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塑人们思想与行为方式

2020-09-10 07:22
清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勺分餐制公筷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现在,国内的疫情形势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有序恢复;但疫情带给人们的改变,却仍在继续。

健康生活更受重视

疫情当前,人民群众对病毒的了解不断加深的同时,自我防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变得更加注重健康和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

长沙市民小李在一家商场工作,她告诉本刊记者,国内的疫情形势得到控制后,商场也复工了,但人流量相比过去还是有所减少,大家在购物时,也会注意和周围的顾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据她观察,除戴口罩外,不少人还戴了一次性手套。“口罩预防飞沫传播,而手套可以防接触传播,可见大家的防护意识还是很强的。”

现在,小李每天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也是因为这次疫情,她才知道原来就连洗手这么不起眼的事,也需要讲究科学方法。这次疫情还让她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很多生活习惯都非常不健康,比如经常熬夜、缺乏运动、长时间玩手机等。如今,小李每周都要抽时间去公园跑步,“越来越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等疫情结束,我也会继续坚持跑步锻炼,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她还不忘反复提醒父母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一开始我爸还挺抵触,觉得小题大做。但随着疫情的发展,他也认识到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现在他出门就戴口罩,回家就先洗手,已经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小李一家的情况并非个例。澎湃新闻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疫情结束后,人们愿保持的前三种卫生习惯为洗手、消毒与口罩。哪怕是减少室内人群聚集、定期检查、减少出门这三种要求更高的行为,也有半数以上的人愿意继续保持。

可以说,这次疫情狠狠地给大家上了一堂健康课。这也促使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防疫防护相关用品交易额增加数十倍,其中,消毒类产品销售爆增更加明显。据欧特欧国际咨询公司1月数据显示,全网消毒水类零售额同比增长803.5%,成交均价和单品均比同期增长11.2%和29.5%。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卫生习惯的重视。

实际上,人类的很多生活习惯都是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1932年,我国爆发了一次大规模传播的霍乱疫情,造成数万人死亡。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为了战胜霍乱,政府鼓励民众将水烧开了再喝,因为霍乱主要是通过水源传播,而沸水可以杀死水中的大部分霍乱弧菌,从而达到安全饮用的效果。从此以后,喝开水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消费观念趋于理性

这场疫情给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带来了新的变化。此前有媒体报道,广州王女士一家于1月20日到武汉探望亲人,随后因封城滞留武汉,无法回去复工。她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拥有体面的生活,但如今,每月2万多的还贷压力令她十分焦虑。

王女士的遭遇引起了独立摄影师贝贝的共鸣。除摄影外,贝贝还经营着几间民宿,生意好时,月收入轻松过万。但她崇尚精致生活,挣多少花多少,从不存钱。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说生活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挣钱就是用来花的,只有花出去的钱才叫钱,没花出去的钱只能叫纸。

然而,受疫情的影响,她的民宿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收入,房租却仍旧分文不少地交着,由于此前没有积蓄,她只能向家人求助。这段时间,她也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观念,觉得自己之前是中了消费主义的毒,她对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看来,衣服、包包、口红还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适度消费确实能够提升幸福指数。但是无节制地‘买买买’,只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空虚。”

无独有偶,小张也是一名“月光族”,他告诉本刊记者,其所在的公司是做外贸的,如今因疫情受到影响,他坦言,自己已经在网上投了大量简历,然而,收到的回复却寥寥无几。面对本月近万元的花呗账单,他不禁感叹道:“生活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兜里有钱才能给人安全感。”

疫情期间,“断舍离”这种小众生活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断舍离”源自邻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繁荣的时候,日本民众非常热衷消费。但是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以及后来的大地震等一系列变故后,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日本很多年轻人都崇尚“断舍离”,意思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共增加8.07万亿元左右,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也就是说,一季度91天里,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存款拥向银行!疫情期间,大家都在“报复性存钱”。

社会习俗有望改良

2014年,埃博拉病毒席卷西非国家,造成上万人死亡。专家研究发现,这些感染者竟然有半数是因为传统的遗体告别仪式而感染的。

为此,当地卫生官员加大了科普宣传,提倡对埃博拉死者进行火葬,摒弃传统的葬礼仪式。据BBC报道,火葬的推行令当地棺材店和殡仪馆门可罗雀。负责埃博拉疫情防控的利比里亚卫生官员说:“我们很清楚,利比里亚没有火葬习俗,我们的风俗是土葬。但是现在情况特殊,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习惯。”

而本次新冠疫情也让贪食野生动物等不良习俗再次进入国人视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近段时间,我国多省市、多部门也陆续出台法规禁食野生动物,开展打击非法加工、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的專项行动。这一系列举措,显然有助于国人树立健康饮食理念,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摒弃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自觉抵制“野味”、拒食“野味”,树立健康文明餐饮新风尚。

与此同时,“分餐制”也再度成为热词。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为此,多地发出了“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的倡议,号召餐饮行业、社会群体及家庭推行公筷公勺行动,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推行分餐制的意义其实并不止于防控新冠疫情。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

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就曾呼吁使用公筷,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非典”疫情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中国人对卫生习惯进行自觉地调整,将告别陋习提到日程上来。当时,中国饭店协会还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遗憾的是,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也逐渐被抛到了脑后。

这次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再度发声,呼吁使用公筷。相信经此一“疫”,使用公筷公勺、拒食野生动物会使越来越多人达成共识,我们且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公勺分餐制公筷
全国首个“公筷法”具有积极意义
我家的公筷行动
用公筷吃饭
公筷来我家
安吉:百名基层代表力推“公筷公勺”
用餐新时尚 健康好习惯 宿迁市举办“文明餐桌·筷乐行动”主题活动
分餐制:将“餐桌革命”进行到底
礼多人不怪之公筷公勺用起来
公勺公筷能否成为新风尚
中国餐制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