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官方征兵宣传片如何建构军人形象

2020-09-10 07:22李振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隐喻

摘 要:征兵宣传片是对外展示军队形象、对内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方式,且常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征兵宣传片中军人形象建构差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一窥其背后的话语规制和隐喻表达规律。

关键词:征兵宣传片;军人形象;隐喻;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95-02

一、引言

征兵宣传历来被视为补充军队新鲜血液、增强整体战斗力、展现军人形象风貌、促进军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征兵宣传片更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偏好,许多国家都在借助视频的方式进行征兵宣传。近年来,由中国军网推出的《战斗宣言》《中国力量》《逐梦青春》等国内官方征兵宣传片也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符号、叙事与话语

国内征兵宣传片研究主要从符号学和叙事学两个层面展开。在符号学方面,注重从符号仪式化角度思考符号组合、修辞、标出性等因素,但并未揭示符号背后的话语隐喻建构。[1]在叙事层面侧重于对叙事视角、身份构筑、叙事空间等方面的阐述,这些研究具有叙事安排的实践参考价值,但缺少对于符号化叙事意义的进一步探索。[2]

20世纪90年代末,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前沿学术领域。它主张对图像、声音以及行为等多种用于交际的符号要素进行分析,探究多种符号交互作用产生的话语表达效果。[3]新媒体时代,媒介形态逐渐交织,多模态话语已然成为媒体融合时代话语传播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片等的研究中,促进了学界对话语分析及其隐喻建构认识的进一步深入。[4,5]

本文认为,征兵宣传片本质上仍是一种借意义和符号的组合传递来改变受众认知、态度、行为的手段。它将观看者“自我”带入一个由“他人”建构的意义空间内,通过对各种符号的多模态组合,构建一个由意义和符号编织而成的“仪式”内,输出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话语,以隐喻的形式暗含其中,引发受众的情感感知。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解构征兵宣传片话語的呈现实践,推动征兵宣传研究视角的进一步深入。

本文立足于征兵宣传片塑造军人形象的呈现和话语实践,试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切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征兵宣传片进行解读。笔者以其发布来源、播放量、发布时间等为标准,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渠道共收集到6部征兵宣传片,并对其进行多模态编码,考察不同宣传片下的军人形象建构。

三、军人形象的呈现实践

在多模态话语表述中,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促进了话语意义的生成。征兵宣传片在呈现上综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要素,他们的共同作用搭建起话语的表意空间。笔者将从语言、影像和声音3种模态出发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征兵宣传片塑造军人形象的话语策略。

语言传达方面,中国官方最新征兵宣传片强调“征兵”目的的显性表达,“投笔从戎”“我在寻找你”等文本往往直接出现在文本中,使受众更易于解码宣传片的主旨意涵;具体到叙事层面,并不追求完整,而是用简短的、模糊性较强的叙事进行拼接;整体的主题表达上强调参军对于精神层面的裨益,诉诸的情感多是家国情怀、责任使命、精神传承等。美国征兵宣传片《Who we are》短小精练,并不直接呼吁参军,但通过诉诸国家、荣耀、胜利等普适性价值来激发受众内心的认同;俄罗斯征兵宣传片《ВЕТЕРАН》全片并无直接文字表述,更多依靠图像和声音模态的组合来实现形象的呈现。

影像塑造方面,中国征兵宣传片中的军人形象塑造主要从品格塑造入手,突出的是军人纪律严明、坚忍顽强的品质,强调优良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美国征兵宣传片《Who we are》用真实场景的呈现增强其可见性,强调军人在凶险的条件下依然选择为国家、为胜利和荣耀而战的勇气和信念。俄罗斯征兵宣传片《ВЕТЕРАН》侧重于时空对比,起伏的情节搭配老兵信念的传承,突出军旅情节和信仰,以此作为激励年轻人积极参军的有力动员。

另外,在音乐模态的选择上,中国的征兵宣传片往往会选用比较激昂的曲调,以此来适配经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军人形象以及较大的主题立足点;与此反差较大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征兵宣传片选择走温情路线,用舒缓的语调搭配以“爱”为主题的片子,拉近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以情动人。

四、隐喻性情感表达的话语实践

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认为,话语实践涉及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而这些过程的性质则根据“社会因素”的不同,在不同的话语类型之间发生变化。[6]具体到征兵宣传片中,突破文本隐喻本身,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应当是解读征兵宣传片塑造军人形象的重要方式。

目前的征兵宣传片中,隐喻性情感表达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个人命运3个层面,它们分别对应着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角度,这反映出隐喻性情感表达从根本上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实践。征兵宣传片所蕴含的隐喻对于军人形象的建构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差异。具体来说,在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中国和俄罗斯,军人的形象往往被从品格上得以拔高,并且常被树立为青年榜样、某种信仰精神的传承者,展现出与普通人较大的形象差距。而在自由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美国,爱国主义依然可以作为唤起民众情感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是,它在塑造军人形象的过程中,更强调军人角色承载的丰富的情感色彩,传达的意旨即参军不为荣耀,而为守护每个人生活的家园。总之,不同地区的征兵宣传片往往借助多模态话语符号的选择,呈现异质性的军人形象。符号在军人形象的隐喻包裹生成过程中传递情感,隐喻与情感的交织深化了主题的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各自的文化意识形态,最终通过宣传片的形式映射入受众内心,在互动中形塑了受众对军人形象的认知,传播其隐形文化意识形态,最终实现对受众在意识形态上的收编。

五、结语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4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征兵宣传片的多重实践进行了解读,不作价值判断,而是单纯呈现其对于军人形象的建构方式,并指出了形成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逻辑。

参考文献:

[1] 王丹宇,曾嘉. 2015年武警征兵宣传片的符号学审视[J].青年记者,2016(21):67-68.

[2] 罗良清,彭丽,孙梦晨.征兵宣传片的叙事策略及形象建构[J].电视研究,2018(08):45-47.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

[4] 保罗·范登侯汶,杨颖.多模态论辩话语重构:以美国广播公司一则新闻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3,35(04):62-75.

[5] 杨颖.短视频表达:中国概念对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创新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160-161.

[6] 刘煜,张红军.政论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9):118-122.

作者简介:李振宇(1999—),男,山东潍坊人,本科,从事传播媒介研究。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