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2020-09-10 20:53谢静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6期

谢静

摘要:充分利用课堂固有的、富于变化和能动的信息反馈特性,因势利导,进行富有创意和新颖灵动的教学,在充满认知、思索和反省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点;好奇;肯问;争胜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调整与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我们需要去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性是今后全体教师努力的目标。课堂教学是一种非线形的、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劳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固有的、富于变化和能动的信息反馈特性,因势利导,进行富有创意和新颖灵动的教学,在充满认知、思索和反省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分析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个似乎与他们的已有经验相冲突的事实;在教《等比数列》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如果一张纸可以无止尽地折下去,那么要折多少次才能厚到超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一百万次”、“一千万次”、甚至“上亿次”……事实上,只须51次即可!简直不可思议,它引起了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重视学生“肯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敢于且善于解剖自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新课改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新奇的问题的能力,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争胜”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习的意识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多年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意抓住学生争强好胜这一心理特点。例如一节课后,我通常布置一道思考题,哪一位学生第一个解决问题就能从我处领取一小奖品,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课堂上也有意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容易上当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例如:若实数x、y满足

4≤x+y≤6                               (1)

2≤x-y≤4                                (2)

求2x+y的取值范围。

解:由(1)(2)同向相加可求得:

6≤2x≤10                                (3)

由(2)得   -4≤y-x≤-2

将上式与(1)同向相加得: 0≤y≤2         (4)

由(3)+(4)得   6≤2x+y≤12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

本环节通过巧布“陷阱”,及采用看似没问题的问题即学生不等式学习中的典型“病案”。对症下药,让学生质疑解惑积极探索,引发争强好胜之心,找出病根所在。此主要目的在于創设一个导情引思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来引入可以通过用简单线性规划来解决此类问题.

总之,充分利用学生"好奇、肯问、争胜、"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鸿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3,21(006):152-152.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