨通了空调修理工的电话。

刚切好的西瓜外层还带着薄冰,一口咬下去,脆甜脆甜的,沁人心脾。就在我尽情享受冰凉多汁的西瓜时,门铃响了。

一个宽厚的肩膀进来了,我心里一怔,和他对上了眼神。天哪!这不是......

似乎是十几年形成的默契,我们迅速移开了眼神,好像一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电视节目中嘈杂的声音让我心烦意乱,嗡嗡的声音充斥着我的耳膜。

同学喊我一起去看修空调,他,当然不知道。我曾告诉他我的父亲是个户外工作者,常年在外出差,很少回家......而现在,父亲就在我同学眼前,修空调!

我用余光悄悄看着父亲。只见他娴熟地系好安全带,翻出窗外,在十几米的高空毫无惧色,一步一步谨慎地往空调外机移过去。他的大手紧扣墙面,粗糙得就像长了千年的树皮。烈日当空,火辣辣的阳光灼烧着他黝黑的皮肤,汗水浸湿了他的背心。我的眼睛模糊了。

我真是难得有机会看他工作的样子。

我忘了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只记得后来父亲又被一个电话召走。他说,只有多修几家,才能让我过上好日子。

那天晚上,我的书桌上多了一个崭新的鞋盒,是我心仪已久的那双鞋。

晚饭的餐桌上,多了几个菜,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狼吞虎咽。

“爸,今天难得看到你在外修空调......之前,对不起......是我没有了解......为了这个家,你受累了......”

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父子俩,难得地笑了。

比喻生动,凸显此时此刻父亲工作环境的炎热。直接进入情节,好!

这个补叙及时,不仅让人一下子感到第一段中“蜘蛛侠”这一比喻的贴切生动,更为下文父亲进入同学家中维修空调时,“我”的没有相认做铺垫。

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

有了上文的铺垫,“十几年形成的默契”就不显得突兀了。父亲不仅知道儿子自小就看不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会在公开场合维护儿子的那点可怜的自尊——不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空调修理工。同学面前,父子相遇,形同陌路,读来令人心寒。

烈日下难得一见的工作场面,终于让“我”的眼睛模糊,感動与愧疚交织。

确实“难得”,令人欣慰!

综合点评

从自卑到窘困再到愧疚,“我”对身为空调修理工的父亲经历了很大的心理起落过程,文章内容真实,令人信服。特别是对父亲稳健地爬向空调外机的描写十分传神:粗糙的大手,汗湿的背心......父亲身上,承载了一个家庭全部的生计和希望。对这样的父亲,哪能有什么怨恨呢?本文情真意切,写出了一个孩子对父亲和自我的认识上的成长,题材独特,十分难得。

难得这样

文 丁国斌

下班赶到父母家接孩子,已是掌灯时分。

“爸爸,爷爷今天背疼,是奶奶到学校接的我。他还不让我告诉你。”刚拿起书包的儿子还未等我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开了口。

“好孙子,叫你别说,怎么还是说啦?爷爷不要紧,难得这样。”在孙子面前,父亲永远严肃不起来。

“爸,现在怎样?要不我现在陪你上医院看看?”我紧锁眉头,看着坐在客厅沙发上的父亲。“难得这样,不打紧。可能是吃了

点力,休息休息就会好的。”父亲的话轻描淡写。

“要不,明天上午我请个假,陪你到医院做个检查?”我还是有点不放心。

“都告诉你难得这样了,怎么还这么啰唆?”父亲有点不耐烦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

看看父亲的脸色要变,我知道今天又将和以往一样——我终究是拗不过父亲的。平时父亲身体不适,一定是不肯告诉我和妻子的,倒是母亲会在我们面前提起。每当这时,他总是以一句“难得这样”就把我们打发了。我知道,他是怕影响我们工作......

回到家,妻子已经将饭菜端上了桌。儿子端起饭碗时,还是没忘提起爷爷背疼的事情。

“背疼,怕不是心脏有问题吧?吃完饭你得带爸去医院看看。”略懂点医学常识的妻子一脸担忧。

“丁零零......”家中的电话响了,儿子忙不迭地去接电话。

“爸爸,爸爸,快来,快来!奶奶让你接电话!爷爷胸口疼!”儿子大声喊着。

......

“老爷子,多亏您儿子及时送你到医院,要不然您老可真危险啦!”病房里,主治医师望着术后醒来的父亲,继续说着:“老爷子,放了个心脏支架,手术很顺利。您就安心养病吧!”

“谢谢,谢谢!让你们受累了——唉,我真的是,难得这样......”父亲轻声嗫嚅着。

我知道,父亲的这句话既是对医生护士说的,更是对簇拥在病床前的家人说的。

转过身,不知怎的,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新题练笔

1.在“_______,你真不容易”的横线上添上适当的词语后,按要求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尚书》里说“好问则裕”,意思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最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第2条说“好学多问肯钻研”。看来,我们的学习生活还真离不开“问”。

名师简介:丁国斌,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姥姥空调老妈
卖空调
我给空调发奖状
去外面吃
聪聪的信
空调病是怎么回事
“眼瘦了”
外出就餐
绣花高手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