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山水游记中的忧患意识

2020-09-10 09:23杨文婷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现实意义

杨文婷

摘要:陆游《入蜀記》等山水游记中的忧患意识具有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从景物的描写,民风民俗的描绘还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都体现出陆游自身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这种对人民和国家的高度忧患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对以后的游记创作和文人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山水游记;忧患意识;现实意义

引言

陆游以心怀天下、爱国忧民著称,他出生于两宋之交,之后的南宋面临着金人入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从小接受着来自儒家文化体系和家族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的陆游,他与别的文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增添了这一份对现实生活清醒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他满怀着对生活,对百姓,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当这种忧患意识无处发泄时便转换成一种内在动力投射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在他的文学作品里除却大量流传广泛的诗词之外,山水游记也成了他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

一、《入蜀记》中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在壮丽秀美的大好河山中,表达对土地的忧思

面对祖国秀丽峥嵘的山水美景,陆游的心情自由开阔,于是他在《入蜀记》中写道:“七月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游记中关于山水景物的描写有的篇幅短小,对景物匆匆略过,有的篇幅较长,如过烽火矶和过下牢关等,无论是哪种表达,陆游的主观感受都穿插其中随着景物的描写缓缓的展现出来。陆游边走边看边感受,一路行来,虽饱受旅途之苦,但在伟大的造物主面前,陆游由衷地发出了惊叹、欣喜之情,多用“真佳处”、“真壮观”、“奇之”、“异之”、“恨不能一到”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真诚地表达对祖国大地上那些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钟嵘在《诗品》中说:“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诗人的感受,陆游寄情于山水之间,面对这时国家软弱的外交政策和战乱频繁的现实处境,陆游对祖国土地的喜爱甚一分,就对敌人入侵的忧患更深一分。联想到陆游的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便能理解陆游对土地的深沉热爱原因,这片土地也包含着陆游的殷切期望,他盼望着能收复失地,不愿意再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的马蹄践踏。

(二)在对百姓的生活描写中,表现出对人民的担忧

陆游不仅对自然景观进行细致描写,对路途中所见的百姓生活场景也进行了刻画,从百姓穿搭,出行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多个角度,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百姓生活的画卷,这些人文风俗的记叙中有集市热闹繁荣景象,也有面对北方蒙古的威胁而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场景,这一方面表现出富有特色的地域风情,表现出陆游对百姓的喜爱,另一方面陆游也看到了百姓被压迫的苦难生活,表现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与怜悯,对他们所在环境的忧思。

在文中关于百姓艰苦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引人深省,“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街市上萧条冷落,县里只有一百多户人家,而且除了县令办公场所其他地方都是茅草屋,寥寥几句侧面表现出这时的民生凋敝,百姓贫穷艰苦,“自建炎兵火后,废坏涤地,漕司租与民,岁入钱数千。……而百亩之园,废为蔬畦者,尚过半也,可为太息。

二、忧患意识的影响和意义

关于地理考察方面的著作,从较早的荒诞不经的《山海经》,到现实可靠性较强的《水经注》,而作为我国第一部游记类专著,陆游的山水游记《入蜀记》在其中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水经注》缺乏情感的丰富性,郦道元写作《水经注》时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山川河流,地理考察方面,局限于客观性描写,而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细致考证与作者主观情感相融合,他在其中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意识,这种创作方式影响到后代的创作,对后人的创作具有示范性和参考性,到了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则对陆游的这种日记体式山水游记进行了内在继承,他对政治形势的观察,对人文景物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富有人文精神。

《入蜀记》中忧患意识的影响力我们也可以从别的文人点评中来窥见一二。《四库全书》中对《入蜀记》进行了高度评价:“游本工文,故于山水风土,叙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其留意……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这段话指出了陆游山水游记的特色,不局限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对很多历史人物及其古诗词进行了考察。他在考察中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主战意识,在主观化的情绪表达中,将个体的政治道德注入其中,这与同时期渴望收复中原,期盼国家统一的文人政治道德相一致,将国家命运与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个体与群体通过这种统一目标形成一个集体,展现了南宋刚健的美学风格。

一种文化思想如果经历了历史的沉淀还能对当代社会产生影响,那它无疑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思想,《入蜀记》中陆游的忧患意识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意识也是一种政治道德,它与很多其他的优秀传统思想一起构成了我国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忧患意识是当代人成长成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因素,这是培养个人道德体系的需要,当代人要正确地认识我国处于的国际局势,要有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是忧患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人需要了解的价值标准。

结语

《入蜀记》写作之时,陆游已处于南宋文人政治中心的边缘,被贬到贫穷偏远的夔州。陆游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游山玩水的考察路程中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所作诗文皆抚今追昔,以史为鉴。他自身是表达独立的个体,但其作品中价值观的构建符合南宋文人群体性要求,在切合社会的感悟生活中,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联结,这种高度忧患意识充分体现了他伟大的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对这一时期及以后的文人群体和美学典范产生影响。这种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一代代历史沉淀仍对当今和谐社会构建有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利.高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的培养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邢敬慧.《入蜀记》中的情感表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3):22-26.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