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一停,让个性化学习在语文课堂生根发芽

2020-09-10 17:53顾纯颖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张飞三国演义原著

顾纯颖

工作将近七个年头,一路和孩子们且行且思且成长,有时步履匆匆,埋头赶进度,只求读懂文章、读懂人物,往往却忽略了孩子在文本学习中个性化生长的需求。

刚看到《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我心里是发怵的:短短篇幅的背后是气势恢宏的三国背景,是个性鲜明的三国豪杰。如何在几十分钟的课堂里,读懂力透纸背的文字、认识性格各异人物,品味名著隽永的意蕴,激发孩子名著阅读的兴趣……这些纷繁芜杂的问题让我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文本。为了让自己沉下心绪,也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更有底气,我决定再次阅读原著……读完原著,我想总该有一次契机不做考试,只做语文,为孩子的人文语言多一层浸润,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于是我决定和孩子们停一停,让个性化学习在语文课堂真正生根发芽。

1 一停课前:拉长周期、补充阅读

1.1 拉长周期、走进原著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小故事,对于恢弘的原著内容来说,它只是浅浅的一杯水而已。曾和孩子们聊过《三国演义》,发现很多孩子对它的了解真是少之又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却不甚了了,这是教师的缺失,也是孩子们的遗憾。所以我拉长了预学周期,由常规的几天拉长至三周,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细细品读这部千古巨著,因为只有在细细品读之后才能对书中事有所思,对书中人有所悟,真正激发孩子的个性化学习。

1.2 补充阅读,拓宽背景

除了自读《三国演义》之外,我还和孩子们共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尤其重点理解了《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诸葛亮对三顾茅庐这一事件的回忆。课文是从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来展开叙述的,而《出师表》则是从诸葛亮的角度讲述了刘备的三次拜访,拓宽了文本的厚度。“感激”一词更是点明了诸葛亮愿意为刘备奔走效劳的原因,对于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诚意也是大有裨益的。

2 二停课中:感悟性格、体悟写法

选自名著的历史故事怎么学?我想,尊重作者,尊重原著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从写作特点入手,采用合适的学法是关键。《三国演义》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人物自身的言行和周围的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加以夸张。我想,既然作者能刻画出极富个性的人物,那么学《三顾茅庐》不仅要了解人物个性,还要让学生琢磨作者是如何刻画的。从内容的理解到写法的研究,学生才能学得更理性,更有收获。所以我决定课上也停一停,放慢脚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读,让他们想,也让他们说,让他们以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来读透文本。

2.1 读好刘张对话,感悟刘备之“诚”

在学习刘备这一主人公时,学生们首先就从刘备与张飞的对话中读懂刘备的诚心诚意。在指导读好第二自然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时,孩子们抓住了“嚷”,“捆”这两个字读出了张飞的莽,于是刘备怒气冲冲的斥责声(近乎于骂声)从孩子们的口中喷吐而出,似乎声音越大越是解恨,热闹是热闹了,但是感觉不太对味,与刘备的性格不符。再次停下来,与孩子们聊一聊你从《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备,想想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再读刘备的话,孩子们的语气开始软化,没有开始时那么激烈了。我又问孩子们既然张飞是个急性子的人,为何面对刘备的责备,没有生气,更没有反抗,而是一种心悦诚服的顺从?又是停下来在原著上找理由,深入感悟刘备的“仁”和他对兄弟的“义”,再问孩子刘备到底会怎么责备张飞时,孩子们读出了硬中带软,骂中有爱的感觉,利用语言的温度,品味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

2.2 体悟以景衬人,读懂孔明之“志”

课文学到第三小节,有“小三国迷”向我提问:“为什么罗贯中不多写写诸葛亮,反而要写隆中的景色呢?”课文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并不多,可“小小三国迷”们偏偏最爱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我想,停下来和他们聊聊诸葛亮,聊聊隆中的景色,也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顺势聊道:是啊,作为三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第一次出场,总得介绍一下人物吧?课文中对诸葛亮是如何介绍的呢?有孩子立刻反驳说,文中没有提到诸葛亮的任何语言、动作,甚至时神态。我接着聊道:是啊,作者惜字如金,对诸葛亮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介绍,可是却用了好几行文字来写景,真是让人想不通。谁是罗贯中的知音,最懂他想说什么?刘同学第一个举手发言:文中说“蜿蜒起伏的山岗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实际上是在说诸葛亮是卧龙,在等待贤明有德的人来发现他,一起共图大业。我忍不住向刘同学竖个大拇指,也引来了更多的发现。于是,“ 疏疏朗朗的几片松林”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活环境幽雅,感觉他是优雅贤德之人;“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反应出诸葛亮心地纯净;居所有竹可见他很有文采,也是个品行高洁的人……聊到这,再引出“以景衬人”的写作手法自是水到渠成,诸葛亮的“志”也在景色描写中可见一二。

3 三停课后:常读常思、质疑启迪

课堂上师生闲庭漫步,虽然节奏慢,但孩子们的兴趣却越来越浓。下课铃响起时,师生都觉意犹未尽,于是抛出课后思考:诸葛亮在刘备等候时究竟是真睡还是装睡呢?

大课间时已有孩子按捺不住,跑来忿忿不平:诸葛亮真会装,明明醒着,却让刘备等了这么久,真是太不像话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讨论声大了起来,诸葛亮到底是真睡还是装睡呢?孩子们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再停下来,找理由,孩子们纷纷打开课本,翻出原著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恨不得将文字和标点都翻出来嚼一嚼。一番碰撞后,孩子们有了好几种不同的看法……不管诸葛亮真睡还是装睡,孩子们这种因为有疑问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是远远超越答案本身的……课间,任由很多孩子偎在我身边,各种问题提出来,未等我解答,已经有孩子抢答。他们聊着,眼睛发亮。我听着,嘴用带笑。

如今,我依旧和孩子们一起行走着、思考着,也成长着,只是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带着他们漫步在语文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采最美的花,酿最醇的蜜。我希望我的每一次停一停、每一次聊一聊,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即使他们现在并不能很好地懂得其中的微言大义,但我相信穿越时空的隧道,这颗小小的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焕发新的生机。我也坚信,不管时间怎样流逝,都会有一些由文学带来的优雅、坚强或感动沉淀在孩子们心底,成为他们感悟一生的美好记忆。我也相信,每一次的停一停,都能给孩子的个性化学习以更广阔的的空间,讓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猜你喜欢
张飞三国演义原著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谦虚的铅笔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丫丫
网络新词
张飞因酒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