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人车分流系统设计研究

2020-09-10 07:22郭选琴邱泽阳宋晓宇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安全

郭选琴 邱泽阳 宋晓宇

摘 要:随着大学校园的扩招以及私家车拥有量的飞速增长,大学校园内的交通空间需求供给不足,尤其是在传统老校区,原有的交通空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车交通需求,导致大学校园内人车冲突问题日益严峻,考虑到校园内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合理规划校园人车分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兰州交通大学安宁主校区为例,结合校园实地情况,从介绍人车分流系统原理入手,通过实践考察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采用立体分流与内外分流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探索适合大学校园的人车分流系统组织模式,为创造安全、通畅和舒适的校园交通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车分流系统;大学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组成必不可少的功能属性之一。从1999年至今,随着校园扩招政策的实施,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促进机动化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量逐年增长。但是校园规划用地却未同比增长,尤其是在传统老校区历史遗留下来的交通问题造成人车冲突问题突出,交通空间品质下降,除此之外学校的产学研开放式发展对校园的交通压力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校园交通问题成为当下校园环境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考察实地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人车分流基本模式的理论,深入分析校园交通的出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现状,因地制宜建立立体分流模式与平面分流模式相结合的人车分流系统,进而得出动态交通流动线的空间布局,最后在动态流动线的空间布局基础上规划校园适度步行范围内的集中式停车场,构建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交通环境。

1 校园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校园基本现状

兰州交通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大学城,校园整体布局大致呈一个南北长约970 m,东西宽约650 m的长方形,总面积约63公顷,南面是传统老校区(南校区),主要承担教学、办公、体育运动、食堂、学生公寓和教师家属楼等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一所交大附属中学、一所附属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北面是新扩建的校区(北校区),相对南校区面积较小,主要是为了补充南校区教学,办公等设施的不足而新建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体育场等,校园路网结构是典型的“网格状”道路布局。

1.2 交通组织

1.2.1 动态交通

根据实际调研得知,土建楼西北角的十字路口、朝阳餐厅东面路段和图书馆前面的十字路口(如图1),这三个点早中晚上下学高峰期人车冲突和阵发性拥堵最为严重。土建楼西北角的十字交叉路口,其东西方向承载的人流量主要是交大附属中学的学生,南北方向承载的主要人流量是交大的在校大学生,西门出入的车辆在此交叉路口东西方向行驶的同时还可以向北面行驶,因此高峰期此交叉路口交通状况最为复杂。其次是朝阳餐厅东面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学生和老师早中晚就餐的必经之路,也承载着南校区出入的所有车流量,虽然路面设有机动车减速带,但是也很难避免高峰期极度拥堵情况的剐蹭。最后就是图书馆前面的十字路口,东西行驶的车辆与南门出入的人流形成人车冲突,高峰期拥堵严重。

动态交通连通性不足,目前交大的机动车交通流动线的布局,将校园分成了三等分,东门出入的车辆仅限于在校园南边区域的固定路线中穿行,西门2出入的车辆仅限于在校园中心区域的固定路线中穿行,西门1出入的车辆仅限于在校园北面区域的固定路线中穿行。没有整体的连通性,导致驾驶者在校园盲目的兜圈,无疑增大了驾驶的出行成本,同时对局部人车混行路段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干扰,人们的出行感受恶劣。

1.2.2 静态交通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南北两校区规划内的停车位一共有417个,其中北校区有29个,南校区有288个,采用分散式停车方式,多数停车位是利用办公楼和实验楼的外部空间,也有一部分路边停车位,而目前在校教职工一共有2 253人,现有的规划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教职工停车的基本需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是在不占用消防通道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式地解决停车问题。同时,随着开放式发展的育人理念,外来人员也逐渐增多,导致校园外来机动车数量增多,停车位供不应求,这样不仅影响了机动车安全行驶,而且也阻挡了学生出行的交通空间。

静态交通存在的问题:

1)缺少集中式停车场。雖然利用建筑外部空间规划停车位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目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但是建筑外部空间有限,而且影响建筑外部空间的形象。

2)临时停车、零散停车缺乏静态交通管理,静态交通停车位数量的缺乏,导致大部分车辆乱停乱放理所当然,停车秩序混乱。

2 解决策略

2.1 人车分流原理

1)内外分流模式,1933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克拉伦斯·斯坦(Clarence Stein)和规划师亨利·莱特(Henry Wright)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居住小区率先实现了“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其中尽端路和尽端环路是雷德朋小区人车分流的重要手法,即是车行道围绕邻里单元四周,联系各组团绿地和城市道路,步行道则沿邻里单元内部与景观绿化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一个亲切舒适的中心步行环境,实现人车分流的目标。

2)立体分流模式,主要是在空间上抬高或者降低的两种手法建立道路系统从而实现人车分流。通常情况是将人行步道抬高架空与地面以上,将机动车道设置在地下,同时方便地下停车。这种分流模式常用于地形连绵起的山地小区和人口密度相对高的小区。

3)平面分流模式,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各自的交通道路上自由行驶,在整体上形成人车分流系统。

2.2 动态交通方面

2.2.1 建立立体分流模式

因地制宜,建立校园立体分流交通模式。兰州交通大学校园交通南北连通性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受地形环境的影响,南北两校区的分界处的地形落差值,这个地形落差在无形之中阻碍了校园交通规划网络体系的整体布局。在南北两校区的地形落差处设计一条东西向的单向双车道,多增设一个专门的车行出入口服务于立体分流段的车流,东西两端各设立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向南行驶进入教师家属楼组团内部,向北行驶可以通向北校区,起到连接南北两校区之间的交通枢纽的作用,解决机动车,非机动车连通性不足和人车冲突的问题。中间设立三个步行台阶,台阶造型与周围的绿化景观相结合(如图2),有效改善出行人群的步行感受和体验,同时节约造价成本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最终达到人车分流的有效结果。

2.2.2 “车行边缘化+人行中心化”的内外分流模式

步行是校园中最主要的通行方式,建立绿色安全通畅的校园步行中心必不可少。从分析校园的用地性质及出行特征得知,南校区人口密度大,主要的教学、办公设施都集中在此,高峰期人车冲突点最严重,因此利用学校边缘的建筑外部空间结合上述的立体分流模式,构建一个“车行边缘化+人行中心化”的内外分流交通模式(如图3),在南校区控制车辆从东门出入,紧贴校园东面的建筑外部空间行驶,途径第八教学楼、天佑园、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楼、进入教师家属楼区与立体分流段道路相连接。北校区的人口密度相对于南校区较小,大面积是体育运动和绿化广场,在早中晚高峰期人流量相对较小,利用这一空间性质,布置一条从西门进入东西向穿行的道路,减轻立体分流段高峰期的通行压力,同时为机动车的出入多提供了一种出入方案,减少早中晚高峰期集中性拥堵。

人行中心化,主要依据早中晚高峰期学生上下学人行流动线,将步行区域控制在校园的中心位置,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校园出行特征,有效提高步行空间的安全性和学生的出行体验,避免过多的车流对校园中心区域的环境噪音污染。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中心步行空间,机动车也南北连通,东西通畅,针对性决了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连通性不足的问题。

2.3 静态交通方面

一般情况课间休息的时间为20 min,人的步行时间不宜超过10 min,设步行速度为4 km/h,则合理步行区域的活动半径应为4 km/h×10 min÷2≈300 m,面积约为30公顷,兰州交通大学安宁校区的面积约为63公顷,将适宜步行的范围设置为两个步行区域(如图4),在两个适宜步行圈内设置两个集中式停车场,1号停车场设置在西门2旁边目前闲置的运动广场,服务于北校区在第九教学楼上课的通勤车辆以及教师家属楼片区的私家车的停放,有效避免大量的车流进入校园内部造成的过度干擾和随意停放等不良影响。2号停车场设置在天佑园的东北角一个使用率低的绿色景观广场,地理位置与南校区的机动车行道出入相邻,方便停车取车,同时处于学校的边缘位置,不会对校园步行中心造成影响,与目前的绿化景观相结合,设立一个绿色景观停车场,服务于南校区的通勤车辆和校外访客等车辆,停车场的设计与景观相结合,提高校园绿化率和校园弹性空间的高效利用。

3 结论

本文对大学校园人车冲突等问题,以兰州交通大学安宁校区为例,在动态交通方面,提出了因地制宜,建立立体分流模式和内外分流的混合式人车分流模式。静态交通方面,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大学校园的出行特征,设计了适合以步行为主的大学校园300 m步行圈和集中式停车场的优化方案。校园人车分流系统的设计应用能为大学校园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氛围,不管未来大学的空间形态或开放或传统式封闭,在校园的内部空间中校园人车分流交通系统必不可少。总之,在传统老校区中绝对的人车分流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根据校园的交通特性和目前的实际状况,优化和改造校园交通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振昂,蔡军.大学校园“人车分流”微更新策略[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4.

[2]周源.基于慢行优先区高校老校区交通组织策略与实践[J].交通与运输,2020,36(01):9-12.

[3]林燕.人车分流系统在大学校园中心区规划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1(11):36-40+53.

[4]李坤.校园人车平面分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2):148-149.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安全
对大学校园内流浪动物的管理建议
当代大学校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体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