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与患儿康复积极性的影响作用研究

2020-09-10 07:22高叶平
中外医学导报·上半月 2020年3期

高叶平

【摘要】目的:探究对脑瘫患儿及其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应用价值。方法:平均将58例脑瘫患儿及家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强化心理护理,对比组间家长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观察患儿康复积极性。结果:护理前,两组家长评分差异性较小P>0.05,护理后,对照组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儿康复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于脑瘫患儿及其家长中效果显著,在改善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患儿康复积极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患儿康复积极性

【中圖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5-0071-01

行为异常、智力障碍等为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且其存在明显的抑郁、烦躁心理,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生长发育。患儿患病后,家长心理压力与日俱增,负性情绪的出现,对自身具有一定不良影响,同时,会不同程度影响患儿康复治疗积极性。为此,在对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良好的心理护理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29例脑瘫患儿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接收的58例脑瘫患儿及其家长依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进行分组研究,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为其纳入时间。两组组名分别为对照组、研究组,组内患儿与家长各29例。对照组患儿男女比例为17:12,年龄区间为2-13岁,(6.98±1.42)岁为平均年龄,研究组患儿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区间为3-11岁,(6.93±1.37)岁为平均年龄,两组患儿与家长一般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即:给予患儿良好的饮食与用药指导,告知家长患儿相关疾病知识,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保证患儿病房卫生性与安静性等。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表现为:①家长心理干预:a健康教育:利用多媒体、健康手册、图片等为家长详细讲解脑瘫相关知识,如:发病机制、防治方法等,提升其对患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并将治疗效果优异病例为其进行举例、讲解,使其治疗信心得以提升;b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促进其信任感,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明确其心理状态,对其表现出的焦虑、恐惧、不安等负性心理进行针对性安抚,认真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将转移法、倾诉法等放松情绪方式告知家长,使其以最佳状态配合护理人员;②患儿心理干预:a强化交流:以好朋友的身份及态度与患儿交流,在于其交谈过程中,应时刻保持微笑,取得患儿好感,并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情绪变化,对其实施个性化心理疏导,使患儿心理状态得以改善;b非语言交流:温柔触摸患儿面部、双手、头部等位置,通过眼神与肢体接触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关爱,促进患儿对护理人员依赖性,提升其治疗配合度;c适当鼓励:在对患儿训练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指责性语言,患儿的一小点进步都应给予其相应的鼓励与赞扬,使其康复积极性得以提升。

1.3观察指标

①利用SCL-90 自评量表对比两组家长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总分数高低与家长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性;②观察组间患儿康复积极性,患儿未出现哭闹等抵触行为,每天康复治疗内容完成良好判定为配合;患儿出现轻微哭闹,经护理人员与家长劝说、鼓励后可完成康复治疗内容判定为基本配合;患儿哭闹严重,对康复治疗严重抵触,无法继续实施康复治疗判定为不配合,配合度为配合与基本配合的占比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组间家长心理健康水平采用t检验,患儿配合度采用卡方检验,差异为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家长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组护理前总评分为55.21±4.36(分),护理后总评分为24.58±3.42(分),对照组护理前总评分为55.17±4.39(分),护理后总评分为24.62±3.27(分),数据显示,两组家长护理前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更为优异,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形成。

2.2患儿康复积极性

研究组配合度(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5.9%),差异表现为P<0.05,说明研究组患儿康复积极性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详见表1。

3讨论

脑瘫在临床中属常见性、多发性疾病,智力、感觉、心理存在异常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目前临床对脑瘫疾病无显著的治疗方案,提升其生存质量,改善其认知行为为康复训练主要目标。

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患儿长时间的治疗,家长负性情绪逐渐显现,此情绪的出现,不仅损伤自身,同时,对患儿康复效果存在明显影响。将心理护理应用其中,可有效降低家长负性情绪,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照顾患儿,而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可促进其对护理人员好感,提升康复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患儿康复训练效果得以促进,;临床应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楷.心理护理对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259-261.

[2]王玲.心理护理对脑瘫患儿及其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6,3(15):174-175.

[3]左小军.心理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3):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