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祠堂建筑“场所精神”解析

2020-09-10 07:22洪涛刘益翔张飞
科技尚品 2020年5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更新新时代

洪涛 刘益翔 张飞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徽州古祠堂“场所精神”的风貌丢失严重。为了实现徽州古祠堂在新时代背景下“场所精神”的更新,文章以黄村进士第为例,对其原“场所精神”进行解析,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场所精神”的更新,力图为徽州古祠堂建筑“场所精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徽州古祠堂;“场所精神”;新时代;更新

中图分类号:TU251 文献标识码:A

徽州古祠堂是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类型,至今徽州地区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古祠堂。徽州古祠堂在明清时期徽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宗族文化的象征。但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徽州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发生了较大地转变,原来以祭祀功能为主的古祠堂类建筑逐渐无法适应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徽州古祠堂类建筑的“场所精神”丢失乃至破坏的现象愈发严重。此外,由于当地政府对徽州古建筑着重于经济效益的开发模式,致使古祠堂类建筑过度商业化,文化内涵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徽州古祠堂类建筑的“场所精神”进行更新,将有效避免徽州古建筑特色的丢失,并对徽州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为深远、现实地借鉴意义。

“场所精神”作为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及人情化的综合体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场所精神”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中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文化传承方面,马晓菡等人认为,“场所精神”是场所空间与人的活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沉淀出来的理念,并进行历史文脉的传承与研究[1]。在古村落“场所精神”的营造方面,洪涛等人以江村为例,分别从空间格局、风貌恢复以及景观节点构造等方面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以为古村落的延续发展提供参考[2]。在古建筑“场所精神”重塑方面,洪涛等人以三槐堂为例,提出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功能再现的策略,最终实现古村落建筑单体“场所精神”的重塑[3]。这些都说明了“场所精神”的更新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徽州古祠堂原“场所精神”解析

1.1 宗族伦常的象征

在封建宗法制的影响下,徽州人认为“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宗族祠堂是祖先接受子孙祀飨之所,是凝聚宗族人精神力量之地,也是一个宗族的精神象征[4]。徽州人重视教育,祠堂就成为族内开办义学、书院的地点,在明清时期培育了众多的科举仕人。宗族会以祠堂为中心处理族内纠纷、统一族人的思想意识,以实现收缴赋税[5]、赈济宗族内有需要的人等职能,如补助族内的寒门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等。徽州宗族也会以祠堂为场所进行宗族聚会和一些宗族内的普法宣传活动。祠堂不仅是徽州宗族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同时还是宗族法规的颁布与执行之地。

黄村进士第作为徽州古祠堂类建筑的典范,其总平面为四进五开间的布局。其中二进的享堂为祭祀、族人学习、处理宗族内纠纷、普法宣传等的活动场所,六根围粗为1.6m的柱子一字排开,正梁中央悬挂着一块木匾:光裕堂(见图1),其气势相当恢弘大气;三进寝楼(见图2)的二楼古时就作为供奉祖先牌位的场所,此法与大多数徽州古祠堂类建筑的功能布局具有相似之处。

1.2 社会名望的象征

明代嘉靖年间,受夏言进行民间祭祖礼制改革[6]的驱动,以及徽州商人获得巨额的商业利润后,掀起了徽州宗族大规模建造祠堂的高潮。徽商通过回乡修建宏伟精美的祠堂,以此体现其社会名望。另外,徽州人也注重培养宗族政治力量,致使徽州地区在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科举仕人,其在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后,也会回乡修建祠堂,以赞颂其功德、提升其社会名望。黄村进士第即是为赞颂进士黄福所建,进士第的门楼(见图3)上方竖镶一块刻有金色“乡圣”二字的龙框;其下又嵌有一块由地方官府所赠“进士第”木匾,以此说明黄福的功绩与名望。

1.3 家庭财富的象征

“无徽不成镇”这句谚语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被广泛流传,体现出徽商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徽商与仕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通过其祠堂建造的规模、“场所精神”营造的精细程度、装饰的精美程度等体现其家庭财富。黄村进士第的门屋和享堂的主柱选料就相当讲究,围粗为1.6m;此外,寝楼的横梁上雕刻的异兽猛禽也相当精细及丰富,这些木雕显示了徽派木雕技艺的精湛和思想的活跃。如黔县南屏叶氏宗族的“奎光堂”(见图4)就是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典例;休宁县汪氏宗族宗祠建筑是造价极高的典例,共耗资三万多两白银[6]。以上则是宗族家庭财富的综合体现。

2 新时代背景下徽州古祠堂的“场所精神”更新策略

在党的十九大后,两会召开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保护,让传统文化萌发出新时代魅力。显然,黄村进士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使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下面将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阐述黄村进士第“场所精神”的更新,以实现黄村进士第的可持续发展。

2.1 经济效益的实现载体

通过对徽州古祠堂所蕴含的徽州历史、徽州传统文化及徽州地域特征等方面的解析来发挥其经济效益,以达到新时代背景下“场所精神”的更新。根据古祠堂“场所精神”的现状,在科学、适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徽州古祠堂经济、科普、旅游等功能。黄村进士第为避免旅游业态单一化,需做好“寻根文化”的文章。如充分融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将黄村进士第打造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礼堂、村民文化中心、姓氏博物馆等,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黄村进士第参观游览。以此充分发挥黄村进士第的“场所精神”更新在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2 社會效益的实现载体

徽州古祠堂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效益载体的作用,需从徽州文化的传承、社会价值的体现、教育意义的普及三个方面进行“场所精神”的更新。

为实现徽州古祠堂新时代背景下徽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徽州祠堂蕴含的传统文化(见表1),尝试构建徽州古祠堂特色文化数据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祠堂传统文化展现给世人,同时也能实现徽州古祠堂传统文化的永久性、数字化保护[7]。如将黄村进士第建造的原因、建造的过程、“场所精神”营造的理念,以及一些楹联、牌匾、三雕艺术所刻画的内容和蕴含的深层次意义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后,以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以完成新时代“场所精神”的更新。

在社会价值的体现方面。通过推动徽州古祠堂作为旅游景点、教育基地等功能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徽州古祠堂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古祠堂的社会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发展适宜的旅游业,活跃当地的人气,以促进地方就业;第二,通过打造祠堂文化游方式,丰富旅游业态。如将“祭祖活动”“三雕技艺表演”等作为祠堂文化游的环节[8],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解徽州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队伍中,以此实现徽州古祠堂的社会价值。

在教育意义的普及方面。通过对古祠堂蕴含的社会特征、历史事实及文化内涵进行整合、提炼,将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反映当时社会特征的内容向社会各界宣传并普及,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黄村进士第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这一举措既让徽州古祠堂完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场所精神”的更新,又對人们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如黄村进士第内的楹联、牌匾、三雕艺术所刻画的内容就能表达出古祠堂蕴含的教育意义。进士第楹联“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悌本仁”表达的即是知书达理、孝敬父母的儒家思想,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受程朱理学影响之深,烘托出其有别于周围建筑的贵族气派。

2.3 生态效益的实现载体

徽州人崇尚“天人合一、贴近自然”的“场所精神”营造理念,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徽州古祠堂“场所精神”的营造也要注意生态效益的体现。为实现徽州古祠堂的生态效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进士第微环境的保护。要加强黄村进士第周边树木、峰石、山水、桥梁等历史风貌的保护,将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二、进士第微气候的更新。如重新修复黄村进士第内已被损坏的天井部分,使天井恢复调节徽州建筑微气候的作用。三、进士第水系的更新。将进士第的雨水系统进行整合,并与整个村落的水系相连接,利用其水资源,解决古建筑的防火与湿度问题。

3 结语

徽州古祠堂作为徽派建筑中的瑰宝,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值得保护与传承。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下,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使得徽州古祠堂“场所精神”得到发扬与更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徽州古祠堂背景信息的梳理,并对其原“场所精神”进行总结分析,展现徽州古祠堂过往辉煌的同时又对其“场所精神”现状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徽州古祠堂的更新策略;最后重新塑造徽州古祠堂的“场所精神”,让徽州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与发扬,实现徽州古祠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菡.青岛“里文化”“场所精神”的文脉延续探索[C].杭州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8:13.

[2] 洪涛,孙升.基于“场所精神”再造徽州古聚落——江村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J].工业建筑,2014,44(05):9-11,60.

[3] 洪涛,张飞,李星星.传统村落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重塑——以安徽省休宁县三槐堂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04):53-57.

[4] 张涛,房志勇.徽州宗族祠堂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6(03):228-230.

[5]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01):54-63.

[6] 赵华富.论徽州宗族祠堂[J].安徽大学学报,1996(02):48-54.

[7] 方兴林.徽州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徽州古祠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2):59-62.

[8] 严敏.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徽州古祠堂保护研究——由“防‘建设性破坏’”谈起[J].建筑与文化,2019(05):205-208.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更新新时代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