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医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助力健康中国2030

2020-09-10 01:40李思怡朱首伦梁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医养结合慢性病

李思怡 朱首伦 梁琪

【摘 要】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国家政策,但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缺乏合理看护、家庭负担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现状加剧,养老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结合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优势及健康中国2030计划所带来新机遇,提出打造互联网+中医智慧医养社区服务模式助力健康中国2030,为改善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医养现状,实现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产业全面升级提出可行性探索。

【关键词】 互联网+智慧中医;慢性病;医养结合;健康中国2030

【中图分类号】R197.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3-0108-04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占比不断增加。按照WTO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是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则该国家或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年鉴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放开二胎后生育率反而继续逐年下降,目前我国老龄化处于不断加剧的情况。随着老龄化加剧,患病老年人逐年增多,老年人健康已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2030。促进老龄人口健康养老更好的助力健康中国2030,为此,通过“互联网+中医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初步研究,助力健康中国2030。

1 养老需求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需要提供养老照护的老年人增多 众所周知我国2014年就进入老龄社会,2019年11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57亿老年人,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面临养老的问题,提供养老照护已经成为国家民生工程和国策,随着放开二胎政策后生育率反而逐年下降,我国进入老龄化的人口和比例只增不减,需要提供养老照护的老年人逐年增多,而且其中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的老年慢性疾病,成为我国养老的一大特点。杨春梅等[1]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研究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到70.03%,其中慢性病病种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张晗等[2]对我国六省市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共病现状研究表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白内障和关节炎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5 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全世界主要死因,我国由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死亡的 88%[3]。慢性病导致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风险[4]。由于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即共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定义,共病是指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5-6]。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而慢性病逐年多发,共性病普遍存在,病程时间长,需要长期照护治疗,严重影响了我国总体老年居民的身体健康,养老照护中难点和关键点是如何照护好合并有慢性病的老龄人,这些对我国如何提供更好的养老照护体系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国务院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顺利实现。

1.2 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照顾能力缺位 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养老发展的新政策和新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房价、高负担、高消费等,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发达国家一样在逐年下降。即使2017年开始放开二胎了,但出生率也在逐年下降,现在及今后多子女的大家族现象基本消失,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普及,两代人分居的倾向增加,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的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照应功能的外移和家庭照护资源的相对匮乏[7-8]。而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多种疾病并存、恢复慢、多数无法完全治愈的特征,对老年慢病患者的养老照顾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9-10]。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高消费以及子女教育负担,大部分人承担不起,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结构小型化。同时随着国家快速普及城镇化以及通讯交通的发达,子女外出忙着事业,两代人分居现像越来越普遍,大部分父母一年见到子女的次数可以用个位数统计,导致子女所能提供给老人所需的基本照护和现实社会中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照护不对称。

2 目前我国养老照护模式及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照护模式有家庭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家庭照护主要由子女、配偶或者雇佣的护工来执行,但是随着我国“4-2-1”家庭结构及空巢家庭的增多,子女同老人一起居住的越来越少,家庭照护的压力日趋增大,远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照护的需求[11-13]。社区照护主要依靠政府及当地社区开展养老照护,照护中心离家不远,又与亲戚、周围街坊邻居为伴,社区照护模式从形式和心理上,更容易为我国老年人接受,可能成为今后养老照护的主要形式,但是仅仅依靠政府及社区的投入和管理,远不能满足养老市场的需求。机构照护主要由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各级政府机构给予照护,但在管理水平、养老配套设施、医护人员素质及收费标准等方面良莠不齐,市场占有率不理想[14-18]。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随意性大,规模不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以致在医疗护理上定位不够准确,特别是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19]。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在人员配置上不论是数量还是素质都无法满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养老护理行业的劳动强度大而工资相对较低,且社会认可度低,难以吸引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目前养老护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多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护理、康复等专业性极强的服务,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从业技能要求,尤其需要一定医疗护理的背景知识。

綜上,我国目前的三种老年照护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就要求在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的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整合各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 探索构建新时代互联网+中医智慧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照护模式

3.1 顶层设计,构筑新时代下国家养老产业体系 在我国步入老年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做好养老照护不但可提高全民健康,而且减轻了老人、子女以及社会负担,上升到了国家政策,通过国家顶层设计,把方向,定方针,做好我国养老照护服务。

在今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后,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老年建立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明确指出要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要积极开展中医药膳食疗科普等活动,推广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宣传。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要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等。

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增强社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2019年10月20日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力争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师。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2019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中西并重。

3.2 创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社区照护为主的“三位一体”新养老照护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减少、城镇化的普及、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以家庭照护为主的老年人照护模式由于有空参与照护的子女不够、子女缺乏孝心、外聘照护工费用贵、不容易找到放心的照护工等原因,导致家庭照护难以继续。机构照护主要由医疗机构提供照护,但是医疗机构以处理急危重症为主,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病建议社区医院防治,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建议建立街道、社区政府搭台、企业经营为主导的新时代社区养老照护模式。社区照护中心选址临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处,且离老年人住所比较近,利于子女下班后往返探视。照护中心可以提供老年单身公寓、老年夫妻公寓、老年兄弟姐妹合住套房公寓等不同形式,配备老年健康中心、健康绿道、卫生服务中心、健康调养中心、老年娱乐学习活动中心,利于增进老年人之间交往和感情。照护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服务中心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委托卫生服务站负责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并开通医保结算服务,建立每个老年人的健康电子档案,每日记录、维护电子档案数据,提供基本医疗健康照护、养生保健知识、药膳指导,并将健康养生数据每日定期推送到子女手机上。政府将家庭病床医保迁入照护中心,需要就医的老年人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诊治并及时医保结算,如果病情变化则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从而减轻普通病都往大医院挤的现象。如身体健康或者病情稳定的老年人则在自己家里或者社区照护中心随意选择居住,并且选择、承担自己量力而行的工作或者家务,鼓励老年人做身体力行的家务或者工作,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作为。照护中心经营者根据市场行情雇佣照护工,制定照护机制、流程、奖罚措施,市场化运作,政府监管,不参与具体运行和管理。

建立老年人居住地附近社区照护中心为主,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联合周边社区卫生服务站维护老年人基本健康和养生保健,利于子女探视,鼓励老年人身体力行、老有所为,病情加重则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照护,形成“三位一体”的照护模式,符合近日国家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思想和指导。

3.3 推广基于互联网+中医智慧医养结合的新时代养老服务模式 科学准确地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是完善养老医养照护融合体系、体现衔接沟通、密切配合的重要前提。如何实现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汇总和有效使用,关键在于借助“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老年照护中心与周边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明确双方合作内容、方式、费用及双方责任,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全流程的卫生服务。

试点搭建养老信息服务推送平台,做好医养结合服务的云端推送,将医养结合的线下服务升级为O2O的服务模式,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推送。每日监控汇总患者衣、食、住、行数据,上传电脑后养老中心签约医生分析、制定动态个性化养老防护方案,再结合疾病实际情况实现大病早发现、及早收住院,改善预后。慢性病的日常管理交由签约卫生站的家庭医生或者患者家属监控,突发病情或危关联的疾病及时发现后以最快的时间传输到关联的上级医院、专家团队立刻接诊。利用5G技术+物联网技术,老人在家里、照护中心都可以随时监控其日常行为、生命体征、血压、血糖、饮食、二便等情况,专门负责签约的社区医生或者家庭医生每天跟进掌握自动分析的记录的数据,每天掌握老人情况,指导后续养生、保健等。甚至远期可以建立养生村、养生谷、养生公寓,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老年人、家属、签约医生、医院,通过手机APP等,组建家庭+医生群,形成信息即刻互通,病情的及时通报和诊疗方案的及时制定。利用AI技术,计算机辅助分析病情,如有病情变化,AI及时发出危急信号,上万物互联群成员第一时间发现病情,通知医生、医院专家团队尽早处理,防止延误病情。通过互联网+5G+AI+老年照护中心+養生谷+签约医生+签约医院,形成完整的养生照护生态环,形成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中医老年养生保健新方案。

互联网+中医社区医养结合的新时代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服务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机融合,社区照护为主,加三位一体的医养照护模式促进老年人多样化的老年照护、疾病预防、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得以满足。抓住新时代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产业发展机遇,打造互联网+中医智慧医养养老照护模式,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强做好我国养老产业,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照护需要,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出可行性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春梅,严永华,杨晓虹,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对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4):504-506.

[2]张晗,齐士格,李志新,等.2015 年六省市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共病现状[J]. 首都公共卫生.2019,13(3):122-125.

[3]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31.

[4]DAVIS J W,CHUNG R,JUAREZ D T. Prevalence of comorbid conditions with aging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Hawaii Medical Journal,2011,70(10):209.

[5]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8:primary health care now more than ever[J].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8:primary health care -now more than ever,2008,25( 7):617.

[6]严书欢,林枫,周绿林,等.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775-1779.

[7]欧阳文婷,刘伯源,肖义.云南省部分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12):922-924.

[8]孔令磷,赵梦遐,鲍翠玉,等.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 志,2016,31(7):215-217.

[9]侯蔚蔚,王玉环.国外老年人照护者分类研究进展与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85-488.

[10]班娟.城市家庭内照顾老人者群体的社区支持服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2):56-58.

[11]WILLEMSE E,ANTHIERENS S,FARFAN-PORTET MI,et al. Do informal caregivers for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use support measures? A qualitative study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J]. BMC Health Serv Res,2016,16(8):270-275.

[12]COPPETTI L C,GIRARDON-PERLINI N,ANDOLHE R,et al.Ca- ring ability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on cancer treatment:asoci- ated factors[J].Rev Lat Am Enfermagem,2018,26(6):3048.

[13]ROCHA B M P,PACHECO J E P.Elderly persons in a situation of dependence:informal caregiver stres and coping[J].Acta Paul Enferm,2013,26(1):50-56.

[14]GRATKO A C M,TALMELLI L F S,FIGUEIREDO L C,et al.Func- tional dependency of older individuals and caregiver burden[J].RevEscEnferm USP,2017,47(1):137-144.

[15]BIERHALS C C,SANTOS N O,FENGLER F L,et al.Neds of family caregivers in home care for older adults[J].Rev Latino Am Enfermagem,2017,25(8):2870.

[16]SON HONG G R,KIM H J.Family caregiver burden by relation- ship tocare recipient with dementia in Korea[J].Geriatric Nurs- ing,2008,29(4):267-274.

[17]PESANTES M A,BRANDT L R,IPINCE A,et al.An exploration into caring for a stroke-survivor in Lima,Peru:Emotional impact,stres factors,coping mechanisms and unmet neds of informal caregivers[J].Neurological Sci,2017,6(3):33-50.

[18]曹姍姗, 沙丽艳.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及其照顾能力研究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6):2480-2482.

[19]龙燕,高君毅.浅谈老年患者社区医疗护理现状与展望[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79-80.

(收稿日期:2020-03-06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2030医养结合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如何影响生活?
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汤胜蓝谈“健康中国2030”规划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