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情境: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2020-09-10 07:22张鸿森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开放抽屉铅笔

张鸿森

【案例背景】——经典问题,典型错误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内容,《抽屉原理》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课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从“平均分”角度理解,通过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结果使得学生在解决这类经典问题时错误率高,而且重复错误。比如:10个苹果放在9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  )个苹果。学生学会的方法是“10÷9=1(个)……1(个)”,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的答案是“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1个苹果”,也就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9份,每份至少1个苹果,至多有“1+1=2个苹果”,这才是学生最真的思考结果。其实借助“开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建立抽屉原理直观表象,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模仿朱国荣特级教师的思路设计了《抽屉原理》一课,主要通过“开放”情境,让学生经历梳理问题情境、比较分析、发现共性的过程,直观深入理解抽屉原理。

【原始情境再现与剖析】——“不理解”只能“记模型”

1 分铅笔:学生无法理解“至少”的含义

抽屉原理问题中的“至少”往往给孩子一种指向“少”的暗示,要想每个抽屉少放一点,学生通常会想到“平均分”的方法,自然会和除法建立联系,通过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片段回放】

出示例题:把4支铅笔放入3个抽屉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支铅笔?

要求:独立解决问题,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1:列除法算式解答。预设2:逐一列举放的方法。

反馈1:4÷3=1(支)……1(支),1+1=2(支)。学生在讲解算式及思路时,普遍认为要每个抽屉放的少就要尽可能“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也有同学说兴趣班老师就是这样教的。

反馈2:4、0、0;3、1、0;2、2、0;2、1、1。学生的结果是有一个抽屉至少1支或0支。

在反馈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笔者只能顺应学生计算的方法生硬地讲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听,通过听讲解记住“除法计算”的模型,完全不能理解“至少”的含义。

2 问题剖析:“封闭”情境让学生思维停留在模仿和记忆层面

(1)“封闭”情境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挑战欲望,学生只需要用已有模型解决问题即可,不需要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2)学生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比较辨析,容易干扰学生除法计算结果,让学生的思维更模糊。

(3)教师顺应学生计算解题的方法生硬的讲解,是在用抽象的语言讲述抽象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自主感悟,后续练习仍然只能是模仿。

【调整后情境及价值分析】——“激活思维”与“深度理解”

3 自主选择: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到底什么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直观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笔者设计了两种分铅笔的方案让学生选择的情境。自主选择是学生的兴趣点,未提供结果的方案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去寻找答案,笔者认为这就是“开放”情境。

【片段回放】

呈現情境:有4支铅笔。(1)小明直接拿了2支,开心走了。(2)老师把4支铅笔放入3个抽屉(抽屉是敞开的),等老师放好后小明选择一个抽屉里的拿走。

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方案(1)还是方案(2)?为什么?

A.无所谓    B.选方案(1)    C. 选方案(2)     D. 有所谓

讨论中,学生建议先梳理方案(2)有几种放法。(4、0、0;3、1、0;2、2、0;2、1、1)

师:用一句话告诉小明,为什么选择方案(2)不选择方案(1)?

生:选择方案(1)只能拿2支铅笔,选方案(2)至少拿2支铅笔。

师:方案(2)至少能拿到2支铅笔,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第一种方法可拿走4支铅笔,第二种方法可拿走3支铅笔,第三种、第四种方法可拿走2支铅笔。

师:不同的放法,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生1:不同的放法,每个抽屉里铅笔的数量在变化。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支铅笔。

师:这里的“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1:放得最多的一个抽屉至少放2支铅笔。

生2:我们可以画图理解:放得最多的一个抽屉至少放2支铅笔。

4 “开放”情境: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自主选择分铅笔方案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同时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静心思考,这些让学生深度理解抽屉原理变得自然且可能。

4.1 自主选择,激发学习兴趣

在片段中,教师提供的两种方案,让学生扮演小明自主选择,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起来了,积极举手,都想表达自己的选择想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及时评价,也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好奇心,这就为学生后续的深入思考提供了保障。

4.2 完善方案,引发深度思考

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才会有深刻体验。在新情境中,教师用“用一句话告诉小明,为什么选择方案(2)不选择方案(1)?”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两种方案的比较上。要想得出选择方案的结果,学生必然要对方案(2)的四种具体放法进行深度思考,找寻出方案(2)相比方案(1)的优越性。学生经历比较过程发现方案(2)的四种放法中每个抽屉铅笔支数在变化,但总有一个抽屉里铅笔数多一些。同时,画图的方法可以直观比较四种放法最多的一个抽屉中铅笔支数,深刻感悟到“至少”是指最多的一个抽屉中“至少”有几支铅笔。学生经历列举比较和画图比较两层深度思考,直观、自然地理解了“总有”和“至少”的含义,笔者认为这就是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申花小学)

猜你喜欢
开放抽屉铅笔
暗中取袜
猫爪铅笔帽
谁是小偷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抽屉男孩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我的抽屉
智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