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贵州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功能与挑战

2020-09-10 16:23李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摘 要: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的特征,将社会个体无一例外地裹挟于风险之中。在与阻击疫情的时间赛跑中,贵州高校积极建立起应对疫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网络思政的精准性、实效性和主体性逐渐外显出来。与此同时,网络思政教育也面临教育主体专业弱化、教育手段效用内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的三重挑战。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重大疫情;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231-02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的特征,将社会个体无一例外地裹挟于风险之中。疫情扩散以来,面对面的传统教育受到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教学全面向网络平台转移,“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成为应对疫情的教育主旋律。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源,恐慌、焦躁、迷茫等不良情绪在他们心底悄然滋生。在与阻击疫情的时间赛跑中,贵州高校积极建立起应对疫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网络思政的精准性、及时性、实效性不断提升。通过对贵州高校辅导员群体观察与访谈发现,在特殊时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疫情期间贵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它是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思想政治教育适用于网络时代的重要推进。[2]新冠肺炎始发于2019年底,后伴随春节假期引发的人口流动而爆发、扩散,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给全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为及时掌握学生现实情况,减轻有害信息与不良情绪对他们的侵害,贵州高校按照统一部署,及时成立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学工部带领辅导员致力于学生疫情防控一线。为响应国家“不外出、不聚会”的疫情防控原则,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腾讯会议等成为贵州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排查学生身体状况、现居住地、流动轨迹,加强宣传提升学生疫情防控意识,建立“日报”制度全程、全面、全覆盖掌握学生动态,并协助做好网络课程学习。通过收集师生抗击疫情的典型案例,讲好身边的故事,向学生传递关心、真心、爱心之情,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二、精准有效:疫情防控中网络思政的功能凸显

“脱域”作为网络社会中人际互动的核心特征,在疫情应对的特殊时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与便捷性。重大疫情犹如网络思政走向纵深发展和办公常态的催化剂,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精准性、实效性和主体性逐渐外显出来。

(一)精准性

疫情期间,相比学生现居住地的基层治理,辅导员对学生的线上统计、管理和指导会更加有效,家庭内部具有辐射作用。疫情应对的基层治理是一种属地化方式,权责充分下放,居(村)委会、物业公司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这导致疫情防控中家庭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终极单位,而非个人。贵州高校通过学生工作队伍及时与学生获取联系,由辅导员对接各自所带班级的每位同学,精准地找到学生工作网络中的“散点”,再由点到面构建疫情防控的高校学生网络思政工作体系。这从宏观层面有效补充了疫情应对中基层治理可能存在的盲点,避免学生个体隐于家庭内部的功能式微;同时能够从微观层面加强学校思政教育主线中的师生互动,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动态,为后续对学生进行引导、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效性

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内容方面,面对疫情,贵州高校能够清楚地认识并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运用网络化手段抢占舆论高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素养进行科学研判,坚决抵制谣言。对学生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全局意识。方式上,辅导员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针对身处疫情严重地域的同学,采取录制视频、邮寄口罩等温情方式送去人文关怀,增强学生自强自立、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力,增强学生互助的感染力,进一步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坚定打赢疫情防控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主体性

在疫情应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通过交流与宣传不断强化学生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认知。由辅导员指导、班委牵头,搭建扁平化的疫情防控和思政教育平台,将学生身体状况信息收集与报送、思想动态把握等工作内容向下充分赋权赋能。以寝室、党支部等联络群为阵地,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情感沟通,培育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变以往被动的受教者为主动的合作者。访谈发现,贵州高校不断涌现学生投身于疫情防控一线,积极参与社区排查、医疗救助等志愿服务之中。多数学生则通过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媒介为国家和医疗工作者加油打气,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疫情应对中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淬炼,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机遇。疫情当前,网络思政和网络教学便成为应对之策、必要之举,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挑战,体现在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目标三方面。

(一)相对离散:网络思政教育主体的专业弱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一个概念集合,一般多指从事学生管理一线的工作者,网络思政似乎成为学生工作队伍的专属工作。这种惯性思维延续了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之间“泾渭分明”的工作状态,割裂了网络授课与网络思政的内在联结,导致专任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线上剥离,网络思政教育主体仍显缺位。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技术操作、网络思政内涵的理解,学生工作队伍内部因专业背景和能力差异而层次不一,导致在疫情防控中略像游勇散兵,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整体性、专业性不强。

(二)技术异化:网络思政教育手段的效用内卷

疫情应对中,贵州高校自上而下制定和发布了学生工作的相关文件,其主题是依托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管理、引导与服务。自疫情蔓延以来,贵州高校为及时把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疫情防控意识,在利用表格填报统计信息之余,相继研发、上线了信息报送平台。由于这些新的技术平台仍在开发和使用初期,功能调适在所难免。为保证学生信息报送和课程学习效果,学校及教师不断让学生个体使用不同平台,以尽可能地实现技术功能的相互补充。技术平台以数量优势来弥补功能缺失的劣势,导致学生在不同平台之间切换操作,账号管理难度增加,“一对多”的疲劳状态令学生苦不堪言,效率减损。

(三)认知错位:网络思政教育目标的本末倒置

网络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知一直存在分歧,这在疫情防控期间更加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简单理解为现代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然而,这种结合并不是机械的,网络思政的核心目标在于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受教育者线上线下的共同指导,即以教育为本位,技术为手段。但就现阶段而言,这种认知却出现极大的偏差。疫情当前,为顺利开展网络教育,无论是授课教师,抑或学生工作者,在“工作网络化”指令下过于追求教育手段和技术平台选用,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效果、道德教育、心理调适的评估,颇有重形式而轻内容之嫌。

四、结语

重大疫情犹如一面社会“放大镜”,将人与社会的阴暗面放大呈现,信息传播的泛化与不对称使谣言四起具备生长空间。由此,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更显重要,并在精准性、实效性、主体性实现功能显化,但也面临着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目标的三重挑战。这需要我们扎根现实,因地制宜地反思与完善整个教育过程,推进网络思政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03-106.

[2] 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4-116.

作者简介:李琴(1988—),女,福建福安人,研究生,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重大疫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任务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