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

2020-09-10 14:33方婷
音乐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锅庄康巴曲调

方婷

康巴藏区是一个歌与舞的海洋,其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十分丰富,俗称“锅庄”的藏族卓舞,就是这个丰富资源中流传最广的一大舞种。地域广阔的康巴藏区锅庄舞分布广泛,舞蹈风格各异,音乐独具特色,音乐曲调也十分丰富。歌舞相柔是康巴锅庄的突出特点,它保留了传统民间歌舞的共性,也创造性地把民歌音韵与民舞的集体性融为一体。锅庄舞者载歌载舞的优美曲调所表现出的不同调式调性,形成康巴锅庄音乐的独特风格,使舞蹈与音乐相得益彰,洋溢出康巴锅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每当藏族民众围圈引歌跳起锅庄,那婉转优美的曲调和充满激情的歌唱,表现出的是藏族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重。康巴锅庄那原生态的音乐旋律,以及那质朴厚重的自然吟唱,充分体现出了康巴藏族的雪域情怀,也包含了藏族民众的美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康巴民间有着丰富的锅庄曲调,而这些曲调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音乐特点与个性,要认识康巴藏区锅庄的不同个性与特点的音乐风格,首先要搞清楚不同区域的锅庄特质,而不同区域的锅庄特质也正是其音乐的特点所在。从目前对康巴卓舞(锅庄)文化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余以为其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区域:一、分布在康北、康南地区的康卓“康藏锅庄”(即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与云南藏区以及四川阿坝州部分地区);二、分布于康东地区嘉绒卓“达尔嘎”锅庄(即四川阿坝州与甘孜州丹巴藏区);三、分布在康北、康东牧区安多卓“草原锅庄”(即青海藏区、甘孜州和阿坝州牧区);四、分布在康巴边缘地区氐羌卓“传统锅庄”(大渡河中下游沿岸山寨及宝兴地区)。以下分别对康巴锅庄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特点及区域特点进行阐述。

一、康巴锅庄的音乐表现形式

康巴锅庄没有任何器乐为之伴奏,它的音乐存在形式就是舞者的轮歌轮舞所呈现的曲调。虽然没有乐器的伴奏,但藏族民众善歌善舞那种自娱自乐的深情歌唱、起伏跌宕的曲调仍然让人感到充满激情,韵味十足。在康藏民间跳锅庄时,它的表现方式为圈舞行进式,通常是男女舞者各成一队,面对圈心围成圆圈,一般说来,舞队中都有一位能歌善舞的领头者,由他引领舞队唱歌起舞。开始时,男女分别演唱一遍散板型的“引歌”,然后顺时针方向绕圈歌舞(康东地区有的则是向反时针方向绕圈)。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方式中,有的地方是男队歌舞时,女队只跳不唱,反之亦然;有的是男舞者跳舞的时候,女舞者不跳,女舞者跳舞时男舞者不跳;歌与舞就在这男女舞队交替中反复进行。

就多数情况而言,锅庄的音乐节奏都是前部分为慢板,后部分为快板,起舞前的歌唱基本上都是散板与慢板型,带有远古传统的祭祀色彩。随着男女舞者相互交替轮唱一段后,舞步开始出现节奏明显的踏跺步点,歌唱速度和舞蹈的节奏开始加快,男女舞者加重了脚下的藏靴踢踏声响,歌舞由抒情转为粗犷,曲调在不断反复中开始热情奔放起来,歌舞者此时情绪高昂,在民众的激情燃烧中把一个锅庄曲目推向了高潮。

民众亦歌亦舞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他们自唱自跳的歌舞方式,充分体现了藏族民众那种天赋的歌喉和舞韵,在这种自发的民间歌舞氛围里,正是民众传习民族音韵的一个最方便的场所。参与歌舞的民眾听着熟悉的旋律和歌词,跳着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舞步,他们的心跳和着人为的节奏,在音乐与舞蹈中获得精神的欢愉与满足。锅庄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就这样在民众的歌舞习俗中自觉地传承。因为康巴藏区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和广阔的区域分布,锅庄不仅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有形成地域风格的条件,因此康巴锅庄无论舞蹈特点还是音乐的风格,也就必然会打上区域特色的印记。

二、康巴锅庄的音乐风格特点

康巴锅庄的音乐十分独特,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它的曲调音程起伏较大,旋律行进也颇为流畅,具有良好的可舞性,保持着一种古朴的、原生态的民间自由形态。锅庄曲调多是自由的散板型与较为规则的节奏型的旋律结构组合,这种不规则的结构方式是一种纯民间的组合样式,自然地形成了疏密、散聚的结合关系,是康巴锅庄音乐独有的旋律行进特点。锅庄曲调通常为一段体和二段体结构形式,也有在二段体的基础上变为多段体的曲调。

一段体的乐曲在康巴锅庄中最为常见,多出现于康藏锅庄的康北、康南等地区的锅庄舞中。这类曲调旋律流畅而且节奏明朗,曲调乐句极不规则,有七小节、六小节,也有五小节构成的,很多曲调都是两个乐句构成。简单的曲调在多次反复中,完成一个锅庄的歌词和动作。有的锅庄旋律行进中出现旋律空白,舞者还要插入踏点节奏,填补旋律空白,形成踏点——歌唱——踏点——歌唱——踏点这样一种特殊风格,让音乐和舞蹈都充满活力,增强了锅庄舞的表现力。

二段体表现为前慢后快,多以舒缓的 6/8拍子为前段,乐段一般是以六小节至十小节不等,多为前段的末尾小节处有二拍或一拍的休止,周而复始反复前段,表现为欲进又止、欲停又进,这就是它具有的特点。当慢板段反复多次后突然转入2/4拍子的快板段时,舞蹈变得热情奔放起来。后段(快板)一般以六小节至十小节为乐段,这个乐段都是加快了节奏的,经多次反复后唱完歌词即结束。这类锅庄曲调属于康藏锅庄,多流行于康北地区的德格、昌都、白玉、甘孜、炉霍等地。

多段体是二段体演变的样式,是一种典型的最不规则结构,基本都是前部分慢而后部分快的方式。这种类型的锅庄音乐,在康东嘉绒藏区和康南部分地区最为常见。结构方式为前段散板,中段踏点,尾端行板。在歌舞中还有舞者“雄呀”的吆喝和无旋律的踏点声交替,速度也是在舞者情绪高涨时而变快,然后进入节奏规则的行板而结束。这种锅庄多以踏跺之声而填补歌唱空白,虽然此时没有旋律却有踏点,让前后歌舞形成强烈对比,歌舞中舞者豪放的吆喝与刚健的脚步踏点,不仅扩充了这类锅庄的舞蹈张力,而且完善了歌舞的整体结构。

三、康巴锅庄音乐的区域特点

康巴藏族锅庄的音乐与舞蹈风格,有着区域性的特点与特色,这与康巴藏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不同区域的地理状况和劳作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区域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农区与牧区的差异,康藏文化与嘉绒文化的差异,还有传统氐羌文化遗存的差异等等。就整体情况而言,康巴锅庄曲调旋律多以五声、六声羽调式、徵调式构成,在康东地区的嘉绒锅庄中也有七声构成的旋律,还兼有商调式的运用。曲调音域通常都在中音区,基本在小字组至小字二组之间。曲调一般是八度至十度,兼有达到十二、十三度的过度音出现。而在康巴边缘地区的山寨,其锅庄无论舞蹈还是音乐,都显露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舞风和音韵。从各区域舞蹈与音乐的特点来看,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康藏锅庄有南北风格之分:康北风格锅庄男舞者动作大套豪放刚劲,女舞者含胸垂臂动作较小而秀丽端庄,歌舞音乐恢弘大气,三拍子与二拍子的节拍融合得当,形成柔韧与刚毅曲调风格;曲调多为二段体,兼有明快的一段体出现。康南风格锅庄上身动作较少,男女两队围圈轮唱轮舞,舞动时相互牵手(或扶腰)低首俯身,腿部动作十分丰富,音乐柔中带刚,多为一段体,兼有二段体,在川滇接壤的藏区,也出现多段体的结构。

(二)嘉绒锅庄调性多变,曲调常有宫、商、徵、羽音的交叉出现,有的旋律还出现康藏音乐中少有的半音;曲调结构常见多段体,也兼有一段体出现。通常,在其散板的引歌中,多有舞者踏点进入,开头起唱部分的旋律,似乎有着浓厚的崇敬神灵的色彩,表明民众在参加卓舞活动时,是一种崇敬上天的心態。他们的前部散板段旋律委婉而庄严,那发至心底的祈祷性颂歌,让舞者与观者进入了空灵的境界,人们都充满了敬畏与虔诚。随着舞者的歌舞进程的深入,民众在那起伏跌宕的歌舞中,用激动与兴奋把锅庄活动推向高潮,他们携手踏跺而行,节奏明快跳跃,歌与舞、人与情的和谐,舞场上天地人合呈现一派吉祥。

(三)安多卓为草原锅庄,其舞蹈风格热烈奔放,动作大套舒展,带有明显的草原牧民那种豪爽与刚健的气质。锅庄音乐节奏鲜明,曲调明快跳跃,它的音调多为农区“卓”(锅庄)和“谐”(弦子舞)曲调,基本上为一段体结构。草原锅庄音乐的流畅性,是与其地势开阔和游牧生活密不可分的。多变的气候,宽大的皮裘,跨马放牧的豪情和奶茶的芳香,都融入那激情的舞蹈和欢畅音乐之中。

(四)氐羌卓是带有传统氐羌文化遗风的传统锅庄,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沿岸山寨及宝兴藏区,它的舞风音韵虽与康藏卓、安多卓不尽相同,但与嘉绒卓的风格却有一些相近。有的山寨的曲调还颇具古羌之音,如泸定县的岚安锅庄,石棉县的蟹螺锅庄,以及凉山州甘洛等地区的尔苏锅庄等;而在宝兴藏区的硗碛锅庄音乐中,还有着二声部的歌唱现象。

综上所述,康巴锅庄这些曲调中独特的旋律结构,无论曲调中音程跳进和前后乐句的反复,以及它特殊的曲调样式和独有的调性变化,都具有康巴锅庄音乐旋律构成独有的特点。康巴锅庄源于康巴藏族民间这块民族文化的热土,散发出雪域民族那原生态的音乐特质,也体现了藏族民众口口相传这种民俗特性。康巴锅庄是康巴藏族民众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猜你喜欢
锅庄康巴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调皮捣蛋的诗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康巴村
康巴什的勇气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康巴新年话年俗
拧掉水分,康巴什不是“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