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百鸟衣

2020-09-10 07:22杨倩
乡村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百鸟蜡染缝制

杨倩

贵州有句俗话:“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儿”,道出了贵州大部分苗寨所处的地理位置,摆贝村就坐落在榕江县兴华乡背后的山尖上。走在兴化乡街道,一抬头便能看到整个摆贝寨子点缀在山顶,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曼妙的风景画。

摆贝村是一个青山环绕、古树苍翠的苗族山寨,山间梯田千层万叠,一幢幢吊脚楼鳞次栉比,给人一种古朴、安静的感受。站在寨子的最高处,可以望见清澈的都柳江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在两山之间缓缓流动。摆贝人崇尚自然,信奉神灵,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挂祭祖用过的牛角,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一家平安,门前也挂着狼鸡草,用来驱鬼避邪。这里保留有最原始古朴的苗族民俗风情,传承着精美的蜡染和刺绣工艺,寨子周边还有斗牛场、鼓藏场、芦笙坪、苗王古坟,被喻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摆贝是苗族百鸟衣的传承地之一。节日的摆贝苗寨,处处可见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尤其是姑娘们绚烂夺目的百鸟衣,真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千百年来,这里的苗家儿女,挑花绣朵、纺纱织布,用自己的双手把文化、岁月缝入一件件百鸟衣中,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姜老本,久负盛名的百鸟衣制作手艺人

学做百鸟衣,是摆贝女子的必修课,这里的女孩十岁左右就要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技艺了,出嫁时要穿上自己缝制的百鸟衣。可以说苗族姑娘嫁得好不好,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和自己的刺绣手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年近六旬的姜老本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百鸟衣制作手艺人,她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制作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因为家庭变故,姜老本自小就跟姑妈生活在一起,8岁时开始跟着姑妈学习刺绣和制作百鸟衣,不到13岁就开始制作自己的嫁衣,因为家里穷,14岁姜老本就带着自己的嫁衣出嫁了。姜家的这门手艺传到她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小时候虽没能上学读书,但姜老本深知做什么都得靠自己,她勤奋刻苦,劳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穿针引线绣制百鸟衣。只要有空,姜老本就会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把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用针线表达出来,她缝制的百鸟衣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上面的鸟儿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初次见到姜老本,是在她的蜡染刺绣手工坊里,酱红色的面庞洋溢着灿烂淳朴的笑容。她正和身旁的几位妇女一起绣制百鸟衣。姜老本乡音浓重,和她交流虽然有些许困难,但从她的动作手势中能深深感受到她的热情。这间手工作坊大概二十多平米,环顾四周,处处可见绚烂多彩的百鸟衣和琳琅满目的蜡染作品,盘旋在百鸟衣上色彩艳丽的花鸟龙蝶非常富有生命力,其工艺之精美让人大开眼界,你很难相信,这满屋的绚丽都出自姜老本那双粗糙的双手。她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绣花针和五颜六色的线。姜老本就在这间原生态手工作坊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绣着平凡的人生,传承着古老的技艺。

姜老本不仅精通百鸟衣制作技艺,还擅长蜡染、刺绣和剪纸等民族手工艺。姜老本回忆,她刚学会这些技艺不久,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兴化乡集市售卖,“本来没想拿着这些小东西去卖的,但大家都觉得我的绣品、剪纸很漂亮,每次拿去都卖光了,我也就越来越喜欢这些手艺了”,几十年如一日,姜老本坚持用传统手工制作百鸟衣,技艺逐步精湛,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兴化乡有名的百鸟衣制作技艺人。

看姜老本缝制百鸟衣,能了解到百鸟衣制作过程的做工讲究和技艺精湛。“慢工出细活,制作百鸟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很考验一个手艺人的功底和耐性”,敦厚朴实的姜老本一边缝制一边说道。百鸟衣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作为基础手艺,用苗家人自织自染的土布,各种绸缎丝绸和美丽的鸟类羽毛拼接而成,颜色多种多样。缝制之前,姜老本会把要绣的各种图案用纸剪下来贴在布上,以此作为模板进行缝制。百鸟衣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花衣,下边是羽毛裙。百鸟衣一般有12个裙摆,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条百褶裙,更曼妙的是,每一个裙摆下方都会缀上雪白的羽毛。制作一件百鸟衣通常要花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手工之精巧,色彩之绚烂,堪称民族服饰中的精品。

百鸟衣,展现了苗族的鸟图腾崇拜

一件精美的百鸟衣上绣有鸟、花、龙、蝴蝶、铜鼓等各式各样的图腾图案,其中鸟的图案出现的次数最多,最典型,有站立的,有飞翔的,形态造型各异、古朴传神。百鸟衣以平绣为主,配色丰富,使得整件百鸟衣看起来生动精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苗族人把这些图腾图案绣在衣物上,体现了他们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图腾崇拜。所以,百鸟衣不仅仅是一件服饰,它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苗族百鸟衣渊源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苗族古史神话《十二个蛋》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由鹡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所以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在苗族的历史传说中,洪水滔天时,也是鸟传播消息帮助苗族人逃出天灾,才有了现在的一切。苗族人以鸟为图腾崇拜,在他们的头饰、服饰上,你都会看到千姿百态、神采飞扬的鸟儿。在摆贝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家每户的瓦顶上都雕刻有石头鸟,这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遥远记忆和诗意想象。

百鸟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来源于源远流长的苗族文化,来源于苗族群众对日常生活生产的观察与感知,也来源于他们对于祖先迁徙和民族历史的缅怀,他们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记录着历史、诉说着历史。

最初,百鸟衣只是苗家人在每十三年一次的祭祖盛典——鼓藏节上才会穿,鼓藏节的主祭服为百鸟衣,“旗幡”用长幅蜡染布和织锦做成,上面满是鸟纹,还有沾满白色鸟羽毛的祭祀树。而今每逢重要节日,如吃新节、苗年,男女老少都会争相穿上百鸟衣,跳着传统的芦笙舞、古瓢舞、木鼓舞。除了欢度节日,姑娘们也趁着这样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手艺,谁的百鸟衣刺绣得精美,就会受到大家的赞美和尊敬。

传承,刺绣课程进校园

2009年,姜老本被榕江县兴华乡政府聘请为摆贝村民族文化进校园指导老师,每周她都会到学校给孩子们免费上剪纸和刺绣课程。“看到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我很高兴,希望她们能保持热爱,坚持学习,把我们苗家人这项古老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姜老本还倾心相授,利用农闲在家里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妇女们苗绣技艺并成立了“摆贝苗族妇女刺绣互助组”,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寨子里的妇女相互学习切磋,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姜老本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找到了商机,她制作的百鸟衣、蜡染围巾、苗绣手包深受市场欢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游客,还会慕名前往擺贝苗寨欣赏、购买百鸟衣。“我还带着我的百鸟衣去省外参展,没想到外面的人也很喜欢我们的民族服饰,带去的衣服都卖光了”,姜老本意识到,百鸟衣不仅是苗族人的挚爱,也深受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从此她的绣品越来越多,技艺也有了很大的长进,随之而来也增加了家里的收入。姜老本很自豪,“我女儿和儿子的学费,都是我卖衣服和饰品赚的钱,我们还在榕江县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制作和出售百鸟衣,不仅让她们一家人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也成为摆贝苗族妇女的一条增收途径。

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凭借着自己的一双巧手、一根绣花针,多次荣获“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贵州省文艺奖民间工艺奖”“‘多彩贵州’旅游商品选拔赛黔东南赛区能工巧匠优秀选手奖”等奖项,2011年贵州省非遗中心还收藏了姜老本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男女装各一套。她的作品受到了民间艺术市场的喜爱和青睐,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姜老本总是说:“踏踏实实过日子,专注做苗绣就好了,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这门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手艺。”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学会这项手工艺,在女儿5岁的时候,她就手把手地教她苗绣。“女儿的嫁衣已经绣好了,是我们娘俩共同缝制的,前前后后差不多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说到这儿,姜老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制作工艺那么复杂,完成一件百鸟衣要花掉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业余时间,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了,姜老本很担心这门技艺会随着时代匆匆的脚步而消逝,她的力量也许不大,但她一直在尽全力守护着,在她心中,百鸟衣藏着她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这古老的手工艺能够代代相传。(责任编辑/ 黄莎莎)

猜你喜欢
百鸟蜡染缝制
苗山深处蜡染忙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穿上了奶奶缝制的旗袍
蟾蜍的大帽子
联合骨干力量,推动缝制技术升级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百鸟城迷踪
人小鬼大狄仁杰
百鸟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