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构建

2020-09-10 01:22罗晓瑶
价值工程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价值链高校图书馆

罗晓瑶

摘要:疫情深刻改变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内部环境。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出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价值链模型,以为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乃至其他文化空间内部环境分析和管理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epidemic has changed the context in the cultural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r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spac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value links of university library'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s the value chain model of university library's cultural spa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cultural space and other cultural space's internal environment.

關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library;cultural space;value chain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5-0106-03

0  引言

习总书记将图书馆的使命明确为 “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明确了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育人的责任。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替代品;新型冠状肺炎加速了虚拟空间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用户信息需求和行为。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减少,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经费面临缩减。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文化流,构建文化空间价值链模型,或许可为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提供思路。

1  理论基础

空间理论中,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二。“空间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指空间是一种生产要素;二是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是社会生产的产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则将场域描述为拥有不同数量和类型资本的行动者为追求更高的场域位置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游戏。

2  概念

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及其价值链的内涵。

2.1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

“空间”一词在建筑学与社会学领域进行了广泛讨论。“空间”的基础设施和特征与该空间内特有的“空间感”,往往相互影响。譬如一个场所的基础设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之间的物理障碍,从而鼓励开放共享、互动和协作,但不足以培养一个社会文化环境[1,2]。劳森将建筑和城市空间定义为“容纳、分离、构建、组织、促进、提高甚至庆祝人类空间行为的容器”[3]。他们认为人们对“空间”的看法不仅与位置、基础设施及其特征有关,而且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社会活动是空间形成的关键要素。

王少峰认为“文化空间的本意是指具有文化意义或文化性质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是文化现象、文化需求和历史记忆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在这个空间文化交往的表达方式,由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设施与人组成”[4]。高丙中将文化空间解构为由场所、意义符号与价值载体。他将文化空间划分为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与一般的文化空间。其中,核心象征是指体现一个社会文化独特性,将其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象征物。

图书馆领域的学者大多认同上述社会学家的观点。武汉大学肖希明认为文化空间具有物理空间、人、文化活动等基本要素,而图书馆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他认为图书馆文化空间是精神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结合体。

本文将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定义为高校图书馆中由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设施与馆员、用户组成,具有价值生产功能的场所。

2.2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

图书馆价值是一种多元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政治上,图书馆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上,高校图书馆将知识输出给用户、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国外已有不同的研究证明图书馆产生的收益是其投入成本的三到五倍。文化上,图书馆有利于形成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附属于高校,高校是非盈利的事业单位,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并非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相反,部分用户会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价值创造过程。

大部分图书馆学学者认为图书馆价值链是一个由一系列增值环节组成的增值过程,例如 “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5]。部分竞争情报领域的学者认为图书馆竞争情报价值链中包括信息流。部分经济学学者认为企业价值链包含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四流。还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链应包含人员流和信用流。对于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而言,自然文化流在文化空间价值链中占主要地位。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是以文化流为主要增值体的增值过程。特里·史密斯把价值形成模式描述为“先产生,后汇集,再形成价值通道、价值线,有时形成价值链”。文化输入空间,与空间内各要素产生反应,价值不断产生、汇集、增加,最终形成价值链。(图1)

2.3 输入文化的价值

“文化的精髓就是这些共同习得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6]。文化自信是指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与认同。文化自觉是指主动认识民族文化的来源、形成过程、特色、发展规律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主动承担起文化责任的担当。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缺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制度的施行就缺少文化基础,难以被群众认同与接受。因此,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条件。历史上的颜色革命充分说明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三个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共同习得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谈到,这三种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因此,在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链的文化输入部分,详细分析了这三种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源泉和文化根基。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冲击、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科技的进步都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将传统文化输入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文脉,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②革命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塑造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规范、制约和引导人的行为。革命文化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价值追求可以培养用户的爱国情怀,激发用户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和产生社会价值。

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先进文化。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凝聚社会多元利益群体的共识与力量,支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高校立足于地方,长期浸润于地方文化,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又因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职能而区别于地方文化。由于师资、生源、学科结构、地理位置、历史、规模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高校校园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寻求差异化的重点。仅有国家文化无法体现高校图书馆的特色与差异,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从布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来看,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和前述三种文化在文化场域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以争夺场域的更高地位,为文化背后的利益群体谋取利益。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较社会人士弱,易被诱导与煽动。因此,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是十分必要且有价值的。(表1)

2.4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各要素

如前所述,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设施、馆员、用户。文化活动将用户与高校图书馆连接起来。用户的行为、需求因文化活动设施而改变。用户需求、行为引导高校图书馆文化活动设施、文化资源发展。馆员引导、教育和帮助用户利用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活动。文化空间内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增加了用户文化资本,进而实现了文化传承、文化育人和文化对用户的科研、学习等的支持。通过对五要素及关系的改造可以重塑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增加用户文化资本和文化空间输出价值。

①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以人为坐标起点。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发生地,一种社会空间,各要素都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原点而运作。用户和馆员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主体。

用户是文化空间中文化资本的拥有者、传递者和接收者。作为原点的用户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使用文化活动设施,利用文化资源、感受文化熏陶,与其他用户进行文化交流来积累文化资本,增强文化能力,以便在其所处的各个复杂场域占据有利的位置。

馆员同样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传递者和接收者。馆员与读者的地位不同之处在于,馆员依附于高校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又服务于高校需求,即读者需求。馆员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打造文化环境,培养用户文化惯习,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文化资源。

学生馆员是用户与馆员的交集,是高校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是高校图书馆的育人方式之一。学生馆员可以反映各院系用户需求。学生馆员在党务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中培养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及沟通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获得文化资本。

②文化资源是文化的载体,是图书馆文化空间的基础。图书馆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数字资源和实体资源、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文化资源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将其价值传递给人。对于一个实体空间而言,文化资源作为环境文化资本的来源,是用户文化资本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③文化活动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过程,由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组成,包括文化的生產、分配、交流和消费四个环节。用户通过各种目的性或非目的性的文化活动与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产生连接。文化活动的内容是推动校园形成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育人和文化支持的关键。比如,朗读比赛仅仅只是一项阅读推广活动,而抗疫朗读比赛则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纪念去世同胞的不同意义。

④文化活动设施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空间感”——文化氛围形成的关键。技术发展出先进的文化活动设施,改变了用户——文化空间原点和目的的地理位置,使得图书馆空间泛在化,延伸到用户家里、到城市的任何时间与空间。作为文化氛围形成的关键,文化活动设施又应该蕴含人文精神,成为精神空间的一部分,向用户传递文化资本。

⑤文化资本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中的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设施、馆员与用户五要素之间及要素内部互动的产物。文化空间的资本以文化资本为主。经济学家把文化资本视为“人們为了换取将来的利益而在早期进行的投资活动”[7]。此处“利益”涵盖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人的文化资本取决于环境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积累时间和文化能力。在入流通环节前,文化资本往往只以资源的形式存在着;进入在入流通环节后,文化资源才变为文化资本[8]。

2.5 价值输出

高校图书馆价值体系由馆员价值、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组成。用户价值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体系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体现。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通过作用于微观层面的人,实现用户价值,追求用户满意,进而促进宏观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用户的认可与接受是文化空间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用户不认可、不接受,那么文化空间和优秀文化就难以发挥作用和影响力。馆员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提高用户文化能力与文化素养,增加用户文化资本,进而实现用户满意和用户忠诚。在反复实现用户价值的过程中,馆员个人知识不断积累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加,馆员薪酬水平提高,馆员价值得以实现。通过用户价值的实现,用户对高校图书馆作用的认识加深。当这种深刻认识变成普遍共识,那么高校图书馆学校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资金支持增加等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3-56.

[2]Harrison S, Dourish P. Replaceing space: the roles of place and space in collaborative systems[C].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1996: 67-76.

[3]Bryan Lawson.Language of Space[M]. Great Britain:Architectural Press, 2001:12-33.

[4]王少峰.公共政策与文化空间——以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为例,兼论节假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C]//第三届东岳论坛暨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

[5]管荣荣.基于价值链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J].图书馆,2008(2):59-60.

[6]王秀伟.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7]高波.文化、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域差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5):38-47.

[8]郭培筠.影视传媒在草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的作用[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8):51-52.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价值链高校图书馆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