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的文学性及研究方法

2020-09-10 07:22高婧张泽桐单鑫
今古文创 2020年29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文学性比较研究

高婧 张泽桐 单鑫

【摘要】 《金翼》是人类学的一大力作,它描写了两大家族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下的兴盛与衰败,反映了中国南方乡土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金翼》中的文学性及研究方法也有很多值后人借鉴的地方,为人们研究乡村、家庭生活和民风民俗提供了可信资料。

【关键词】 文学性;田野调查;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9-0010-02

基金項目:内蒙古医科大学英才培育项目“内蒙古18-23岁大学生步态数字化分析及其对摆臂姿态影响的研究”(YCPY2018005);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百万工程项目“内蒙古5个年龄层次面部及肢体运动数字化分析及法医个人识别研究”(YKD2018KJBW010)。

林耀华先生的《金翼》[1]自问世起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获得了一致好评。作者将故事设置在福建省古田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以两大家族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南方农村的历史与转型,简单的主线可以更加清晰的理清本书的脉络。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于当时的农村社会以及两大家族的极为熟悉,这和其幼儿时的经历相关,另外也是作者经历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田野调查所得到的真实而宝贵的资料。同时,本书虽是人类学著作,但作者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文风,减少了很多学科概念的描述,这样的风格像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种本质呈现,可以使读者在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民风民俗、家庭关系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一、《金翼》的文学性

(一)文风笔翰如流

《金翼》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书名起源于“金翼之家”,也就是主人公家附近的一座形似公鸡的山,山的一侧形如翅膀,因此取名为金翼,本书的故事也是从这里起始。文章的副标题为“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直接地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研究内容,因此本书从标题起就有了值得借鉴的文学性,标题一目了然,十分清晰的使读者可以明白文章中心思想,也是文学表述手法的一种优势。

与科学的民族志相比,本书更倾向于在用传记的方式去写民族志,这样做的好处是,用真实可信的传记来体现本书的文学与人类学的融合,同时作者破除了传统民族志的写法,借用文学的方式来整理事件,利用了小说情节的章节来整理文章,例如张家新居、大米交易以及兄弟纷争等,在理论基础较深较为严谨的民族志中加入了文学性,使得整个文章更加具有了活性。

《金翼》的叙述手法上,林耀华先生通过对福建福州古田县湖口镇黄村的黄东林、张芬洲两家人在辛亥革命后的兴衰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宗教、礼仪、农业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转型,作者平铺直叙,故事却也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弗斯评论所说“如竹如画一般,其朴素的形式下隐藏着极高的内涵”,因此在叙述手法上充满了文学的意味。

(二)内容引人深思

在《金翼》这本书中,没有涉及复杂的理论知识,仅仅是纪实性故事的描写,读起来通俗易懂的同时也给人以较深的感悟。并且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采用小故事的方式进行描写,并非对事件进行拆分,采用的是叙事性的写作手法,增加了整个文章的可读性。作者虽然是对两个家族几十年的兴衰起落进行了纵向描写,但在整个中国旧社会也有一定的横向比较作用,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典型性的特征,例如人际关系网、妇女社会地位以及乡村教育等,都体现来了当时小社会的一些相约民俗。通过个别事件来提炼出事物的普遍性,这是文学性中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文章看似在描写家族、描写某个人或是特定的一件事,实则是通过这些人事物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象,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写法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写作背后的一些感情,同时也可以使作者笔下的这些任务更加生动更加丰盈。

最后,《金翼》内容的细致真实也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在本书中,作者对农村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描写的细致入微,例如,在农业系统这一章中,对水牛的描写,“水牛似乎生来就是负重的命,它抬脚前进,犁铧翻卷土块,一波一波,就像天空交叠的云彩”,仿佛水牛辛勤劳动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再比如庆典上作为次序问题以及大米交易这一章,作者真实自然的笔法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同时对于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也勾起了很多人的乡土记忆,激发了很多人对乡土社会进行研究,研究乡土永远不会是一个落后的话题,现代化的进行也不意味着和乡土的割裂。因此,《金翼》这本书虽以小说的形式表现,但也是那一代人真实生活的记录。

综上,本书无论是作者的写作手法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作者通过最质朴、最纯真的写作笔法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切切实实的乡村社会,体验了当时那个社会的风土民情,值得后人品味借鉴。

二、《金翼》的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为文章奠基

田野调查通俗来讲即观察和参与,调查者深入到当地,以观察者的身份和视角进行研究与试验,通过田野调查,可以深入地了解某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为文章的撰写大大地增加了真实性。林耀华先生正是在文章中贯穿了田野调查的方法,使得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栩栩如生。本书虽是小说,但并不是虚构,作者在序言中说道:“我本人出自这同一社会,以其参与者的身份,自观地进行研究。”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书中的资料除了林耀华先生自幼在家乡生活的一些经历以外,1934-1937年之间,在攻读完硕士学位之后,曾扎根到福建省闽江边的家乡,进行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田野调查,[2]这段宝贵的经历也为《金翼》这个成功之作奠定了重要的文学基础,书中的中国南方的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两大家族的亲属关系、利益纷争都出自作者这些真实的田野调查经历,因此增加了本书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例如文章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细腻,描写了人际关系的一种平衡状态,并且不断地调整着内部的关系,使得人际关系网处于均衡的状态,当这个体系被破坏时,再恢复建立新的一种体系,这样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乡村生活的一种特有的模式,也只有细致入微身临其境的实地观察才可展现出这样有着烟火气的乡村生活[3]。

(二)比较研究贯穿文章始终

书中的比较研究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黄东林和张芬洲两大家族在婚姻制度、宗族制度、婚丧嫁娶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的比较,通过一些对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农业、宗教、婚姻、家庭、制度等的转型,例如男丁对于当时的农村社会中一个家庭的重要性,黄家男丁较为兴旺,几个儿子也都发展得很好,因此黄家家族也得到了繁荣发展,而张家的男丁比较少,社会关系只能靠张芬洲自己来发展和维系,这也是张家地位越来越低的原因,通过两家男丁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男丁的重视程度,以及男丁对于一个家族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对比,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土社会的一些风土人情。

在整体对比研究的方法下,作者还描写了一条关于“平衡”的主线,利用平衡也可以反映出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首先体现在对于人际关系的描写,作者认为,当时的人际关系就像是捆绑在一起的橡皮筋,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当其中某一根断裂时,整个网就会崩塌,这样的平衡在我们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体现,我们习惯于我们固有的圈子,这个圈子也牢固的捆绑在一起,一旦有了新人或者有人离开,让人们脱离了原本的舒适圈,就会感到不适应或是难以接受,但随之又会慢慢适应并组合成了新的圈子,维持新的平衡[4]。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两股暗流涌动的力量,一股是坚持农业道路的传统思想,另一种是坚持新时代科技化的现代思想,这两种思想也在个别冲突中维持着相对平衡,这两股力量也在相互适应中慢慢接受融合,这也使得这些家族能够维持着平衡与和谐。因此,笔者在故事中灵活地穿插着各种各样的平衡,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出表面的乡村生活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的维持稳定的平衡论。

三、结语

综上,林耀华先生简洁朴实的文风与内容使得《金翼》不仅仅是一部人类学的著作,更成了文学著作的典范,人类学和文学的界限本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两者在某些情况下进行融合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借助文学的力量来阐述人类学,使得人类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部分“人类”,而是使得全人类都可以进行反思。同时本书虽是小说形式,但其真实性为人们研究乡村文化、家庭生活、民风民俗等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金翼》虽是人类学著作,但它的资料整理风格更偏向于通俗文学风格,而非专业文学风格,所谓通俗文学风格,就是将调查研究资料通过整理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这样风格的优势是,通过传统量化的标准方法虽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严谨性,但有时会失了真实社会的描写,因此作者借助这样的整理方式讲田野调查的资料进行整合,弥补了一些科学缺憾。同时,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撰写民族志,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不失科学性和严谨性,也为后人对于民族志的撰写方式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林耀华.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04-105,206-207.

[2]孙雨馨.乡土社会中的《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61-62.

[3]渠敬东.探寻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以《金翼》的社会学研究为例[J].社会科学文摘,2019,(08):53-57.

[4]王先灿.《金翼》的诗学解读[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43–47.

作者简介:

高婧,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张泽桐,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

单鑫,男,通讯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师,从事法医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文学性比较研究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