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写“练”“写”分离的原因及对策

2020-09-10 07:22毛云周秀琴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书写习惯分离

毛云 周秀琴

【摘要】指导学生练字(硬笔书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作业书写质量不尽如人意,出现了“练”“写”分离的尴尬局面。这其中书写习惯不良是主要原因;学生读帖能力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业量加大,书写速度跟不上,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也导致“练”“写”分离。教师可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入手,从“整体把握,细致观察”字帖来提升读帖能力,多管齐下保持端正的书写态度,以实现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写字目标。

【关键词】“练”“写”分离;书写习惯;读帖能力;写字态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9-0074-03

【作者简介】1.毛云,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小学(江苏扬州,225200)教导主任,高级教师,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获江苏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周秀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小学(江苏扬州,225200)教师,一级教师,曾获扬州市江都区小学语文优质比赛一等奖。

写字不仅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是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导学生练字(硬笔书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习惯将语文课或写字课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写字训练过程称之为“练字”,而将学生平时作业时的书写过程称之为“写字”,简称为“练”与“写”。

“字如其人。”字好比是人的颜面。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的,也没有一位语文教师不因此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但“现实是骨感的”。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学生在练字的时候写得挺工整挺漂亮的,可是一写到作业怎么就完全变样了?”笔者与家长交流时,也有家长反应:“我看他《习字册》上的字还写得不错,怎么一离开《习字册》到其他作业本上就惨不忍睹了?像他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呢?”的确,一些学生的家庭作业书写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写出的字甚至成蚯蚓状,有时还缺胳膊少腿,令人头疼。教师在课堂上精心指导学生练字,收到不错的效果。然而到了学生写作业的时候,书写质量总不尽如人意,出现了“练”“写”分离的尴尬局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思考和研究,逐渐厘清一些原因。

(一)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平时课堂练字时,由于书写量不大,错误的握笔姿势导致书写时手部、臂部的不适感尚能忍受。而写作业时书写量较大,手部、臂部的不适感难以忍受,从而导致了作业质量的低下。同时,练字时由于书写汉字数量少,时间充足,学生基本能按照每个字的笔画要求进行运笔,按笔顺规则进行书写,所以练出的字能做到工整、美观。而作业的书写量大,学生为了追求书写速度,会无暇顾及一些书写规则,只能牺牲书写的质量。因此,未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导致“练”“写”分离最基本的原因。

(二)缺乏关键的读帖能力

学生读帖能力缺乏,练字时常常不读帖,或对字帖稍作浏览,就匆匆下笔,并未真正领会汉字美观的原则。练字时尚不能领会读帖要领,离开了字帖,更加无所适从,乱写一气。这样日复一日地做无用积累,不规范的书写习惯很难纠正。这也是学生“练”“写”分离最重要的原因。

(三)缺乏认真的写字态度

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量的增加,学生的书写速度跟不上,写字态度也随之变差,作业变成应付差事,虽然具备书写美观的能力,但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写字美观也就更难做到。而很多教师批改作业时注重的是答案的正确率,即使书写潦草,但只要笔画正确,也不会判成错误,时间一久,学生更不注重书写,“练”与“写”完全分离。

(一)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1.养成正确握笔习惯。

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写好字的重要条件。首先,在学生初学写字时,就一定要抓好握笔关,错误的握笔姿势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教师可以利用儿歌、游戏让学生牢牢记住握笔的几个着力点,每天利用课间休息、游戏时间进行手指操练习,加强手指力量训练,提高灵活性。其次,低年级学生手指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手指肌肉力量小,初学写字往往横不平,竖不直,笔画软若无骨。此时如果要求他写出横平竖直、刚劲有力的字,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学生往往会握低铅笔,将大拇指竖直以增加握笔力量,于是歪头、弓背、斜身错误姿势就由此产生。所以学生初学写字时,教师布置的书写量一定要适当,教师的指导和评价重点要放在写字姿势上,可以对学生提出“不求快,不求多,不求好,但是姿势一定要正确”的要求。再次,离开课堂的书写,可以建议家长使用握笔器、正姿器以辅助。这样的训练要常抓不懈,直至正确的握笔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养成正确运笔习惯。

书写方法中正确的运笔是基础。学生初学写字阶段,可以在直观的动态演示中让学生了解笔画“轻重、提按、快慢、停顿、方圆、出尖”等运笔特点,并进行相应的练习。如何养成正确的运笔习惯?首先经常进行优秀书法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让他们意识到汉字特有的味道尽在运笔之中。其次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观察运笔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行笔的方向、力量、速度的变化,让动态的运笔过程了然于胸。教师长期的坚持,会令学生厚积薄发,让运笔成为学生不自觉的行为。

3.养成按规则书写习惯。

正确的笔顺书写是写好字的重要因素。当代著名书法家任政行先生说过:“按照笔顺去书写,不但容易把字写穩写好,而且能提高书写速度。”在写作业时,学生经常有连笔、倒笔,导致书写质量差。对于连笔,强化运笔训练,将一些容易相连的偏旁、部件进行强化训练,如:口字旁、三点水等。对于倒笔,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方法,按类记忆,将基本笔顺书写编成口诀,熟记于心。必要时可将相关的一些汉字(以前出错的)组成词语或短语、句子,以“辅助记忆”的形式巩固正确笔顺。

(二)细致观察提升有效的读帖能力

读帖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读帖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树立意在笔先的意识。汉字是方块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在学生临写前,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其大略,目测轮廓,如果是独体字,结合田字格,找到主笔,定准了主笔,字的笔画位置就容易摆布了。通过一个个范字的观察分析,从而掌握独体字这一类字的写法。如果是合体字,则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看清上下、左右、全包围、半包围结构。如对左右结构的字,就要看左右的宽窄、高低,分别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以掌握各部位之间的主次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字的基本模型就在脑海中搭建起来,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拷贝”,大致不会走样了。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帖时细致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共同之处读规律。如初学合体字,将独体字与偏旁进行比较,观察异同,学习写法,如:“日”与“日字旁”,“木”与“木子旁”“月”与“月字旁”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独体字变偏旁不光字形有变化,有些笔画也发生了变化,如“木”字做左偏旁“捺”便变成了点。通过偏旁的学习从而掌握一类字的书写规律。同样还是“木字旁”,它在“材”“李”“梨”中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合体字具有迎合、穿插、避让等多种结构方法。指导学生具体观察“木子旁”在不同字中的变化特点,并适时进行书写练习,在变化之中读章法,体验汉字的结构美。“整体把握,细致观察”能有效提升学生读帖能力,让“练”更扎实,切实为“写”服务。

(三)多管齐下保持端正的书写态度

认真的写字态度决定着写字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认真书写不仅能巩固知识,还有利于养成认真的做事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将“提笔即是练字时”这一要求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做好课后作业的监督。教师要秉着“不求多,但求精”的原则,精心设计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课后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亦不能机械重复,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的时间。比如《习字册》上有“字词句”的临写练习,课后就不可再布置类似的抄写作业。这样书写的数量少了,学生有了充裕的认真书写时间,书写质量也就有了保证。平时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正确上,更重要的是关注书写。比如对学生平时作业的评价,从“书写”和“正确”两方面去评价。在现实教学中,对于写字的监管往往是语文教师“孤军作战”,其他学科教师“视而不见”。语文教师要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把书写习惯的养成放在显要的位置,反复强调,从严要求,把练字过程融入日常各科作业之中,形成齐抓共管。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硬笔书写中“练”“写”分离的原因的剖析以及提出的相關对策,旨在探寻通过练字达到高质量的作业书写,实现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写字目标,最终实现“练”与“写”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书写习惯分离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笔来不负墨
刑事庭审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离观”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