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

2020-09-10 07:45齐义山
北方经贸 2020年8期

齐义山

摘要:2019年底江苏脱贫率达到99.99%,实现2020年限时全面脱贫任务已成定局,但一些地区脱贫质量不高不稳定,“脱贫又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现主要分析了“四维资本”对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协同作用机理,以及“四维资本”匮乏对江苏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制约,并构建基于“四维资本”协同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机制,包括加大扶贫开发物质资本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促进贫困农户多元化异质性社會资本的积累;提升贫困农户心理资本水平。

关键词:四维资本;稳定脱贫;农村贫困人口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8-0046-06

Abstract: By the end of 2019,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rate in Jiangsu will reach 99.99%, and the task of complete poverty alleviation by 2020 has become a foregone conclusion. However, the qua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me areas is not high and unstable, and the phenomen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turn to poverty"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Therefore, it is very urgent and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st-2020 era,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and permanent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he rural poor,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Jiangsu Province with "strong wealth, beautiful high".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ital and feasible ability, the main cause of poverty in rural areas is the lack of relevant capital and ability. The lack of "four-dimensional capital" restricts the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poor people.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 industry, all kind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oor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to build a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for the rural poor based on "four-dimensional capital" coordination, that is, taking the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as the basic guarantee,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the rural poor,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and channel of the rural poor to get rid of poverty stably and endogenous power, which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permanent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Four dimensional capital;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poor population; post-2020 Era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将于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宏伟战略目标。在这即将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际,思考和研究如何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防范返贫风险发生,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可见,习总书记的这些指示明确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能满足战役的胜利,不能止步于多少贫困户和多少贫困人口脱贫,而是要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之一,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实施四年来,至2019年底被纳入建档立卡的省定6 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 542 114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共17人未脱贫,对于实现2020年限时全面脱贫的任务承诺已成定局。但是随着脱贫攻坚即将全面收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困难逐渐显露出来。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省内革命老区、苏北经济薄弱村、西南岗、成子湖、灌溉总渠以北等六大扶贫重点片区农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后仍有可能陷入返贫的困境,两年间全省返贫人口达到约十五万人。因此,建立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永久脱贫,进而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成,具有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一)稳定脱贫的概念及意义

目前学者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稳定脱贫的系统研究甚少。江文(2017)认为,所谓稳定脱贫,是在对贫困户群众进行脱贫验收时,在收入方面,除了评估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外,还需评估收入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胡原,曾维忠(2019)以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稳定脱贫应包含经济、能力和风险三大层面的科学内涵。现较为认可此观点,认为稳定脱贫是指在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与相关产业不断得以提升与改善的基础上,贫困人口通过自我发展与创新观念,激活内生动力,具有稳定的可持续性经济收入来源,不断提升返贫风险的抗逆能力,降低贫困脆弱性和社会排斥性,最终实现脱贫人口永久跳出“贫困陷阱”。

稳定脱贫的提出,是党中央在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转向,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与要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多是要求发挥扶贫主体的作用,通过扶贫主体的精准帮扶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而稳定脱贫更强调贫困群体的主体意识,通过相应帮扶使贫困者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实现能力脱贫与心理脱贫,确保自身生计资本持续增长,进而实现永久脱贫和致富奔小康的跨越。可以说,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稳定脱贫的铺垫和前奏,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强化和升华,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脱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仅能够消除一家一户的绝对贫困,促进贫困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四维资本的提出及界定

随着反贫困理论范式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相关研究开始从资本视角探讨贫困问题,认为资本的匮乏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且对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经历了从物质资本范式到人力资本范式,再到社会资本范式的渐进认识过程。朗特里(1997)认为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导致贫困, Schultz(1999)提出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民贫困, Grootaert(2002)则认为社会资本的匮乏导致贫困,而且社会资本对于减少农户贫困具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对资本的认识和理解也逐渐扩展到多维的概念。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早提出“三维资本”的概念,他把资本从物、精神、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左宇晓、聂富强(2012)以及黄承伟(2013)等基于三维资本视角进行有关如何引导扶贫开发和构建反贫困机制的研究。但随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及面临复贫返贫等新问题,仅关注物质扶贫或“三维资本”减贫而忽视贫困人口的精神脱困与心理支持,已无法解决动态贫困、能力贫困、多维贫困等问题,进而无法实现贫困人口物质精神全面脱贫,可持续性稳定脱贫。

因此,在“三维资本”的基础上,将资本分为四个维度,物的维度是物质资本、文化的维度是人力资本、关系的维度是社会资本、心理的维度是心理资本,这四个资本代表了资本的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组合起来构成“四维资本”,是一个立体、开放式的四维空间,并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立体式协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问题。

三、 协同作用机理

根据辛格·吉尔曼(2000)的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和阿马蒂亚·森(2013)的可行能力理论,农村贫困人口致贫根源主要是相关资本和能力的缺失。因此,培育提升贫困农户的“四维资本”是实现其自主自治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稳定脱贫战略转向的必然要求。“四维资本”不仅分别对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发挥作用,还可以相互增强,互相转化,形成合力资本,协同促进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其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

(一)四维资本对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影响分析

1. 物质资本是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要素。物质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禀赋,通过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物质资本状况可以有效缓解贫困。根据“贫困恶性循环”(R.Nurkse,1993)的相关理论,对于贫困农户而言,要打破这种贫困恶性循环,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来创造收入,更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帮助其积累某些必要的生产要素,来构建自身创收和增收的资本,实现自我脱贫。因此,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关键不在于为其提供多少物质补贴或生活救济,而是应该帮助他们积累必要生产要素与资本,整合政府、社会和贫困者自身的力量,取得可持续性收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脱贫。

2.人力资本是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能力因素。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体现在人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即个体因受到教育、培训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的累积(舒尔茨,1990)。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个体间的人力资本差异是影响其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贫困者缺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能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应将人力资本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武器。由于存在资源、政策、观念、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约束,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处于较低水平,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处于弱势。因此,对贫困农户人力资本开发,不仅有利于其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还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对稳定脱贫和提高社会竞争力具有根本性作用,如舒尔茨(1991)所言:“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他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源泉”。

3.社会资本是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社会支持要素。社会资本实质上是通过人际间互动从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网络,及其所带来的实际的或潜在的社会资源(布迪厄,1986;林南,2005)。社会资本能够带来潜在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其中包含改善个体健康状况,促进收入水平的均等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Putnam(2001)与邓小海(2016)曾指出,如果只重視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积累,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或将永远存在,贫困问题也会得以恶化,而社会资本的积累将会建立和提高人们相互间的信任水平与合作水平,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对提高收入水平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在社会关系网络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结构性社会资本匮乏,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规范和规则的依赖与运用,进而影响到自身利益的维护及其经济状况的改善。社会资本投入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的脆弱性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也为贫困农户摆脱贫困创造了有利的支持条件。

4.心理资本是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关键内在驱动力。Luthans 等(2004)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超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核心心理要素,是提高个体绩效与促进自我成长的心理资源,是人力资源取得成功的关键。基于积极心理学范式,心理资本主要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等要素构成。柯江林(2010)的相关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于绩效和工作态度的正相关影响程度最高,社会资本次之,人力资本最弱。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具有复杂的心理和心态,在脱贫过程中遭遇到种种心理障碍和困惑,由于受到心理与文化风俗影响易形成的自我排斥现象,消极应付政府的帮扶,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可以增强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抗挫折能力,加强自我激励,从而乐观面对各种困难,彻底克服自我排斥的心理状态和行动,通过不懈努力获得脱贫致富能力,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或职业稳定。

(二)四维资本的协同作用分析

“协同”作用实质上是指,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如果能很好地配合与协作,就能使多股力量聚集性地为总力量做贡献,从而形成总效果优于单独的效果之和,即形成“1+1>2”的效果。“四维资本”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同时四个构成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增强、互相转化,形成合力资本,对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发挥着协同促进作用。一是物质资本是贫困农户生存与生产发展的最基础要素,在脱贫过程中,起到基础的救济作用,物质资本的积累与增加可以为其投资自身文化知识、工作技能、健康体魄等创造基础性条件,形成人力资本,反之,人力资本也可以创造出物质资本,且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为贫困農户在脱贫过程中提高增加收入的能力。二是物质上充裕也使得贫困农户有更多精力和资源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网络组织,进而极大地扩展其社会资本的存量,而社会资本,特别是异质性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增加贫困农户的社会支持,拓展其获取知识、技术、机会的信息渠道,进而提升其人力资本,同时人力资本较丰富者往往在创造社会资本方面也具备优势(胡荣,2015)。三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会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能力与机遇,经努力会获取更多的经济(物质)资本。四是拥有积极心理资本的贫困农户会更加积极主动、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交空间,自觉强化知识、技能和经验水平的提升,对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起正向促进作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断增加,会使贫困农户更加自信、乐观,对未来脱贫致富更加充满希望,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有较强的抗挫能力与韧性。总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以及不同资本之间的积累、协同,可以有效降低个体陷入贫困或返贫的概率,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这在张蓉(2018)的实证检验中也有所体现。

四、对江苏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制约

(一)物质资本匮乏导致稳定脱贫失去基础资源保障

江苏多数贫困农户居住在苏北等革命老区,生存环境较差、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占70%,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大部分家庭生活保障不足或保障状态脆弱。投资物质资本将有效发挥政府在资源第二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为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了贫困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人力资本匮乏导致稳定脱贫缺乏可持续的能力支撑

人力资本是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核心资本,起到“造血”的功能。江苏农村贫困人口中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对教育也不够重视,存在严重教育欠缺的代际现象(Golley & Kong,2012;孙永强,2015)。另外,发展技能也较低,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农村贫困人口的 3% 左右,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及健康所体现的个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不利于贫困农户降低陷入“贫困陷阱”的概率,并且人力资本的边际收入贡献将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也不利于贫困农户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三)社会资本匮乏导致稳定脱贫失去重要的社会资源支持

江苏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严重不足,甚至出现赤字状态,致使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网络具有网络半径小、距离近,网络中的社会资源重复率高,资源和信息交换不充分的特点,这往往导致现有的社会资源获取不足,其结果反而强化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弱势地位。由于社会资本实际上代表了强势集团通过相互认可和承认,来强化和再生产拥有不同资本( 经济的、文化的和符号的) 形式的特权群体的过程(Bourdieu,Pierre,1986)。这意味着,社会资本所承载的累积效应可能强化了既得利益格局,限制了农村贫困人口试图改变弱势地位的空间和可能。

(四)心理资本匮乏导致稳定脱贫失去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江苏农村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一方面,贫困农户的自我效能感较低,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扶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形成习得性无助,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做,也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因此以维持生活为目标保持 “等、靠、要”的状态。另一方面,贫困农户自身的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不敢不愿尝试创业或就业。因此,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认知偏差,缺乏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自身支持不足,都是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心理健康水平及稳定脱贫的重要内生因素。

五、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扶贫开发物质资本的投入力度

加强物质资本投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为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基础资源保障。首先,通过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贫困人口提供特殊的补助和生活津贴,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乡村通城镇公路以及乡村互通公路的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配送服务。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农田改造及土地综合治理。再次,优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立足于贫困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产业。最后,加大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产业扶贫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形式,激活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二)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

1.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教育条件,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通过不断完善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服务和医疗公共卫条件,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引导优秀师范毕业生来农村任教,逐步提升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通过落实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政策,不断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不因贫不失学,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也能得到教育资助。通过对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的改革,提升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利用各种形式与途径,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提升农民思想觉悟与文化素养。

2.加强贫困农户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在贫困农村地区树立通过相关培训能够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政策动员,提高贫困农户对就业创业培训价值的认知与认可。设立贫困农户就业创业培训专项基金作为保障基础,并做好针对贫困农户就业创业培训需求的调研工作,根据就业环境及创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及形式,设置订单式、菜单式等个性化培训课程,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价与落实,全面提高贫困农户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立起可持续性的贫困农户就业创业技能与能力的培训体系。

3.加强贫困农户适业扶助,提高其知能适应水平。知能适应是指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工作岗位所要求的适应情况,如果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越高,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水平就越高。针对已经就业的贫困农户,为提升他们知能适应水平,帮助其胜任工作岗位,可以利用其业余时间开展相关职业培训和训练,强化其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对其进行职业规范、任职心理、职业人际关系和职业环境的适应性指导。

(三)促进贫困农户多元化异质性社会资本的积累

1.构建多种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首先,建立相关政策扶持机制。积极引导和推动贫困群体有序参与相关政治社会活动,赋予贫困农户政治话语权力,提升其社会地位。政府动员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并与社会组织相互配合,满足贫困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高效通畅、多层级的劳动力市场和贫困农户之间双向沟通的就业信息服務平台,同时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登记、信息支持与咨询服务。最后,加强民间组织建设机制。通过加强培育民间组织和社区建设,组织贫困农户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促进其异质性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与结构的完善。

2.增设创业平台与创业基金支持贫困农民创业脱贫。政府需要联合各类社会力量,为贫困农户提供创业平台与项目基金的支持。搭建的创业平台既可以是低门槛、低依赖性的贫困农户创业园,也可以是项目平台。通过向贫困农村供给农业先进技术,强化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与贫困地区的联系,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通过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推动贫困村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准许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机构进入贫困农村并获得合法地位,为贫困地区农民生产发展提供小额贷款支持,也可根据贫困农户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放款条件适当灵活,有效地解决贫困农户创业基金启动难的问题。

3.推行参与式脱贫增强贫困农户独立自治、互助合作意识。大力推行参与式扶贫脱贫工作机制,以社区与贫困农户为主导而非政府主导的方式实施各项农村发展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自上而下的扶贫资源配置模式,按照“先规划——再立项——后实施——重管理”的思路落实相关脱贫政策,调动乡村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乡村独立自治意识。积极引导贫困地区成立各类合作组织,增强村民的互助意识,强化乡村社区整合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非正式规范资源,尊重贫困村自身合作化路径的内在规律,鼓励并支持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农村经营合作组织的建立。

(四)提升贫困农户心理资本水平

1.完善社会保障构建贫困农户压力缓解机制。总体而言,农村贫困人口现有的社会保障仍存在着覆盖面相对狭窄以及保障标准偏低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贫困农民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推进贫困农民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并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活动,使其技能水平与心理抗压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从而转变对脱贫消极的看法以及就业观念,改变其不愿从事重活、累活或有些风险的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缓解其惧怕再次陷入贫困的心理压力。

2.积极宣传引导构建贫困农户脱贫意识形成机制。政府与社会应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自媒体等渠道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讲好“脱贫故事”,帮助农民树立穷则思变、勤劳致富的观念,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贫困农户,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提供舆论支持。同时,启发贫困农户正确认识自我,培育强烈的脱贫致富意识和信心。大力推广贫困农户的就业创业脱贫示范案例和典型经验,充分调动起贫困农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其踏上就业创业脱贫之路,但应注意的是,在鼓励贫困农户克服创业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的同时,还需指导其规避创业过程中的盲动与冒险进行为,客观理性认识创业规律。

3.构建贫困农户适应就业创业环境的心理扶助机制。如果贫困农户选择就业创业,其面临的生产工作环境就会与原来自由散漫、封闭式的农业劳动环境有着巨大差异,贫困农户有可能会出现极度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结对帮扶的社会组织或高校、志愿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发贫困农户克服困难、适应就业岗位或开展创业的积极心理状态,教授其人际沟通技能,提升贫困农户人际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养成规范、合作意识与遵章守纪的自律意识。

4.营造全社会关怀贫困农户的良好氛围。相关政府部门应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农村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扶,切实做好贫困农户就业创业思想疏导与心理辅导,营造良好的组织支持感。当贫困农户在就业创业中遇到困难时,有关部门能及时关注,并适时适当地为其提供一定的服务与帮助。同时,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引导社会公众客观评价贫困农户的就业创业行为,消除各种偏见,着力营造“贫困可耻,脱贫光荣”以及“人人关心脱贫、支持脱贫、参与脱贫”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贫困农户积极心理资本的积累与就业创业心理适应。

参考文献:

[1] 张 新.构建稳定脱贫的有效机制——以皖北地区阜南县公桥乡为例[J].农家科技,2019(5).

[2] 胡 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3] 汪丁丁.资本概念的三个基本维度及资本人格的个性化演变路径[J].哲学研究,2006(10).

[4] 左宇晓,聂富强.建立“三维资本”协同反贫困机制[N].人民日报,2012-11-20.

[5] 黄承伟,沈 洋.完善我国新型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思考———论“三维资本”协同下的反贫困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3(3).

[6] [美]辛格.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4).

[7] [印]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 陈益芳,谭银清.连片特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与多维贫困——来自武陵山区的数据[J].经济界, 2017(1).

[9] 邹宜斌.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5(6).

[10] Luthans F.,Luthans K.W.,Luthans B.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J]. Business Horizons, 2004(1).

[11] 柯江林,孙健敏,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总效应、效应差异及调节因素[J].管理工程学报,2010(4).

[12] 张 蓉.“三维资本”与农户脱贫——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13] 卜长莉.社会资本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责任编辑: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