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文山苗族服饰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9-10 13:23金威威徐晓晗钱坤
客联 2020年9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威威 徐晓晗 钱坤

【摘 要】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文山苗族服饰重图案轻首饰,以朴素为美。苗族服饰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其也具有文字表达的功能。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农业社会的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受到了市场浪潮的冲击,在成功申请非遗之后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新机遇。

【关键词】文山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文山苗族服饰纺织工艺成功申报非遗项目

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中国古代典籍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明《五溪蛮图志》记载苗族“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指出苗族的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从这些古迹书籍中可看出苗族的历史之久,在中国的地位之重。同时苗族服饰具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苗族服饰在艺术风格上追求一种强烈、夸张、理想的艺术风格。苗族在服饰上记录下了对祖先的怀念、迁徙的路程、对战争的回忆和古老家园的留念。苗族服饰色彩鲜艳、纹样繁缛但又充满灵气,色彩对比鲜艳体现了苗族同胞不去不拿的倔强品质,热情、豪迈的品格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意识。文山苗族服饰具有科学完整的工艺、包括麻纺工艺、挑花工艺等.麻纺工艺又分为栽麻、切麻、绩麻,纺麻、漂白、牵线、织布等八道工艺.

在2019年,文山市申报的苗族麻线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国家的保护并不能使苗族服饰为广大群众所熟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各少数民族不断地被同化,民族文化在逐渐消亡,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时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2020年刚刚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经济发展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队在去云南当今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国家全面小康的政策成果并且了解到了非遗传承人背后的艰辛历程。每当我们与非遗传承人王树萍奶奶谈及那段艰苦贫困的岁月,我们总能看到她眼眶中的泪水。在云南边疆战乱年代,王树萍老人始终保持这一颗初心,不顾他人反对将这项苗族工艺纺织技术传承下去,国家政府在创建非遗项目初期找到王树萍老人但老人表示就算政府不提出给予补助,她也会将这项技术坚持下去的。我想国家把苗族服饰纺织技艺列为非遗项目的原因不仅是为了保留这项工艺,更是为了将非遗创承人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

二、非遗传承的现状及其未来

(一)非遗传承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与自然遗产中的那些名川大山都不一样。它指的是一种以人作为主要的载体,用口传和身体作为传播的文化遗产。这种遗产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它们随着老一辈的去世最容易消失。奈何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古老的文化被大城市的快节奏抛在脑后,这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哀之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群体价值。但如今苗胞很少进行种麻,纺纱织布等繁琐的活动了,传统的纺织工艺即将不复存在,能够掌握蜡染技术的苗族妇女已经寥寥无几而且年岁已高,年轻人不愿被困在这贫困的村庄选择外出打工。诚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更需要人民群眾的重视以及保护。作为当代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年人成长获取全面文化知识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非遗传承的未来道路及建议

6月份,2020中国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创论坛在京开幕,会议中对非遗项目发展的出路做出了几点建议:

(1)有效的保护机制,引导非遗项目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查非遗“抄袭”问题,保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打造非遗项目品牌,注重IP带动发展,推动非遗项目特别是手工艺类的产业化发展。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了解各个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和非遗传承人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非遗项目传承做好接班准备。依托校园资源优势,通过教育教学等途径,重视青少年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意识的建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非遗传承人群。

(3)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非遗的交流切磋。针对各非遗项目之间交流过少的现状,整合非遗传承人对交流方式的诉求,可以搭建专门的非遗交流平台,将各个非遗项目传承概况、发展经验进行共享和交流,帮助非遗传承人了解行业内发展状况,同时也是另一种推广渠道,有助于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更好地了解非遗产品。

(4)非遗项目下沉,提高民众保护意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技艺,然而更需要智慧的支撑,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非遗项目人才紧缺的重要性。而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发展趋势也正表明了非遗对青少年市场的渴望和大学生人才的优势所在。通过非遗与校园、社区等地的合作,开发非遗项目推广课程和实践课程,向普通民众科普非遗项目,为进一步开展文创活动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和合作经验。

三、当代大学生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有着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新鲜事物适应能力,大学校园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地。如果各高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个人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传播事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生活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幻想,有着一颗最无私热情的心。他们没有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更愿意去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更有时间去从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这些活动同时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同时,民间传统文化与当代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结合是对濒危遗产传承的必经之路,这是大势所趋。大学生创新性的思维也许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崭新的未来。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向非遗传承人了解制作工艺流程,并对其进行抢救性征集。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常态化,“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的社团也可以引进非遗文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拓宽大学生的眼界,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下了解非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在大学生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这样的活动可以调节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习性,又有助于推进非遗项目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样的活动让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有机衔接,既有助于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诚然,不论是苗族服饰工艺的传承还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困难,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仍处于萌芽阶段,但这一个个非遗项目中凝聚了一个个非遗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心血,对于我们它只不过是一门手艺,但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其中蕴含了几千年的历史,每一项都饱含着它的文化底蕴。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它的历史,感受这一项项工艺的辛酸苦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汪富礼.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J],艺术评鉴.2019年13期

[2]崔喆.“传统”的传承—从民间手工艺人视角探析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云南财经大学,2018

[3]吕钊,邓咏梅,王立腾. 文山苗族服饰及其传承发展研究[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姚锷.“刀尖上的绘画”——论云南文山苗族蜡染工艺的保护与传承[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2期

[5]陶星安.文山苗族纺织[J],《中国民族博览》1999年03期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