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策略探究

2020-09-10 07:46孔祥兰
新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文内涵文本

孔祥兰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人文价值就是灵魂,只在抓住人文价值这一灵魂,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价值。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蕴育点”,寻找合适的契机,巧妙引入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就会在语言训练和运用的基础上渗透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学生就会在“情”的熏陶感染和“趣”的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中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人文之光自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孩子的心田。

一、深挖教材,在语言探究中凸显人文内涵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老师要重视语言所承载的情感、潜心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人文因素,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语言与人文的有机整合中渗透人文内涵。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史铁生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也是“忍得最苦的母亲”,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崇高情怀的母亲,窦慧梅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体味母亲的这句“好好活!”以“忍”字为眼,和孩子们一起用整个心去感悟文章的“扑”、“抓”的内涵,有机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引领学生领会母亲身上深沉地母爱:(1)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扑下去的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2)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抓住的是让我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3) 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母亲忍住的是孩子暴怒无常的脾气,母亲忍住的是生活给自己的打击……)用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而且要通过充满激情的文字使原本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变成了充满诗意的形象感染,让导语、过渡语、结束语充满激情和生命活力,将人文关怀溶合于老师的语言中,创设浓浓的情感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二、尊重体验,在设身处地中塑造人文情怀

人文素养的提升有赖于体验式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老师就是要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实施体验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体验,然后再理解、感悟、内化,在反馈表达中升华体验,优化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教材非常注重人文因素,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与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人生哲理。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自由感悟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解读文本,质疑文本,为文本补白,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活动中体验内化,在抒写表达中升华情感。例如在学了《凡卡》之后,我引导学生做语言片段训练: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想对文中的(  )说(   )。学生的感受丰富多彩,有对凡卡的同情:“小凡卡,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爱生活,爱爷爷,爱家乡,只可惜你生活在万恶的沙皇统治下,即使是最爱你的爷爷都不能救你。如果我能帮你,我一定会把你送到乡下,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有对老板和老板娘的申讨与谴责:“你们太残忍了,没有一点同情心,凡卡只是一个孩子,你们根本就没有把他当人看,你们会遭到报应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满足了学生情感倾吐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学生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同情和善良。

三、创设情景,在情趣盎然中陶冶人文情操

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愿意去学,乐意去学。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课“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既然教材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上课时就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适当运用多媒体,其图像、音响能造成极具震撼力的视听冲击,可在语文教学意境的创设和课文情景的再现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例如《草原》教学中,为了创设情趣氛围,我放映了美丽的“草原风光片”,把学生带进辽阔壮美,碧波荡漾,动静相依,充满绿意和生机的草原,置身此情此景,心会交融,情也会交融!教学第1自然段,我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提供的视频体会、感悟、个读、范读、齐读,加之音乐的萦绕,营造出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场,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情感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模仿言语形式,可以是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也是一种感悟人文内涵的方法。经常引导学生依葫芦画瓢,既能提高表达能力,也在学习表达的同时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学习了《迷人的夏天》之后,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再写一段话,学生写出来的作品丰富多彩,其惊人的创造力让老师惊叹。

四、尊重人格,从无私关爱中体现人文关怀

“爱”是教育的靈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才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身边的一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韩愈说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课堂教学要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耐心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多使用鼓励、赏识性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不吝啬掌声与微笑,特别要注意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让那条清亮的情感小河清清地流淌,滋润师生的心田,使情感得到交融与升华,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效能,当学生结结巴巴地朗读完课文时,别忙着批评他,可以说一句:“不错,你已经能完整地读完这篇课文了,如果再流畅一些会更棒。”当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信心,声音低沉时,别面无表情地忙着让他坐下,对他说:“你的思路非常好,可以为其他同学讲解得更清楚一些吗?”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地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用耐心激励的眼神和春风化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取得进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里,教师更应深入解读教材,挖掘人文资源,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的感同身受,语文课才能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人文内涵文本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