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奖励的演化发展

2020-09-10 05:23许芮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摘要:改革开放后出版奖励制逐步建立起来,出版奖励的设立与变化逻辑体现了背后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转化。1992年之前政治资本通过设立奖项和制定政策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出版奖励的发展。经过40年的变化发展,参与设立出版奖励的主体结构已基本平衡和稳定,形成当前这样一种政府主导、调控适度、多方参与、富有活力的出版奖励格局。

关键词:出版奖励;演化发展;资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208-02

一、引言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世界是具有积累性的历史世界,因此在分析社会时,就要引入资本概念,考察资本及其积累和各种效应。”[1]出版奖励的发展也可以用资本的生产转化来分析,其发展可以体现出版活动中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因此,站在资本的角度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奖励的整体发展脉络,从资本的角度探讨我国出版评奖的产生与发展逻辑,分析出版奖励对出版活动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的资本转化,力图深度揭示其对出版产业及社会的作用。

二、出版奖励的产生及发展逻辑

(一)1978—1991:文化资本引领出版奖励建立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出版事业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出版物的數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出版物的种类以及形态也逐渐多元化。中国出版协会在1987年设立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奖项,分别是中国图书奖和中国韬奋出版奖。1979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2]。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优秀图书奖,选出地方出版社的优秀出版物,增强它在全国的影响力。

这期间,出版奖励才刚刚兴起,奖项一共只有13个,行业协会设立的奖项占总数的54%。作为行业协会主办的评奖,这两个奖项更强调出版质量本身,图书所代表的文化资本在出版奖励中发挥着较大作用。

文化资本驱动出版评奖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出版体制改革重点是放权让利,让行业自身更具主动性。第一届中国图书奖有来自187家出版社推荐的186种图书参选,对参选图书进行审读,投票的是来自高校及行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其中除了国家教委和中宣部,其余专家都是高校教师、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文化资本的代表。按照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界定,文化资本就是文化活动场域积累的劳动。他认为文化资本以3种形式存在: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体制的状态[3]。出版物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包含着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出版人参与了出版物的生产制作,投入了个人的时间、精力和他们内在的文化资本。参与投票的评委的文化、教育水平及修养等也是他们所积累的内在的文化资本。凭借本身具有的文化资本,来衡量、评价、选出优秀的出版人和出版物,也是在肯定他们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除了内部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外,还发生文化资本与外部其他资本的转换,具体的文化资本被客观化、体制化的同时,文化资本本身也就不断地转换成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现代形式的资本[4]。当出版人获得奖励,其内在的文化资本就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表现为物质奖励,同时更多地会转化为社会资本,表现为更高的社会地位。

(二)1992—2001:政治资本主导出版奖励的发展

经历了出版行业改革的第一阶段,出版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但在出版导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同时,党的十四大后,如何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出版规律的新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摆在整个出版业面前的重大任务。因此,国家在这一时期创立了很多新的出版奖励,来引导出版行业的规范发展。

代表政治资本创设出版奖励的主体有中宣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新闻出版署及各省新闻出版局。政治资本主导的出版奖励通常具有更高的权威,也就是说其所颁发的象征资本具有更大的价值和向其他场域的资本转换的基础。出版人凭借所获得的奖励可以晋升职称,国家颁发的象征资本还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让这些出版人在政治场域中也能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力。

由于国家资本在出版奖励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出版事业与政治之间有极强的趋同性,出版企业据此选出来的获奖出版物来进行下一阶段的出版选题和策划,使出版行业的出版活动和国家意识形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政治资本参与的目的。

(三)2002—2012:经济资本丰富出版奖励内容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领域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体制改革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转企改革和出版集团的建立使出版企业在出版图书上的话语权更大,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更大,出版企业不仅出版图书,还要经营销售图书。经济资本是资本最有效的形式,是其他各类资本的根源。经济资本可以更轻易、更有效地被转换成象征资本(即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反之则不然[5]。

中国图书势力榜、中国影响力图书这些奖项就体现了市场的逻辑,这些奖项比较强调消费者的评价。中国图书势力榜的评选要先搜集整理图书市场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并开展网络投票,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书,既要有专家认可,还要有读者的口碑和市场号召力。

以往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组织的图书评奖,都强调评审专家的权重,也就是文化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在企业主体组织进行的图书评奖过程中,往往更强调读者有更大的话语权。企业作为经济资本介入图书评奖,一个重要目的是联系市场和群众,选出市场反响好的书,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书给予表彰肯定。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企业也可以从中总结出受市场欢迎的选题等,也可以引导企业之后的图书出版活动。

(四)2013—2018:出版奖励主体结构逐渐均衡稳定

经过30年的出版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基本确立出版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背景下,3种资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有一定的趋同性。在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中,经济资本并不完全体现市场逻辑,也会受到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影响。党和国家会通过发布政策等来约束出版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行业协会组织的评奖活动中,也逐渐开始关注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市场的接受度。中国期刊学会在2013年设立了“最受读者欢迎的50种期刊”奖项,2014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设立了“大众好书榜”奖项。因而3种资本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地作用于我国出版奖励的发展与变化,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形成当前这样一种政府主导、调控适度、多方参与、富有活力的出版奖励格局。

三、出版奖励与出版业发展的关系

(一)出版业发展影响出版奖励的变化

出版奖励的变化逻辑与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的变化逻辑十分相似。1978—1991年是出版业萌芽振兴的阶段,出版奖励也处于萌芽兴起阶段。1992—2001年,出版业发展迅速,图书出版数量增多,出版奖数量也增加到34个。这一时期出版活动面临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效益的问题,国家开始规制出版業的发展。在出版奖励的发展中就表现为政治资本开始很大程度地参与其中。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出版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出版业开始着重与海外的版权贸易谋求合作出版。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便设立了版权输出单位奖,肯定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取得成就的出版单位。

出版业的发展变化需要规范时,会驱动产生新的出版奖励来引领。政治资本参与出版奖励的方式除了直接主办各类奖项外,还会通过政策来规制和引导,比如2005年我国颁布了《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范我国出版奖励,更直接地通过政策来规范出版奖励。

(二)出版奖励引导出版业健康发展

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又是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而图书评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奖励机制,图书奖项的设立和评审是引导文化生产和消费价值取向的重要机制,并影响甚至改变着人类文化的创作、生产和消费[6]。

图书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是文化资本的一种表现形态,出版商在图书的编辑加工及复制生产的过程中,增加了新的价值。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图书评奖给出版企业的名誉构成了象征资本,获奖图书越多,出版企业可以积累越多的象征资本,它会逆向强化企业的文化资本,而且更有可能将这种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因此获得更多的市场效益。对于出版人来说,出版奖励给予获奖者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其中象征资本是出版人或图书通过奖项获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资本。无论是出版人还是出版企业,其象征资本到文化资本的转化都有利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出版奖励颁发一定的经济资本,但是主要颁发的是象征资本,出版奖励越少的时候,其所颁发的象征资本越具有价值,企业可以在之后的出版活动中更好地将所获得的象征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一方面,获奖图书据此会获得很好的销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出版社之后制作出版的图书在市场上也会更加具备竞争力,这是象征资本所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出版评奖数量的增多毫无疑问会造成评奖本身的作用和意义大幅度降低。

参考文献:

[1]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

[2] 聂震宁.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转型成长之路[J].出版科学,2019(1):5-10.

[3]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

[4]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53.

[5] 包亚明.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J].社会科学,1997(4):70-73.

[6] 方卿.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的生产引导[N].中国社会科报,2014-08-06(B04).

作者简介:许芮(1996—),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