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比较研究

2020-09-10 07:22刘兰江影邱志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

刘兰 江影 邱志海

摘 要: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对责任的概念诠释基本一致,而“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表述则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目前国内的大学生社会责任研究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对国家和民族、对家庭和社会、对自我和他人。中国和英美等教育强国在大学生责任或者公民责任培养体系构建和培养措施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了解这种共性和差异有助于促进中国高校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设计开展更有效的道德教育课程,把志愿者活动专业化、系统化和复合化。

关键词:责任;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108-02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6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研究”(2016jyxm0523)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中指出,高校必须将素质教育路径全面开展于大学生教学课堂中,并在教育领域大力实施综合性改革模式,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能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人交流的座谈会和信件中,多次指出高校应将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大学生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目标。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皖教办〔2015〕47号),明确表示定期考核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1]。

一、“责任”的概念及意义

责任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思想史中。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波西多纽就对责任一词著有专门的《责任论》;苏格拉底对责任一词也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一位‘善良的公民’,会下意识地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服务,这种自身具备的本领和才能,就是‘责任’”;存在主义者萨特提出“人……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因此责任是人的自觉担当;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责任是出于对规律的尊重而做出的行为必然性,是人的一种必要的自我强制和约束”;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把复杂的责任大体分为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2];德国学者蒙塔达(Montada)则直接将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对他人有责任意味着照顾他人,当它成为自愿或者分外之事时,通常称之为社会责任”。在西方近代,培根把责任理解为维护整体利益的善,主张“力守对公家的职责,比维持生存和存在更要珍贵得多”[1]。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那是无所谓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质理论,能否发现,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有使命和任务背负应有的职责,这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否则社会就会给你相应的谴责和惩罚。由此可见,中西方对“责任”的理解和表述基本一致。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责任感”的意义是这样的:“积极自主地做好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的感受。”刘世宝在《责任感的心理学界定及心理实质》中指出:“责任感是个体作出的行为选择,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感受和心情[2]。”通过责任感的概念界定,能否发现,责任感属于道德领域,是个体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具有承担某种责任的意识,用自我持有的道德评价来衡量自身行为,如果自我行为满足道德要求,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地位和作用的日益重视和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金盛华在《社会心理学》中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对自己在处理涉及社会责任事务时的道德体验和认知观念[3]。”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大致包含对国家和民族、对家庭和社会、对自我和他人三个维度。

(一)對自我和他人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达则兼济天下”,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要先为自我负责,才能为他人负责,才能将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作为自己的人生发展理念。此外,大学生在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可以更好地影响和带动社会的其他人群。

(二)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大学生要主动承担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立足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家风,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从关心“家事”到“国事”乃至关注“天下事”。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重要成员的大学生,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活力和创造力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引领社会潮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4]。

(三)对国家和民族

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有国才有家。国家是家庭存在的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所有社会体系的聚集总和,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枢纽。学生作为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肩负起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使命,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民族的昌盛与家庭的繁荣密切地融合起来,从而在良好的国家环境与民族环境下,才能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而要想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伟大使命,承担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学生必须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相融合。将家国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指引,从而通过岗位发展、社会活动,实现我国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体系和培养措施

在培养体系上,我国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主要集中在思政教育层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学生群体逐渐认识到“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专业成长、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个体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支持下,提升学生的家国观念,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体系上,比较注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政治教育等思政教育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上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家国意识及社会主义意识。而在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明确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国家、民族发展对个体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与国家整体、社会建设、民族复兴之间的联系,将全部的经历和精神全部投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

在培养措施上,我国高校从马克思立场、唯物史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建设目标。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论证共产主义的发展根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民族复兴。而在实践教学层面,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通过各类社会活动、公益活动、支教活动、实训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政府政策、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对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清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回归理论教育阶段,从整体角度出发,强调学生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对国家建设的支持价值,对民族复兴的推进功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将责任培养从个人、家庭、社会,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上。

国际上很多教育大国,如英美等国普遍把学生首先看作公民,视大学生责任为公民责任,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即为培养公民的责任,因此培养“责任公民”在国民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培养体系上,西方国家直接将公民责任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根据与内容,通过对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的阐释,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能力。然而与我国的责任感培养不同,西方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更倾向于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即在社区服务、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公民”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笔者认为,西方的教育核心是社会氛围和社会秩序,是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培养机制。譬如在社会行为中,西方国家会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假如违反相关规定,公民则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即便是“乱丢垃圾”、“闯红灯”、“插队”等行为也不例外。在这种制度和法律环境下,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大学生在参与相关社区服务或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在社会责任范畴及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等层面上,西方国家会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制,明确学生应承担的各项社会责任,并在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活动中,使学生对各类社会责任有所认识。

四、跨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对比

(一)中外理论研究的对比

尽管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国和欧美国家都非常关注对责任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界定差别亦不明显,都是自己做好应该做的事或者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应当承担的后果和影响。“社会责任感”的概念产生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强调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应该对国家、社会所承担的道德义务。这里的“社会”也不仅仅指社会,而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集体的总称。欧美国家多用“负责任公民”“积极公民”的字眼来描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普及的“公民教育”(education of citizenship)或者“公民资格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积极、负责任的公民,而社会责任感教育仅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公民教育的途径对比

文献显示欧美国家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一是以高校为基地,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课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和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并反思其服务经历,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三是用相对完善的公民责任考核体系来确保公民责任教育的过程性;四是完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法制化建设[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就中国的高校而言,如何发挥高校教育基地的优势设计开展更有效的道德教育课程,如何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把志愿者活动专业化、系统化、复合化,如何开发针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有效评价方式是下一步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1).

[2]习近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N].四川日报,2013-12-06(1).

[3]周漢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36-39.

[4]吕剑新,邓卓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三个着力点[J].钦州学院学报,2019,34(6):1-5.

[5]任少平,陈冉.“中国好人”精神在安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03-104.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一)
这就尴尬了
责任感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