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诗歌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2020-09-10 15:54林采蓉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7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感受创造

林采蓉

摘要: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是历年来语文教学中一直争谈的话题。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和现代课堂特色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总结了几点方法,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发现美、感受美、积累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古典诗歌;品味;感受;积累;创造

北师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博大精深、意境深远、感情深刻,是中华民族的华丽明珠。

因为考试只考古诗词的默寫,某些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只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并且背诵,鲜少花心思在古典诗歌的深入探讨上。学生往往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一种枯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歌?这是本人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诗歌课堂出发,谈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实效:

一、变法诵读,熟能生巧

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对初中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科书中的诗歌,大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律诗、绝句,语言精炼又押韵,节奏感较强,非常适合学生朗诵和记忆。但是,再简单的诗歌,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读硬背,容易有审美疲劳的感觉。所以,老师最好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加深印象。

(一)找“动词”诵读

诗中的动词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是诗歌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白的《行路难》,老师只要提示学生找到关键动词“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欲渡、将登、垂钓、乘舟”来重读,把握诗歌内容,联系背景边读边想李白当时的心情,就很容易掌握和识记诗歌。

(二)找“名词”诵读

关键名词,可以让学生融入诗歌,再现画面。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写出了晴朗秀美的景色。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最好叫学生划出五个关于地点的名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边读边想:年轻的李白意气风发,想离开蜀地,到中原去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再把句子串读起来,诗歌就这样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找“意境”诵读

实施教学时,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自学完成联想和想像这一思维过程,体味到韵味的美、意境的美。①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很好的题山赋水诗,充满意境美。学生诵读之前,应该从整体来感受:全诗从远到近,仿佛在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中:这里有秋夜的霜天,天边的残月,树上的乌鸦,江畔的枫树,渔船的火光,桥下的客船……明物暗影交织,冷暖色相映,给诗歌平添了一种鲜明的立体感。诗人是一位旅客,在异乡异地的夜晚,栖鸦的夜啼让他倍感孤独,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一下一下地敲在满怀愁绪的诗人心上,也好像敲打在读者的心中……

二、品味语言,抓住“诗眼”

品味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好的诗歌总有一些文字会成为全篇的亮点,抓住这些字,便可激活全诗的意趣,更好地理解主旨。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谓是边塞诗歌的瑰宝。“十年的边塞生活,冰天雪地、风沙大石的亲身经历,使诗人开拓了诗国的新境界,登上了前人还没猎过的奇峰。”②

全诗写了两大部分:咏雪和送别。如咏雪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找出来,然后抓“诗眼”来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引导学生点出“春风来”、“梨花开”等词。从内容、修辞来看: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千树万树布满雪花,抬眼望去,好像春风吹拂后,长满梨花似的。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成功地把大雪严寒表现了出来。

三、表演课堂剧,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提问,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就是精炼简洁,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包含一个镜头、一个故事。课堂上指导学生发挥想像力,把“短诗长读”,遇到可表演的诗歌时,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印象。

本人带领学生学习李白的《行路难》,讲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句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动词,反复朗诵,请学生当堂表演。学生自作道具:用书作“玉盘珍馐”、笔当筷子、水杯当酒杯、雨伞当剑……学生完全入戏,面对满桌好酒好菜,没有心情吃饭,毫不犹豫地皱眉、扔箸,拔剑挥舞,大叫……博得了全班阵阵的掌声!

四、注重积累,新旧联合

积累,是一种好习惯。作为初中生,一定程度的古诗文积累必不可少。本人对学生的要求是摘抄:每讲一首诗歌,要求学生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写赏析。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鉴赏能力。

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让学生回忆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哪些诗文,然后思考:陶渊明的诗歌一贯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淡泊名利,热爱田园生活等),把它们归类摘抄,整理出来一个“陶渊明诗文集”,并写上鉴赏心得。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其中写春景的句子非常漂亮,要求学生把它摘抄下来。再去回忆、寻找资料,把其它的写春天的诗句摘抄到一起,整理成专辑。把新旧知识联合起来,温故而知新。

五、结论

古典诗歌,具有独具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传承。

古诗词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找关键“诗眼”来品味,适当融入诗歌的意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合和积累,通过课堂剧来体验诗歌带给我们的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好好立足于课堂,正确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发现美、感受美、积累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①崔容.《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模式微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P28

②刘逸生.《唐诗小札》[M],广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P86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感受创造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