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界点”透视“歌唱的临界点”

2020-09-10 07:22彭婷
今古文创 2020年34期
关键词:临界点歌唱

【摘要】 “临界点”一词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属于物理学名词,是指物体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亦借指事情性质发生变化的关节点①。在声乐实践中想要达到歌唱艺术的最佳状态,同样也存一个关节点,笔者把它称之为“歌唱的临界点”。声乐艺术和歌唱实践中的争议,大多源于歌者在歌唱转化时以及对声乐审美要求的不同所造成。从“临界点”的角度去审视“歌唱的临界点”,是从一个新的层面来阐述歌唱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诠释声乐艺术。

【关键词】 歌唱;临界点;艺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67-02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交叉、借鉴现象,也正是这一现象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的。“临界点”一词不仅仅只用于物理学、化学之中,这一概念早已被运用到不同领域。例如:《浅谈绘画中的临界点》是作者叶紫在绘画中所探讨的如何处理图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并从“临界点”的概念梳理、特征及运用等方面展开比较和讨论。再如《盈亏临界点》、《“临界点”的游移与坚守——王小帅导演作品阅札记》,《论教学临界点的研究价值》,以及《文学语言古今演变的临界点》等文章。从“临界点”现象探讨“歌唱的临界点”是笔者从声乐实践中得到的一个新启示,通过对“歌唱临界点”的把握,让我们更好的在声乐艺术中进行二度演绎。

一、“歌唱临界点”中的集合关系

“歌唱临界点”是声乐实践中达到歌唱艺术美感的关键之处,而这一节点的范围则是集合与子集的关系,此概念体现在它可以小到是一个音符,一个音乐记号;它也可是一句话语、一个人的经历、一段思绪。因为这些细节的存在,演绎作品时声音与情感的自然结合才能让歌声达到声乐艺术的美感。然而,事物之间的联系总是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它不存在范围,同时它可以成为自己的范围,故而它又是一个集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强调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穿插的知识不仅仅只是书面化的、理论化的,或是技巧化的。在这些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演绎、表达,传递声音的美感,让歌者和倾听者产生共鸣。即便是不同的国家、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音乐的传递是没有界线的。“歌唱临界点”的集合关系告诉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不仅仅把基础理论的知识学会,更重要是不断的去跨域和积累,因为知识总是相互交错着的。

二、声乐艺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学习声乐艺术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感性”的过程,我们要表达的是“情”,最终的目的是突出情感,从而引起“共鸣”,让歌者和听者之间产生联系。但同样也有“理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会不断的用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的谚语,来形容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的状态,要达到“歌唱的临界点”必然离不开实际的学习积累。歌唱的首要基础是声乐技术,在歌唱中具备了一定的声乐技术,才能游刃有余的去展现声乐艺术。声音、声乐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学习者需要不断的摸索,日复一日的练习,并在正确的训练方法下方能进步。声乐的学习过程也是肌肉记忆的一个过程,只有在良好的歌唱习惯下进行训练,学习者才不会走弯路,这也是声乐学习最难的地方。对声乐技巧的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通常会用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方式进行训练。气息与声音的结合,声音位置如何巩固,如何在歌唱时做到“Legato”等等。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每天重复的也许是同一个问题。但也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直到某一天忽然突破瓶颈期,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生活中有二十天等于一天的时候,也有一天等于二十天的时候。”这说明有时候在学习上会经历长时间积累之后仍百思不解,但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而这关键的一天所取得效果远胜于以前学习的日子,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学习的“时间质变临界点”。②

三、“歌唱中的临界点”离不开歌唱审美思维及音乐修养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歌唱的审美思维是声乐艺术修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好比一颗大树是否枝繁叶茂,取决于大树根部的养分。笔者一直认为多听、多看是提高艺术修养、歌唱审美思维的重要途径,歌唱审美是歌者对美的感受,歌曲的演唱渗透着演唱者的审美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时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呈现给观众,观众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因此演唱者必须具有进步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正确审美判断能力③。

古人曰:“凡人声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皆合被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的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 ④此话意在声音定会各有所异,同时也各有所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审美意识。 这是“歌唱临界点”中声音的审美思维。音乐感觉的审美思维在歌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任何情感表达主要源自于演唱者的心理感受,主要受演唱者的支配。歌唱審美思维亦离不开形象审美思维的建立,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⑤

从声乐专业的角度来说,歌唱到最后歌唱的是音乐修养,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年龄段的歌者表达出来的音乐感觉是不一样的,这跟歌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审美思维以及人生阅历等紧密相连。人们对于音乐学者往往存在偏见,普遍认为学不好文化课的人才会去学习音乐,又或者是学音乐的人大多没什么文化修养。但这是对音乐这门学科的误解,真正的音乐学者无时不刻的在体现着文化修养。从西方音乐史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从华夏音乐文明的源起至今一直是如此。笔者简单的从声乐角度去进行阐述,就声乐作品《春晓》进行举例。该作品属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春晓》谱曲而成。从诗句出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中国古诗词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形式规整、押韵的特点,内容上我们要了解诗人以景写情的背后寓意。演唱过程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幅画,我们要做到以声入情、入景,更要入境。美术靠的是视觉效应,音乐则靠的是听觉效应。我们要通过对声音的把控来描绘一张张极具抽象的画面和场景,让听者感同身受。这一表达能力不是一下就能拥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追溯才能实现的。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形成的艺术歌曲,更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意蕴。俗话说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诗乐相合的文化结晶,与华夏文化“和”的审美理想和哲学追求是一脉相通的。这些都是我们在演绎作品时要体现的,笔者认为在二度创作过程是对民族文化思考和对民族文化追求的过程。

四、情感是“歌唱临界点”中的制高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相通,美在其中。”声乐艺术的演绎是再创作的过程,是在作曲家、作词家创作的基础之上去表达和现演绎,而我们要抓住的精髓是词作者和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如果没有情感的流露,我们在表达作品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每首作品都有自己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离不开作曲家们的生活背景、时代。笔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我们在演唱作品时,一定要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只有很清楚的知道所表达的内容,才能生动的诠释作品。学习声乐,特别是学习美声,会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声乐作品,并全用原文演唱,所以在理解作品内容上对声乐学者来说要求会更高。在我们表达作品之前,我们需要不断的剖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在作品上寄予的情怀,曲中都有哪些内容,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故事。如:由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的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远离祖国思念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情感深沉的诗。1926年由赵元任谱曲创作而成,当时的赵元任正旅居美国,出于与刘半农教授的共鸣,特选此词谱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我们在二度创作时,可以融入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融入对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再如: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中作品号105的第二首《我正迷蒙的入睡》,这是一首描写弥留之际的姑娘牵挂自己爱人的作品,在生命快要结束之前对爱人的呼唤,及渴望再见到心爱之人的迫切心情。笔者在演绎该作品时,通常先把自己置身于作品当中,去感受音乐旋律的走向,结合词意让自己尽快的抓住作品的情感点,让自己投入当角色当中。这样表达出来的内容,传递的音乐才是鲜活的、才具有灵魂。在笔者看来,每个人表达出来的音乐风格和感觉注定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情感点自然也会不同,有时候声乐作品更像是情感宣泄的一个媒介。

歌唱艺术是实践艺术,既少不了“感性”思维,也少不了“理性”思维,在歌唱艺术中想要把握好这一“临界点”,更多的则是对这一条件的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我们诠释声乐艺术的必经之路。

注释:

①凤凰搜索-网络(http://sou.ifeng.com)

②李志厚、刘兴然:《论教学临界点的研究价值》,《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5期,第44-47页。

③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④王志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5月。

⑤彭婷:《峥嵘岁月下的格律与音韻》,《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3月。

作者简介:

彭婷,声乐表演博士,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临界点歌唱
渔歌唱晚
我在听你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