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适诗歌中的儒家观念

2020-09-10 07:37王小兵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4期
关键词:诗歌

王小兵

摘要:自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特别是诗人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反映或折射出一定的儒家观念。高适诗歌创作中,从作品的内容到风格表现出许许多多儒家优秀传统。如国家、民族至上的爱国精神;保民,恤民、仁爱精神等。

关键词:高适;诗歌;儒家观念

读高适的诗歌,我们在感受那些慷慨豪放、沉雄悲壮的艺术美的同时,总能从那艺术美的背后感受到跳动的思想的脉搏,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的儒家观念。

这种儒家观念如何体现出呢?我们可以从诗歌中表现的儒家的三种精神来探讨。

1国家、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后,诗坛的面貌是迥然不同的。战乱前的社会繁荣,使诗人们中大多数在创作中散发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诗歌中表现的爱国情怀并不突出。唯高适等为数不多的诗人,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爱国的热情,儒家大统一的国家观念,国家、民族至上的整体观念显露无遗。先看高适诗歌中所表达的报国志向。高适第一出塞,北上蓟门,东出卢龙塞。他“题诗碣石馆,纵酒燕望台”,意气豪迈地歌唱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诗人面对茫茫的沙漠,心中却想到的是立功边陲的卫青,霍去病保家卫国之举。再如《塞下曲》中写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等等。这都抒发了诗人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再看诗人对边防的主张,如“和亲非远途,惟惜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的大统一观念。

2保民、恤民的仁爱精神

高适将农民的苦乐牢记于心间,对农民的疾苦常在铺叙之中体现,如“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洞涵田畴。指途适汶阳,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黾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圣主当深仁,厅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我心胡萝卜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东平路中遇大水》)铺写了农民在经受天灾水祸的景象和诗人提出“为君主者当经仁厚为贵,宜制良策,开仓经为民食,并应罢收田租的政治主张”。

第二,高适诗歌描写战争之苦,战争之烈,客观上表示对战士的同情。如“泉喷泉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习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笑黄埃暮,天愁白日昏。”(《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通过这血淋淋的场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悲惨命运。

第三,高适的诗歌中揭露军营生活的苦乐不均,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慨之情。他在《燕歌行》中,描写边庭大将腐糜的生活是“美人帐下忧歌舞。”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是“军前半生死。”还有描写士卒的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匆复言,归欤伤我神”(《答侯少府》),“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蓟门行五首》)。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赤裸裸地描写表达了满腔的愤懑之情。

第四,高适诗歌中的政治主张都是仁治、德治。这都体现着诗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仁治、德治在高适诗中可以俯拾皆是。如“圣主当深仁,厅堂运良筹”(《东平路大》),“劝尔将为德,斯言尽有听”(《送蔡少府赴登州推子》)。同时仁政德政也体现在高适对古代施行仁政德政的楷模宓子贱的赞扬。因而,高适诗中具有“宓子情结”(学者中已经认可的),同时高适也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治和德治,如“圣心思贤才”、“理道资贤仁,安人在求瘼”(《淇上酬薜三》),等等。

3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奋发精神

儒家经典《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高扬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力,强调人与天地并立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认为人应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建功立业。高适积极用世、奋斗进取、建功立业的思想使其选择了赴边保国的生活道路,想在戎马生涯中开拓自己的前程,如其诗歌中所说:“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祿呆徒劳。绝坂冰连下,群峰云之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使青夷军入居庸》)!我们再从高适人生历程来看,三次出塞,五十而入仕,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中展示出自己人生的价值。高适这对理想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折服。因而才有这样的结果,“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后唐书.高适传》。参阅本文的第一部分就可知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当代诗坛中是多么重要。

4高适诗歌的现实思考

学为今用,否则毫无意义,研究、探索高适诗歌中的儒家精神,而不是为了突发异想,标榜立新,而是为了对现代诗坛进行思考,以求得启发。

孔子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也是儒家文学批评的主要依据。它要求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礼仪,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为现实生活服务,净化人们的思想。可我们现代文坛中,文中的荒诞让人无法理解;诗中的朦胧让人扑朔迷离。虽然有一些好的诗人,但在这点上没有高适做的优秀,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置现实不顾,只顾抒发花前月下的缠绵情感,陶醉于自身的小圈了里。在风格上表现极为灰暗颓废,实则是时下浮燥心态的反映,然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又有何作用呢?

由此而看,诗中的“为人民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诗人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潇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06.

[2]刘开扬.高适诗歌编年体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我的诗歌
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启动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我是小诗人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90后”诗歌小辑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