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背景下音乐课堂体态律动的调查分析

2020-09-10 23:53汪喜梅
高考·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动脑

汪喜梅

摘 要:音乐课堂中出现从原来“全程静态”的模式跳进另一个“全程盲动”的模式,为了动而动。笔者以三大音乐体系理念为指导开展了实证研究工作,发现学生身(体)动,而思(维)动、情(感)动不够,还需要老师从音乐作品的特性出发,从音乐的情感表现原理出发,设计合理的“动”式,让学生真正动脑、动心、动容、动情。

关键词:肢体参与和表现;思(维)动;情(感)动

一、问题的提出

体态律动教学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将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然而,通过调研发现,为了律动而律动的教学现象非常多,有些为音乐活动设计的律动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有些律动设计则不能更好地体现音乐作品风格特征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发展学生素养、突出音乐特点,构建生本课堂的大环境下,以中学学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县内几所中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分析三大音乐体系背景下如何设计合理的“动”式,引导学生动脑、动心、动容、动情。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我们在县城和农村共选了6所学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优质中学3所,一般中学3所。同时,确定了8位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0份,剔除25份无效问卷,实际所得问卷455份。所有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并在发放、回收问卷的过程中访谈了部分师生,以期获得更加详实的一手资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三大音乐体系背景下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是否使学生动脑、动心、动容、动情,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调查的455人中,县城学校学生255名;农村学校学生200名。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1)盲目的体态律动影响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专注力。

大部分同学在欣赏乐曲时显得浮躁、敷衍,甚至不知不觉会停止肢体参与。老师设计的体态律动环节,为动而动,被“动”牵制、束缚,影响了学生静心聆听音乐、体验音乐。

(2)学生更喜欢肢体参与自由表现音乐。

老师安排固定肢体参与和表现音乐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促使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实践、亲身体验和表达音乐的目标达成,不能体现音乐核心素养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体态律动做到身体动,但思维动和情感动体现不够。

没有经过内心思维认真思考、没有投入情感的体态律动,没有使学生真正表达出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力和对音乐文化价值的理解是一句空话。

(4)体态律动促进即兴与创造力、与人合作能力发展。

88%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用肢体参与自由表现音乐还不能充分发挥即兴与创造力,但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用肢体参与表现音乐能促进与人合作的合作关系。

结果告诉我们:为了学生即兴与创造力发展,老师需要设计更合理的“动”式设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充分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并能体验和领悟音乐的乐趣和美。

四、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朴素的上课观,设计合理“动”式静心体验音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坚持朴素的上课观,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包括设计合理“动”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音乐体验和感受中,挖掘作品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传递美,从而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精神内涵。

(二)拥有活泼灵动的教学观,自由表现音乐发展创造力

课标提出:“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需要老师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拥有活泼灵动的教学观,合理定位各学段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三)开启身(体)动、思(维)动、情(感)动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总之,为避免音樂课堂中出现从原来“全程静态”的模式跳进另一个“全程盲动”的模式,为了动而动,还需要老师从音乐作品的特性出发,从音乐的情感表现原理出发,设计合理的“动”式,让学生身(体)动,而思(维)动、情(感)动,真正做到动脑、动心、动容、动情,从而打动心灵,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动脑
和谐律动
看谁填的快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魅力挖剪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再寻绿野仙踪
动手动脑多快乐
寻找轻快的灵感
动物玩家之蝴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