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居民主观感知的春节氛围传播研究

2020-09-10 07:22赵明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年味传统文化

摘 要: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直被赋予阖家团圆、举国欢庆的特殊意义,更是有“百节年为首”的俗语。而“年味”就是人们传承文化、举行仪式的重要途径。如今,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年味”似乎正逐渐消减,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与障碍。简单来说,作为认知主体的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对“年味”的体验感相对较低,对春节的认知相比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也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旨在探讨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年味”,应该如何增强城市居民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无处不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春节;年味;城市居民;主观感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45-03

光阴荏苒,岁序更新。无论时代向前迈进的步伐多么迅速,最让中国人眷恋的味道依然是年。年味,即年俗、春节风情,包含一个主体对春节产生认知的体验活动,是一种只属于春节的独特氛围。“年味”里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应该得到宣传与保护。所以,针对春节氛围“年味”的传播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现在很多农村以及乡镇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春节节庆仪式,还在高度还原传统的春节习俗。而在大部分城市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年夜饭流行在饭店吃、过年就要出去旅游……“年味”似乎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城市的高楼林立与快速崛起、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逝,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抱怨,似乎现在的春节只剩下春运,一座座城市变为“空城”,没有小时候过年的那种味道了。体验度与参与性的降低使城市居民对“年味”的主观感知发生了变化,缺乏精神统一性和可感知性,这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和谐社会的形成。

合理的春节节庆活动对于城市的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节庆活动可以优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招商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节庆活动还可以宣传推介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政治水平;节庆活动对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国际上,节庆活动可以促进地区间和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由此看来,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举办节庆活动,增强城市居民的春节参与感与体验感,充分传播春节的“年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城市居民对“年味”主观感知的因素

春节一直是中国人集体参与感最强的传统节日,也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但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中,居民会对年味的主观感知较弱,春节的氛围会越来越淡?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与认知主体的结构特征、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宗教性仪式的世俗化有很大的关系。

(一)认知主体的结构特征

城市居民,也就是非农业户口的人群,与农业户口群体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居民仍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调查显示,2009—2016年间全国总人口由133450万人增加到13827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89万人,年均增长率超过5‰。[1]

深入调查发现,城市人口具有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的显著特征。从自然结构来看,城市人口年龄普遍较低,主要以幼龄、中龄人群为主,这部分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相对农村人口更高,对春节的一些传统仪式采取较为理智的态度,所以对一些节庆活动报以较为冷漠的态度;从社会结构来看,城市居民普遍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这也导致城市居民更注重养生与休闲娱乐,对春节的期待逐渐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新衣物平时都在随时添置,饺子也不再是除夕的专属,对“年味”丧失了一定的新奇度;除此之外,城市居民民族成分构成较为多元,不如乡村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感强,这也是城市居民对春节节庆活动参与感弱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社会的转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农业大国”的称号,拥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除了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消费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将继我国工业化之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其实,春节与农耕文明有很强的联系。甲骨文时期,从字形看,“年”字表现的是一个人背着一株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谷穗。在古代,春节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谷穗是一年一熟的主要农作物,庄稼成熟入仓,就意味着这一年过完了。农民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服從,在收获与农闲时分,也会采取一定的仪式感恩给他们带来丰收的“上天”。春节就是过年,年就是庄稼成熟了,农民有了收成。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农耕在一年的周期里占了3个季度,只有到了冬季才有时间和较多的农副产品用来安排消费、娱乐和礼仪活动,这也是春节自古受到农民青睐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崛起,外来文化与节日的渗透,传统农耕文明受到冲击,春节文化也随之受到冲击。农耕文化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较大,城市居民逐渐脱离了农业社会的熏陶与教育。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城市居民开始普遍线上拜年,缺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也就缺少了一份真诚的“人气”。所以,农业社会的转型也是城市居民对“年味”的主观感知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无神论对民族仪式的影响

1998年出版的罗森布尔《仪式传播》一书认为,仪式传播包括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正式仪式和日常生活礼仪)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仪式化的传播或报道方法,如媒介事件等)。[2]古老的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春节由来的说法众多,最常见的说法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中国社会贯穿年而复始的周期性生产,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神灵崇拜和巫祝文化、宗法礼仪等都是形成春节的重要因素。原始的民族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年俗中,腊月二十三祭灶,除夕夜守岁,正月初二祭财神,初四迎灶神,初五破五,元宵节耍社火、赏花灯、吃元宵,春节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充满了赋予自然时间以生命意识的群体仪式。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受教育条件的逐渐改善,社会文明不断发展,无神论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宗族之间的祭祀活动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规模也大不如前了。祭祖、迎新、净化、驱鬼、赶乱岁等一系列仪式在他们眼中成了繁文缛节,很多年俗正在逐渐简化甚至消逝。

三、春节氛围营造的传播策略

基于对城市居民主观感知的分析,我们可以针对春节如何传递“年味”,增强认知主体对春节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进行简要的说明,并提出可行的传播策略。

(一)城市媒介的空间传播

城市是独特的社会文化空间,屬于兼具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第三空间。物质性是城市传播最突出、最直观的特点,城市空间是物质的,物质是城市各类传播活动的容器。但物质并不仅仅等于物理。例如,2018年春节期间,广西南宁开展了一次灯光秀活动。一栋巨大的LED屏地标建筑不断变换字体,“新时代”、“中国年”、飘扬的五星红旗……璀璨的灯光与南宁市南湖景区交相辉映,引起人们纷纷驻足,更是刷爆了广西人民的朋友圈。此时,LED屏幕虽然作为物质空间的一种形式,但是当人们看到灯光秀时,并不仅仅是看到了这座普通的建筑,还会联想到春节的相关信息及其背后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蕴。由此可见,物质空间是包含物理空间构造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空间,也是承载着人们想象的空间、能够传达意义的空间。

除此之外,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利用起来:树枝上挂满彩灯、超市商场里不断播放《恭喜发财》、举办符合本市特色的庙会、公园里摆放着巨型红灯笼、马路两旁的绿化带修剪成福字的形状、出于环保的目的使用新能源烟花在城市上空点燃……城市的物质空间紧紧包围着每一个人,这就使传播具有了体验性,给人直观又深刻的印象,使人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知觉多个维度感受城市,调动各种感官,形成吸引人注意力的媒介景观。置身城市中的体验能使人感应到春节的气息,热情迎接年味的到来。

(二)民主沟通的共识传播

共识是一个群体对于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共同认知、共识传播,就是通过沟通交流最终达成某种共识,这实际上是一种民主运作过程。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交换意义的前提,即交换双方拥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共同的意义空间就是达成共识的前提。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象,这也是年味出现的渊源。针对年味,找到城市居民共同的意义空间,通过民主沟通与决策,达成一种共识,也是改变主观感知的重要途径。

城市居民由于其结构复杂,形成共识较为困难。我们应该找到其共同的意义空间,如对“福”字、窗花剪纸、对联等装饰符号的共同理解,以及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根”性。基于这样的共同背景,通过民主性的交流与探讨,寻求对春节“年味”的最大共识。例如,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开展“哪一个是你心中最具年味儿城市?”的投票活动,提升人们的城市幸福感;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福”字书法创意大赛,开展“年味在我家”的演讲比赛活动,还可以为老年群体举办新年广场舞大赛等等,打造集体归属感与记忆点,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共识中不断加深对“年味”的主观感知。

春节只是一种形式,却将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民族所具有的力量激发出来,并通过每个人潜在的记忆将这种力量不断地延续下去,悄然昭示着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空间和存在的意义。

(三)视觉符号的文化传播

在视觉符号系统中,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对符号的划分同样适用。与乡镇相较,城市由于地理空间范围大、人口流动量大、环保等种种因素,对于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的继承并不顺利,所以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居民对“年味”主观感知相对较差的现象。但城市居民也有一定的优势,如对媒介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广播电视的配置等都存在便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利用好影视媒介,通过视觉符号,向城市居民传播传统文化。只有将春节视觉符号体系中的能指(符号的音响形象)和所指(能指所负载的意义要素)融合起来,才能营造出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万事如意的幸福心理想象与现实文化镜像。[3]

例如,在社交软件中添加春节主题的表情包,结合贴春联、窗花、拜年、红包、放鞭炮等春节习俗;利用电视这一感性媒介,以城市“年味”为主题,打造春节公益广告;制作春节系列故事互动微电影在互联网、微博等媒体上播放,等等。对于春节这个特定时期,视觉符号会给受众带来直观的仪式感和体验感,进而将整个群体融合在一起,将春节文化深深地印在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里。

四、结语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变了”。对于很多一线大城市来说,因为平时的每一天都像过年,所以似乎“空城”才是人们所感知到的春节常态。詹姆斯·凯瑞曾说:“那些在通向生命之路上走到一起的人们,不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更不是以一个共同的战场,而是以一种文明的方式联合起来。”其实传播、文明和人类精神有着本质的关联。春节文化不断重构,年味也在逐渐与时代融合。而随着精准营销、大数据情境的来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传播手段,营造文化氛围,让城市过年时不再只是一座座冰冷的高楼大厦,让城市居民感受到浓浓的节庆气氛,使春节的“年味”飘得更久、飘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孔伟,徐惠云,张飞.我国城乡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2):142-149.

[2] 郭讲用.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J].当代传播,2014(03):15-17.

[3] 冯美.春节文化符号的视觉影像传播[J].今传媒,2017,25(02):141-142.

作者简介:赵明妍(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业务,新媒体。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年味传统文化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舌尖上的年味
刘老汉的烦恼
古代的年味
童年的年味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因子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