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得失梳理与反思

2020-09-10 07:22朱翔李想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冠肺炎

朱翔 李想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疫情发生至今,公共舆论场与此有关的议题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武汉疫情、本地防控、救治成效、病毒溯源等内容成为了这段时间网民获取信息、参与互动的焦点。换言之,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从2020年1月21日起,以来自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微信等)、短视频平台(抖音等)、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等)、网络问政(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等)五大类数据源的日均3.65万条信息为基础数据,每日向重庆市卫健委等主管部门报送新冠肺炎舆情专报。本文以2020年1月21日到3月13日为止的52期新冠肺炎舆情专报为基础,从疫情防控期间舆情态势的变化入手,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传播规律,探讨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舆论引导;舆情应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095-01

一、疫情期间网络舆情特点

(一)聚焦民生:网民切身利益成为舆情爆发点

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以重庆本地舆情数据为基础,发现舆情聚焦趋势如下:2020年1月初至1月20日,舆论场对新冠肺炎的关注度不高;1月22日开始,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购买难成为热点;1月22日至1月25日,舆论场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向重庆的扩散情况;1月25日至2月2日,舆论除聚焦首个死亡病例、疫情的社区传播外,更关注市场供应情况,部分超市出现抢购现象等;2月3日至2月14日,部分企业开始复工,少数企业因防控不力导致疫情扩散引发网民热议;2月14日至2月25日,重庆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减少到10例以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热点;2月25日起,重庆日新增确诊病例归零,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恢复、管控措施的适当调整成为舆论场的主要话题。从上述时间线上看,重庆地方性网络舆情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展开,民生类舆情是网上主流。

(二)传播私密:媒体平台成意见高发地

在疫情期间的舆情传播中,除了传统的微博、微信外,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和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成为网民意见高发地。综合52期新冠肺炎舆情专报的情况看,信息来源第一位是微信,占比28.77%,第二位是微博,占比28.42%,第三位是网媒,占比21.23%。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三位的网媒中,既包括媒体平台,也包括网媒稿件中的跟帖。

微信属于社交媒体,朋友圈、微信群仅有关注或加入的人可以查看。和“我说大家听”的媒体、微博不同,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的新闻信息和视频推送都是由一套基于代码的算法完成的,因此受众端具有“千人千面”的特点,每个人看到的首页都不一样,私密性明显。

(三)全域全媒:舆情关联落地频繁,视频舆情凸显

疫情期间,国内外舆情热点在本地舆论场落地的情况较为明显。综合新冠肺炎輿情专报情况看,从前期的武汉封城与重庆出现鄂籍车辆,到后来的防范日韩等国境外输入病例,都体现了明显的全域视角。

与此同时,短视频成为新的传播重点。疫情期间,重庆本地短视频类舆情先后聚焦生活物质保障、封闭状态下群众生活百态、复工复产情况等,尤其是监测发现,不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众多富有趣味的短视频,通过反映疫情期间的苦中作乐获取关注度,希望在复工后得到消费者的支持。

二、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的经验

舆论引导是一个精准定位、回应关切、聚焦声量的过程。对于疫情期间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笔者认为可以总结如下经验:

(一)充分发挥舆情智库的作用

舆情引导的参与方多是宣传部门、网管部门、媒体、网民。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越来越多,更加专业化的舆情智库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020年2月8日前后,重庆舆论场上关于元宵节后(2月10日)是否复工的讨论成为焦点。为反映民意、服务决策,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推出了《重庆市复产复工网络舆情态势数据分析报告》,报告通过对2月8日相关新闻跟帖、微博评论、今日头条跟帖、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网友发帖等1020条数据的分析,梳理了网民担忧复产复工后流动性风险放大、认为重庆市物资保障仍存在短板、质疑复产复工与当前防疫举措相互矛盾、为防范假阴性风险应当加强隔离等主要观点,表达了网民对复工普遍存在的担忧和焦虑心理。报告提交后,得到了重庆市相关部门的重视。2月8日,重庆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要求全市按照“疫情防控是前提,有序可控是要求”的原则,有序组织推动企业恢复生产,对于非疫情防控急需、群众生活必需的企业实行有序复工复产,准备不充分、不到位的一律不准开工。由此可见,舆情智库的作用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主流媒体形成遮断效应

舆论引导具体是舆论的基本导向,在全民舆论时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发声者,而发声者的力量会决定舆论的具体讨论方向。[2]因此,强化正面报道,可以在媒体平台上形成一定的遮断效应,堵塞谣言传播渠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央媒体以第一线的报道和海量的内容形成了报道声势。对于部分地方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先后在“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转运病人混乱”等舆情事件中主动发声,充分利用视频等方式展现现场全貌,提供可信赖的、有现场感的信息来源,使谣言没有了市场。重庆本地媒体则在“春节市场供应”等舆情热点期间,及时发布相关视频报道,回应群众关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主动回应,及时落实,提高公信力

疫情期间,部分舆论热点形成聚集性关注,及时回应网民呼唤、落实处理并发布处理结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处理问题时使用的方式可供借鉴,其在事件发酵后数小时内宣布决定派出调查组,并在调查组抵达之后再次发声,回应了网民关切。在重庆,渝北区、酉阳县、合川区等区县部门及时在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上回应了包括抗疫人员加班费、疫苗接种等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并在线下及时调整到位,引导相关舆情进入平稳状态。

三、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研究发现,疫情期间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权威信源应当更加审慎

疫情期间,政务发布是广大网民获取疫情信息的权威信源。然而,部分政务发布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引发网民关注。如2020年2月1日深夜,重庆市公安局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主城区道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宣布2月3日起重庆主城九区道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单双号限行,不久后即撤下通告,并表示该通告系公安机关紧急情况交通处置预案,根据目前情况暂不执行。政策出现反复,是因为政府部门担忧政策出台后是否会引起老百姓不满、是否有负面舆情,对此更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谨慎决策。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在政策发布后及时搜集了相关舆情,报送给有关部门并得到了肯定。但从保护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如果前期宣传主管部门、相关媒体、智库能够做好分析预判,甚至收集部分网民意见,充分评估风险后再发布信息,效果会更好。

(二)宣传要防范“低级红”“高级黑”

疫情期间,宣传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时有发生。避免此类问题出现的根本是新闻工作者要走群众路线,避免陷在自己的舆论场自说自话而不自知的情况。深入不同阶层、不同兴趣的网民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抓取“活鱼”的必由之路。同时,新闻单位也要不断加强对舆情素养的学习和培训,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三)规范好媒体平台

部分自媒体在疫情期间提供“偏方”、渲染恐惧情绪等现象时有发生。宣传部门要针对自媒体乱象加大惩治力度,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平台要建立过滤机制,规范准入准出标准,实行黑名单制度,处罚频繁触碰红线的自媒体。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舆情现象及舆论引导,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网络舆论场的力量格局、媒体格局和以往的重大公共事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精准投放更大的正面声量,智库等专业力量尚存很多可以进一步研究与总结的价值,对此,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DB/OL].央视网,2020-02-08.

[2] 王聰.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5):108+110.

作者简介:朱翔(1969—),男,河南洛阳人,研究生,华龙网集团副总裁、副总编辑,研究方向:网络舆情规律与舆论引导机制。

李想(1979—),男,重庆人,研究生,智融网络舆情研究院分析师,研究方向: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实务。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新冠肺炎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