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道”到“池塘”

2020-09-10 07:22曹韵菲
启迪·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开课池塘内涵

课程教学是什么?在探讨课程的词源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强调课程是由“Currere”一词派出来的,译为“跑道”。从字面上理解,“跑道”更贴近传统意义上教师主导,学生跟进的传统教学。但在我看来,与其将课程教学比作成一条规律的跑道,倒不如说教育是一方池塘。美国思想家梭罗在阐述自己的教育观时曾经书写过这样一则意境深远的小诗,“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就开始到来了。”其实,每堂课也就像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池塘”。教师所负责的是规划好池塘的地点、大小和内容布置,然后静静地等待种子到来,观看它们自由地破土与成长,带来池塘的热闹欢愉。

具体来说,教师要做的是精准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一切做法围绕“让学习真正发生”去呈现。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学情精准把握教学流程,教师搭台,学生做主角。让学生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习这颗种子真实、自然地萌发。为什么我自己的教学思想会有如此转变?一切还要从一堂艰难的公开课说起。

一、初接任务——构思简陋的“救命稻草”

一天,我接到一项民族精神主题教育的公开课任务。在九上法治教材中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定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简单的5个词语如何能上出一节45分钟的课?教材主要在介绍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意义、如何弘扬等内容。经过思考,我決定将这节课的核心目标从对知识点的落实换成达到对民族精神的情感共鸣。

思路初定,我将搜集到的优质课资料结合相应课堂活动,设计出了一份初稿以供后期打磨。但课堂效果与我想象中的简直完全背道而驰。在优质课视频中的课堂步骤是有完整体系的,而在我手里则像一团散沙。整节课思路不清晰,更别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了。反思后,我决定自己再次搭建清晰的课堂框架。

二、有形无神——没有灵魂的“套路教学”

这一次,我仔细思考了我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说,我希望这节课能反应出民族精神的所有内涵,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意义。既然是主题教学,我还是从民族精神的内涵入手,回到这五个词语上来。

此时的我思考的重点是:这堂课怎么样才能形式丰富,达到我想要的公开课那种“热闹”的场面?在与同组的老师讨论后,我接收到了几个金点子。现在5G、信息化教学是热点,那最直观、最有感染力的莫过于直接走进博物馆,让学生跟着历史的遗留去走遍中共一大、抗战之路,最后来到新中国建立的那一天。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各大博物馆的网上展馆,基本确定思路:就让学生在课堂用平板逛博物馆,提炼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正式磨课那天课堂十分热闹,学生从历史背景讲到法治书里党的宗旨,展示地非常棒。但我却觉得有些不对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坐在办公室再次翻看课件,我恍然大悟,看上去百花齐放,但学生到底大声讨论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在讨论的是博物馆的丰富展览,是语文课上学过的《七律·长征》……究其根本,这堂课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表演的东西太多,是一堂有形无神的套路课,学生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民族精神的内涵呢?

三、删繁就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在这堂热闹的磨课结束后,我终于体会到: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核心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下手,教师要做的是构建思考的场地和平台,真正的主角一定是学生,学生一步一步思考有所得,这堂课才会有灵魂。

在接下来的几次备课、磨课中,我最后将课堂敲定。不再像之前搭建一个生硬的跑道,限定所有的知识活动,而是用一个问题和背景材料构建一方广阔的池塘,让学生作为种子来到池塘时自然地学习和成长。

这一次,我选择围绕课名“等待”二字,从妻子对丈夫的等待开始讲述。首先是古代的一名女子对丈夫等而不得见,写下了著名的《怨郎诗》。接着我将邓稼先与妻子的故事抹去姓名,代之以分离那天的虚拟场景。学生此时已经将故事中的男人打上了“负心汉”的标签。借着学生的情绪,我抛出了问题要求组内思考:为什么邓稼先需要不辞而别?并给学生推送了相关资料。再接着,我开始向学生揭开邓稼先不告而别后奔赴戈壁滩的生活。甚至还有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老师也在等待着自己认真对待学业,有学有所成的那天。看着他们一个个信心百倍的样子,我知道,那一颗颗种子已经萌发了。

四、反思收获——克服艰难后的所思所得

在这次公开课结束后,回顾自己这一次又一次对课程设计的修改,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老师,我常常接触到“学为中心”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我认为,“学为中心”的课堂一定是将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中心任务。从这个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删繁就简,将所有的课堂流程都设计得简洁实用。

如何才能做到删繁就简呢?现在的教学工具层出不穷,各种新型教学软件功能令人眼花缭乱,这也促使很多公开课甚至常态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繁琐,学生真正的思考寥寥。其实,不妨将活动设计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环节等学生熟悉的方式,路径更加简单却有效。另外还要精简教学语言,在课上,我把自己定位成引导者,学生的表述可能有些粗糙,但都是他们思考的成果结晶,哪怕话不多,但从效果上看一定比照本宣科更能深入人心。这样来看,教师的话语精简了,课堂效果反而自然了。

从跑道到池塘,我的角色从教练变成了池塘的搭建者,用心垒好池塘的一块砖、一片瓦,我惊喜地发现,一颗颗种子悄无声息间萌发了……学生就在这删繁就简的“学为中心”课堂中,让我看到了学习真正发生的样子。

曹韵菲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公开课池塘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热闹的池塘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池塘
夏天的池塘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