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

2020-09-10 10:36刘廷举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持久性思政教育

刘廷举

摘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与学生终身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围绕加强思政教育亲和力、提高思想教育渗透性,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

关键词:终身发展 核心素养 思政教育 持久性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是人才培养之需和时代发展所趋。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认知、观念、思想等多方面的形成和深化具有长期维持不变的影响,起积淀作用;二是学生在不断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自主形成和提升核心素养,在生活中就能获得教育知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而青年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为适应全球的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与竞争力,我国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为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经济规律、政治主旨、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等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思想、实践探究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其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的策略分析

1.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丰富深刻,教师教学时既要贴近生活,又要融入时代发展的新成果,通过通俗易懂又不乏学理性和政治性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思想政治思想和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政治观点、思想理论的阐释寓于学生真实生活中。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正是如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拥有多元化教育教学素材和载体,思政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简单易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课改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让思政教育思想长期根植在学生心中,并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基石。

第一,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中收获“真善美”的种子。思政教学要坚持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育人的主导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思想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高度结合,克服传统的理论灌输、点名式互动等陈旧模式,让学生在开放式、互动探究的氛围中释放自我,自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学习能力。

第二,运用综合性的教学形式,避免传统模式造成的课堂枯燥,提高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可调度性。如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关基层民主政治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围绕基层自治的主题内容,到当地的村(居)委会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调动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将时政融入思政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时政,帮助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扩大了学校教育作用。学生运用学识正确认知社会时事中复杂的关系,用社会的力量增强教育作用,同时用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如香港暴力事件,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关注事件现象和原因,从中了解“港独”的危害,以及我国“一国两制”的政策。教师通过社会热点切入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辨析式学习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守意识形态。

第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術,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多方位育人。在线面对面教育形式中不断丰富,未来还有慕课、AC先修课、云课堂等渠道。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线上交流拓展成思政教育的阵地之一;通过“体验+感悟+探索”的过程,大大提高学生公共参与度,提升自主思辨能力。促使学生从被动会学向主动学会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提供动力。

3.培养学生自主提升核心素养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除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学习能力。学生要学会主动运用思政教育学科素养优化自身“三观”,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正确思维分析国内外大事,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生道路选择等,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多科目、多渠道发现和深入了解思政学识,自觉丰富核心素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多方面着手,大力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思政教育不断吐故纳新,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在综合教育中形成和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4.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使教育实现内涵式、螺旋式发展,确保思政教育不断层。一是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关键地位。二是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升其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的认可,完善教师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的发展,不仅要加强学科内容的重组与整合,还要注重关联课程的衔接与贯通,使课程内容与学科专业特色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教育上有所倾斜,同时充分结合各科教学与思政教育,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多元化场景。

三、结语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要构建教育内涵式发展、螺旋式延展;帮助学生自主形成政治素养和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成为国家与时代需要的建设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才艳颖. 基于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课堂时政资源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田玉龙.经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A].《知识力量教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C].北京: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8:4.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持久性思政教育
钢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研究
浅议城市照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组织身份:概念、测量及研究视角
课前演讲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