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融媒体力作?问鼎中国新闻奖

2020-09-10 16:23戴天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摘 要: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一批优秀的融媒体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有什么特点?本文从选题策划、践行“四力”、创新表现方式、准确把握时度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未来的融媒体作品创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融媒体作品;创作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72-02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40件优秀的融媒体作品脱颖而出,取得骄人的成绩。[1]这些获奖融媒体作品的主创人员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反映民众关切、精心组织策划、注重受众参与、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正能量宣传,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心灵震撼。笔者认为,这些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国内各大媒体综合运用不同介质的传播形式、技术方法、报道体裁和叙事方式打造融媒体力作的创作趋势和成功经验,值得新闻界的同行深入研究、学习借鉴。

一、知名媒体团队通力合作,精心策划重要选题

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融媒体作品,基本上是国内知名媒体的创作团队集体创作的。这些创作团队实力雄厚、视野开阔、政治站位高、策划周密、选题重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谋划在先、创意独到,在选题上强调问题导向,在采访上突出实地调查,在效果上注重融合传播,齐心协力打造可视、可听、可感、可传播的融媒体精品。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推送的系列微视频《中国一分钟》获得短视频特别奖。创作团队从“一分钟”这样一个小切口入手,将宏大叙事按照时间刻度进行微缩,建构起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全景,展现出中国人民追梦前行的精神风貌。他们广泛收集中国各领域发展的新成果,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用感人的画面传递出“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源自每一分钟的积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的价值共识。《中国一分钟》创新传播模式,融通线上与线下,多渠道深度整合,达到海量传播和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系列微视频线上阅读播放量超过24亿,线下覆盖用户数超过2.5亿。[2]

新华网精心打造的品牌栏目《讲习所》获得新媒体品牌栏目一等奖。《讲习所》是一个特色鲜明、角度新颖、权威深刻、表达生动的全媒体创新产品。上线3年来,系统多元地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受众的广泛称贊。2018年,《讲习所》推出原创作品260个,单篇稿件最高转载量达1491家,10部微视频传播量过亿。如今,这个专栏日益成为广大网民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权威、便捷的“学习之所”。[3]

二、扎扎实实践行“四力”,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

融媒体时代,记者早已变身“全能战士”,需要熟练掌握采访、摄影、剪辑等多种专业技能。只有深入一线勤学苦练,才能提高本领,创作出好作品。许多优秀的融媒体记者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投入采访报道,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他们严把政治导向关、严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用心、用情、用力提高融媒体作品的质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原创的短视频《鼓岭!鼓岭!》获得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这件作品讲述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间交往佳话。主创人员奔赴福建省福州市深入拍摄,几经周折,专访到当年这一事件的核心见证人,决定用沙画还原历史,用采访和资料画面来深情讲述这一跨越百年的传奇。这件作品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它以故事化的手法、风格化的叙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传播力,成为2018年备受好评的时政短视频佳作。

三、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不少获奖的融媒体作品通过小人物的家国情、中国梦来反映时代风骨。作者从主人公的身上挖掘人性之美,写出十分感人的细节,才会让广大网民一致“点赞”。有一些创作团队善于通过一个个真切感人的故事,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打动人心,激发起人们强烈而持久的共鸣。他们通过巧抓新闻点,巧讲故事,力求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好故事吸引民众,贴近人心,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激发社会各界的奋进力量。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制作发布的短视频新闻《臊子书记》获得短视频新闻一等奖。天津大学“80后”青年教师宋鹏响应国家号召,到甘肃省陇南的一个村庄担任第一书记。他积极挖掘地方特色,以沙湾臊子为切口,带领村民打造全链条式电商产业,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带不走的幸福路”。作者采用实地还原和动画结合的叙事方式,以悬念推动故事进展,通过典型人物折射出扶贫干部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道路上“心系人民、爱撒乡村、无悔青春、不负韶华”的情怀。这个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作品在第5个国家扶贫日之际推出,影响广泛,综合计算,视频累计曝光量超过1亿。

四、融媒体作品创意新,参与性强,科技含量高

获奖融媒体的创作团队创新报道理念和方法,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作品具有融合、垂直、沉浸、社交、场景等鲜明特征。他们善于用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用主流价值凝聚爱国力量,让“主旋律”成为“最强音”,催生更持久的情感共鸣,因而受到广大网民喜欢,形成聚拢海量粉丝的传播渠道集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承建、上线发布的网络网页设计《“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获得特别奖。主创人员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运用3D模型技术,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时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实体大型展览全貌。广大网友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访问网上展馆,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这个作品创造了大型主题展览网上展馆观展新纪录,页面点击量高达4.03亿。

五、准确把握时度效,巧借“东风”多渠道发布

获奖融媒体作品紧跟社会热点,注重发布时机,力求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一些知名媒体的创作团队在推送融媒体作品时,重视新闻首发效应,做好早和快的文章;在力度和分寸上精心把握、精准拿捏;在传播效果上力求做到有的放矢、适度有效,从而进一步提高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前夕,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制作推送的系列创意互动报道《父亲·我们·时代》,以37年前一幅著名的油画《父亲》开篇,从父辈的眼神穿越,回望40年来一幕幕“点睛”时刻,致敬改革奋斗者,鼓舞新一代开启新征程。它以历史纵深感、情感浓度取胜,视角独特,从众多的融媒体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个视频还打通线上线下,在4个改革标志性地点,推出“与时代同框”互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总浏览量超过2.1亿人次。这件作品视角独特、制作精良、技术上有创新,荣获媒体融合一等奖。

六、结语

融媒体作品的创新创优没有止境,我们要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推动创作实践健康发展。我们要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坚守初心使命,满怀激情记录新时代、讴歌新奋斗。我们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祖国抒写、为人民放歌,让更多更好的融媒体作品进入广大网民的视野,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DB/OL].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cnnewsaward2019publicly/index. htm,2019-11-01.

[2] 金台新声.人民日报社这些作品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DB/OL].微信,https://mp.weixin.qq.com/s/kWQNvJvYNDNovQOlZ3wXxQ,2019-11-06.

[3]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举行新华网两件作品获一等奖[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9-11/08/c_1125210612.htm,2019-11-08.

作者简介:戴天林(1962—),男,浙江杭州人,大专,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广播和融媒体作品创新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