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及引导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2李紫烨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区域经济引导

李紫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政治、科技与教育等诸多学术专业领域及社会元素都发生了一定程度改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趋势受到区域性经济发展影响,具备着一定干扰性及引导性。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具备较为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流向方面也会具备一定程度差异。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与地区,大学生毕业后更偏好这样的地区进行就业。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生就业流向来说也具备一定差异,在采取引导等措施时,首先需要客观看待问题关键节点所在,进而合理地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趋势方面的引导。本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情况进行分析,并从经济水平、政策制度、薪资收入三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情况,提出增强区域就业吸引力、做好基础保障与发展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等对策,旨在为局部地区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F249.2;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044-03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基于人才内力驱动视角”(2018046)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人才对于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推动的价值与意义非同小可,是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最原始的引擎动力。然而就目前的综合情况来看,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很容易导致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进而产生区域流向变化。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情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不均衡是新时代背景下最为常见的问题,尤其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落实与深化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城市与地区出现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十分明显[1]。由于经济发展不协调,进一步导致不同经济环境下,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具备显著差异。这样一来,大城市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更加可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就更大一些,学生会更加青睐大城市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归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更好的城市,工作与生活更加具备新颖性,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备,生活质量相对较高,人均收入较高,吸引力就更大。

尤其我国南北部、东西部经济发展方面严重不协调,充分体现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就业人均月收入方面。在工作岗位、企业规模方面,由于大城市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更多,可供选择性更多,各大中小企业可供工作岗位的选择,学生就更加会选择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就业,出现区域流向方面的综合性差异,导致人才分布缺失、教育失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失衡等一系列情况出现。

(二)区域分布不均衡

区域分布不均衡是相对常见的一类问题,相比之下各类大城市,如北上广深等,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方面吸引力更强,薪资条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大量专业性人才不断集中,并且社会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大,劳动效率也随着竞争力增大而提高[2]。就宏观角度而言,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环境、薪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多角度差异,进一步导致区域发展及区域人才吸引力出现不平衡,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产生了一定变化,对其综合情况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大量专业性人才更多集中于大城市,因其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展示平台,最基础的生活保障、市政设施相对较好,整体更加具备吸引力。在各类人才不断涌入的同时,当地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产业推动效果较好,所吸引人才就越来越多,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大,进而导致劳动效率、劳动效果不断提高,整体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而在同一省份区域内或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由于城市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导致产业發展及人才吸引力也会具备一定不同。例如,省会城市相比同省份内其他城市而言,人才聚集量相对更大,而在同省份内其他城市则会出现产业发展极不协调的现象,进一步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换而言之,其他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较少,当地人才吸引及产业推动缺乏助力,没有吸引高等人才的条件,缺乏有效的引导策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情况分析

(一)经济水平影响

经济水平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类影响因素。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就意味着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而产业推动与发展也离不开人员方面的支持。对于各岗位、职位人才需求量不断在提高,刺激与催生了各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3]。人才的流向与局部经济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当经济水平提高之后,对于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所能提供工作岗位更多,人才需求更大,整体经济水平也得到较好发展。反而言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整体就业需求方面也得到了较好满足,同时也有着更大的就业需求等待满足。就实际情况而言,区域经济水平等方面情况最先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由于工作岗位等方面具备一定程度差异,自身所形成趋势也会出现不同,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会产生一定程度差异。例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所能提供工作岗位较多,竞争压力较大,地区人才相对较为拥挤,归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济水平相对更高一些。而对于我国东北部地区或中西部地区,这些经济欠发达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整体人才会出现欠缺的现象,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满足就业需求量也相对较少,人才较为匮乏且持续呈现着人才外流的现象,进一步导致人才和人力资源方面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人才浪费的现象也相对更为常见。由此可见,在实际经济区域性水平方面,大城市更占据着一定优势,更加具备吸引力,然而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优化相关人才配置,进而导致很多现实问题出现。

(二)政策制度影响

政策制度影响也是相对较为明显的一点,主要包括医疗卫生、生活保障、养老失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与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在政策制度方面相对更加完备,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也相对更好,保障效果等各方面也优于经济不发达的城市[4]。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基础保障具备一定规律性,但实际上很多保障都会具备区域性差异。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制度就相对更加可观,在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更加具备保障性。另外在国家鼓励“双创”即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部分城市简化各类创业手续、减免创业费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更加符合毕业生的心理偏好,所以整体流向及吸引力相对更大[5]。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选择的渠道和方式更多,可以选择的城市也相对更多一些,整体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政策制度方面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生就业、创业的趋向,对学生就业流动产生较大的干预[6]。

(三)薪资收入影响

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而造成薪资收入、就业工资和生活水平差异。尤其对于局部地区而言,地区经济发展越好,竞争压力越大,工资水平也就相对较高,吸引力也就相对较大[7]。相反,当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不佳,水平没有得到较好提高,进一步导致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薪资收入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程度差异。特别是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毕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生存、生活质量是最常见的。尤其在竞争压力比较大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也就相对更多一些,在薪资待遇相对可观的情况下,自主生存压力也会相对应有所下降,生活质量可以反比例得到提高。这样的情况对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而言十分明显,经济特别发达的城市与不发达的城市毕业生薪资待遇对比可知,经济发达城市毕业生薪资待遇甚至可以超过不发达城市毕业生薪资待遇的数倍,整体十分可观。这样一来,越发达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越大,反之急于需要发展的城市和不断建设与提高的城市却面临着人才吸引力较小的情况,无法积极发展,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况又会进一步加重,致使很多问题的出现,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才吸引力下降,马太效应的情况日渐加剧。针对这一特点,需要积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提高,促进局部地区经济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引导对策分析

(一)增强区域就业吸引力

提升局部就业吸引力是最为关键的,要通过对就业氛围、创业氛围、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一定倾向性,进而增加局部区域吸引能力及吸引程度[8]。此类措施是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最主要的一类措施,自身价值与意义非同小可,更是有着绝对性的影响作用。经济越为落后地区,越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就业吸引力,将制度保障等各方面进行合理有效优化,增加产业、企业和科技等方面的推动。在这基础上,对于毕业生而言,创业与就业氛围十分重要,要更新在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针对性,不断将思想进行更新换代,克服传统模式中的小农思想制约,鼓励开放、秩序、积极的创业、创新文化流行。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整体效果才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提高局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引导效果和就业、创业的吸引能力。

(二)做好基础保障与发展保障

诸多基础保障中,最低工资标准、教育保障、生活住房保障、是相对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尤其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必须要明显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同时还需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进而调控与提升区域的综合就业吸引能力[9]。在这一过程中,宏观调控的作用价值与意义非同小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整体操作效果,提升区域就业吸引能力,将整体人才吸引有效性进行根本上的优化。本质意义而言,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选择是综合性的,除了在物质方面进行保障之外,更多的是未来发展等各方面的保障,还有在心理方面的认同感和文化感,从而进一步养成不同就业需求。正因如此,要将大学生就业需求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其中,做好针对性的政策、经济、基础与发展等各方面的调控,为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間,提升整体人才吸引与配置的完善性。要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充分考虑到,合理进行引导,提出具备倾向性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投入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产业建设等诸多方面中,为人才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实际性的基础物质保障。

四、结语

如上所述,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相对较为明显,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平均、不均衡的情况下,整体就业趋势也会具备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过程中要在政策方面具备倾向性,合理地进行完善与提高,增强局部地区在人才方面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都三强,李娟,陈艳梅,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3):222-224.

[2]路鹏,宋朝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沧州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8(1):196.

[3]逯越琛.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区域变化及特点分析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明日风尚,2017(12):357.

[4]青格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0):189.

[5]徐莹莹,等.城市等级对同类院校本科生就业影响的研究——基于列联表分析方法[J].商业经济,2017(7):179-180.

[6]安紫瑶,等.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及针对性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7(5):214-215.

[7]刘梅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J].大学教育,2018,101(11):221-223.

[8]解书华,等.高等学校引导大学生在辽宁就业的策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444-448.

[9]孙长林.基于研究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探讨研究生就业工作——以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就业,2017(5):48-49.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区域经济引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