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融入体育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路径研究

2020-09-10 07:22康璐
体育时空 2020年6期
关键词:女排精神思政教学教学路径

康璐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3-010-02

摘  要  本文通过女排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入手,具体分析体育类高职院校学情特点,深入研究女排精神在体育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女排精神  体育类高职院校  思政教学  教学路径

女排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典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回望女排精神形成的历程,每一次都敲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从1979年底,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之日起,到2019年再夺女排世界杯冠军。在这40多年间,中国女排用自己的顽强拼搏,书写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1981-1986年的“五连冠”;1984年、2004年、2016年,三次奥运冠军;2019年国庆前夕女排世界杯夺冠,国庆大典上“祖国万岁”花车上的集体亮相,阅兵部队高呼“中国女排,世界第一”,彰显了体育强国的风范。中国女排的每一次出现,都会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通过分析女排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体育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路径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女排精神的内涵

2016年里约艰难夺冠之后,郎平主教练说:“女排精神一直在,不是因为胜利才谈。”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概括。其具体表现是:扎扎实实,勤学苦练的精神;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精神;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的精神;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其中,“爱国、拼搏、团结、创新”是女排精神的重要组成元素。

二、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

女排精神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其价值体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重要时刻。当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响彻赛场的一刻,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调动起来,感受到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女排作为体育行业的杰出代表,作为体育事业从业者她们所体现的女排精神与“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最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完美的展现了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追求梦想的奉献精神

排球赛场上6名队员占据6个位置,有的负责进攻、有的负责防守、有的负责传球、有的负责接应等等,根据个人技术特点,扮演不同“角色”。而事实是,整场比赛结束后,往往得分最多的选手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被认为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中国女排的队员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整体的利益而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团队梦想而甘愿吃亏、甘做人梯,正所谓心中有“大家”,肩头有大义,手上有大才,行动有大德,这就是女排姑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伤病是排球运动的“天敌”,由于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给队员们身体会造成很多的伤病,为了保持训练的常态化和连续性,往往是老伤带新伤。队员们在日常训练中会默念一个口号激励自己,“掉皮掉肉不到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就是靠着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苦练基本功、战术战法,才会在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里约的夺冠历程就是鲜明的写照。小组赛阶段战绩不佳,到淘汰赛阶段强势逆转;从一度不被看好,到愈挫愈勇,最终重回世界之巅,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向世界诠释了“我们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打倒”,“永远不放弃”就是中国女排的信念,“不能被打倒”成为中国女排代代相传的理想。

(三)勇于担当的团队精神

排球是一个团体项目,比赛时要所有队员在场上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团结一致,有一个位置失配都会造成输球的后果,如果场上队员不积极配合,互相补位,就会大比分落败。要求在场每一个位置的队员都要站得稳、立得住、打得赢,在其他队友状态不佳的时候,要有人站出来,激发士气。在赛场上,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强弱之别,团结才能赢得胜利。里约奥运会夺冠后第一得分手的朱婷表示:如果没有大家配合,她一个人再出色也拿不了冠军。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女排用胜利诠释了这个最朴素的道理。

(四)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也是最深层次的价值本质是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郎指导曾说过:“任何时候祖国需要我,我都会回来。”正因有一位充满爱国热忱的统帅,时刻要求女排队员把祖国的荣誉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才是人真正的价值,如何实现社会价值,是每个人的活着的人生命题。坚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体主义精神,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放弃海外优厚待遇的郎平、带着严重膝伤回归的魏秋月、无数次摔倒救球的林莉等,都是中国女排对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

三、女排精神融入体育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启发与路径

(一)基于学情的思政教学启发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既具有普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同时又具备体育类考生的特点与个体需求。

1.生源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都是体育特长生或者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普遍熟练掌握一、二项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性格外向、好动、吃苦耐劳、思维活跃、情商较高,具有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对于观摩、实践、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2.目标明确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愿意以开放的心態接触体育相关领域的学习。因此,他们对于和专业、就业有帮助的知识关注密切,而对学校思政课程兴趣度、课堂参与度、抬头率不高抬头率不高。在授课时可以大胆的尝试多种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关注体育热点问题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于体育明星、体育赛事、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品牌及赞助代言等体育热点问题有很强烈的关注度,这一特点远远超过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愿把自己专项的优秀运动员和体育明星当成自己的偶像和榜样。把学校与体育有关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言传身教,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二)女排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途径

1.把女排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

为了保证思政教学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程设计上有一定实践教学的比重,把女排精神作为体育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可以现场观摩女排姑娘的日常训练,一次次的鱼跃救球、跌倒爬起、腾空扣球,即使达到身体极限还在奋力的扣杀、传球和奔跑。通过这样一堂实践课,可以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利用向女排队医学习的机会,除了学习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从女排队员的伤况的程度上,体会到女排姑娘的为了祖国荣誉勇于牺牲的精神。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女排比赛的志愿服务和赛事运营的机会,在比赛现场体会到团队协作,勇于奋斗的女排精神。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使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女排姑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价值观教育。

2.把女排精神融入到课堂模式转变中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要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课堂上要充分的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尝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讲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节,调整传统的对分课堂的形式,把课堂分成三个部分,变成三分课堂,第一部分教师讲解基础知识,第二部分邀请著名女排队员进行事迹分享与互动交流,第三部分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小组讨论,吸收消化。通过这种多变的课堂方式,学会可以充分的参与课堂互动,与自己偶像亲密接触,大大的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把女排精神融入课程体系设置中

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体现自身的体育办学特色,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挖掘体育运动育人的功能。在体育类高职院校中除了开设3门必修的思政课程外,还可以开发设置与体育元素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新时代—女排精神》,课程内容包括女排精神的内涵、历程、经典赛事介绍和先进事迹分享,设计16课时,以课堂讲授、案例分享、明星讲座、影片欣赏等多种授课方式进行,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四、结论

女排精神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充分的展现了体育运动育人的效果。结合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把女排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学中,对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炫.论“女排精神”在湖北高校體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20(1):88-90.

[2]文淑斌.“女排精神”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J].体育大视野,2019(13):251-253.

作者单位: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女排精神思政教学教学路径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学习“女排精神”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
新生代的“女排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