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协同:正在兴起的传播趋势

2020-09-10 07:22梁旭艳尚永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互动

梁旭艳 尚永康

摘要:最近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推出手机和电脑联动的服务,即多屏协同,如微软推出的Your Phone,戴尔的Dell Mobile Connect,华为推出Huawei Share和联想的Lenovo one等。一时间,手机屏和电脑屏的交互联动成为大趋势。关于这一新现象,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以电脑与手机的发展为例,运用补偿性媒介理论,说明多屏协同正在发展,且有星火燎原之势;其次从屏幕媒体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多屏共生到多屏协同是屏幕媒体演进的必然选择;最后以媒介技术演进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为依据,阐释多屏协同符合人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多屏协同;屏幕媒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01-02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文字呈现的方式,正如凯文·凯利所言,我们经历了“言语之民”“书籍之民”和“屏幕之民”的变化。当下已经有超过50亿张屏幕包围着我们,并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1],我们进入了一个屏幕的时代。文字不再固定在纸上,而是进入一个个显示屏里。屏幕取代了口语和书籍,成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与世界连接的主要方式,我们成了“屏幕之民”。

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屏幕中,电脑屏和手机屏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屏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一直都是人们随身携带的屏幕,而电脑则充当工作之屏或生产之屏的角色,人们需要在两种屏幕间不停地切换。多屏协同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电脑和手机的关系进一步融合。但这一融合来之不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从依附到融合:手机与电脑关系之演变

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一部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的补救史。每一种媒介都不是完美的,后继的媒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前面媒介的功能进行了补救[2]。这种补救有两种类型,一是存在于媒介之间,一是存在于媒介自身。补救过程中,新旧媒介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而是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优势,不断发展进步。手机与电脑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充分印证了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的正确性。

(一)手机依附电脑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脑是人们工作、学习甚至娱乐的主要设备,占领着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手机只能接收短信和电话,功能单一。且手机屏幕小、分辨率不高、操作不便、储存空间也不足。手机囿于这些局限,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彼时两者没有任何交互,手机是手机,电脑是电脑。

(二)手机抗衡电脑

移动互联时代下智能手机出现后,手机获得了空前的能力,呈现出与电脑抗衡之势。一方面是手机本身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再局限于短信和电话,包括储存空间变大、计算能力变强、屏幕变大以及触屏操作等,都大大增强了手机的功能。另一方面,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成为现实,联网使手机如虎添翼,大大拓展了手机的功能。加上手机的便携性,有“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之便利和能力。

虽然智能手机变得独立、强大,但人们要进行内容生产时,又不得不利用电脑。这时的手机虽出现了与电脑抗衡之能力,但无法取代电脑,各自保持着自身的优势,两者偶尔还会通过数据线和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协同。

(三)手机融合电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上办公或上课最大的苦恼莫过于穿梭忙碌于手机和电脑两种设备之间,这种困扰究其根源在于手机和电脑未做到真正的融合。当下,全新的科技多屏协作解决了这一难题。以华为为例,华为MateBook D系列完全打通了Windows系统与Android系统之间的壁垒,使得手机屏与电脑屏真正走向融合。通过华为的Huawei Share,可以将手机投射到电脑屏幕上,无须在手机和PC间不停切换,一方面可以通过键盘控制手机,另一方面传文件、传录屏等操作只需通过简单的拖曳就能完成。这一协同并未把手机变成PC,只是打通了两个系统,在进行传输文件、打字、复制文件等操作时,用户不再需要重新适应另一个系统。

回顾电脑与手机的关系演变,与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相当吻合。手机从一开始的屏幕小、分辨率不高、功能单一,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到智能手机出现后屏幕变大、功能变强,似乎要与电脑一争高下;再到两者出现多屏协同的融合功能。在整个关系演化的过程中,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并且并没有替代电脑,而是各自在优势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各自独立又能优势互补。

二、从多屏共生到多屏协同:屏幕媒体的演变路径

“屏幕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列维·曼诺维奇的《新媒体语言》一书中。书中他认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媒体属于屏幕媒体,因为各种各样的影像都是经由屏幕这一介质来“制造幻覺、呈现视野、展示空间”[3]。屏幕无疑是人类创造的最富表现力的媒体之一。

当下,人们处于多屏共生时代,有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移动手机屏幕、平板电脑屏幕、电脑屏幕、可穿戴眼镜屏、智能手表屏、各种LED屏幕、投影屏和智能建筑上的大屏幕等。正如凯文·凯利所言,多屏时代下的屏幕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些不同的屏幕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情境中会生出不同的次序等级,有第一屏、第二屏、第三屏、第四屏等之分。一个处于工作状态的人以电脑屏为第一屏,手机或许就成了第二屏,旁边的电视屏可能就是第三屏[4]。各式各样的屏幕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人们不得不在多种屏幕之间来回切换。而且,屏幕共时并置使得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一块屏幕上,而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屏幕即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共用的状态。人们不得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导致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降低等。

尼葛洛庞帝曾说,“机器必须能轻松地彼此交谈,才能为人提供更好的服务”[5]。多屏之间不能形成良好有效的互动,必须借助多屏输出显示技术如U盘或数据线才能进行有限的文件或数据传输,给用户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紧紧抓住了用户使用时的这一痛点,准确寻找商机,成功推出了Huawei Share多屏协同功能,真正实现了手机屏与电脑屏的智慧交互。轻松一碰就可以互传文件,将手机屏汇聚到电脑屏幕上,不需要来回切换,通过电脑屏就可以掌握手机上的实时动态,可以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PC屏上,提高工作效率。目前虽然多屏协同这一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必将成为引领未来屏幕媒体发展的大潮流。

三、从产品到服务: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技不发达和物质短缺的时代,产品是王道。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服务才是王道。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一种出行工具,而是“会变成一种运输服务”,一个能对用户的使用、反馈、创新等快速反应的服务系统[1]。不仅汽车,围绕我们的各种屏幕也不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产品,而变成一种服务和流程。通过数字技术的神奇“魔力”,我们的体温、心率、心情、地理位置、饮食、睡眠等都被隐藏在一块块屏幕里,屏幕不再冰冷,变为贴身助理,了解用户的信息,甚至对外界各種信息也了如指掌,为用户打点一切。

多幕协同作为一种服务,体现了互动融合的科技发展趋势。信息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一切都在比特化、软件化。一切固态都在向流动的液态变化。软件化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物品正不断软件化,报纸、杂志以及书籍正在变成软件,钱包里的身份证以及现金也在朝软件化发展[6]。而数字比特最重要的特性便是可互换性,不同形式的媒介可轻易地变换形式甚至相互融合。正是信息软件化、比特化、流动化的特点,使得即使隔着不同的屏幕,其边缘也是软的[7],这为屏幕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同时,无时无处不在的流动和变化,使得所有东西都处于一种“形成”的过程,“每样东西都在成为别的东西”[1]。未来的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对互动方式的发掘,任何高品质的服务都源于能与其他事物产生密切的互动融合,任何不包含互动融合因子的产品都将被认为是坏掉的东西。

四、结语

在屏幕媒体时代,多屏协同作为正在兴起的传播风向,是大势所趋。对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惯用的两大屏幕媒体电脑和手机的关系得到印证,还可以从屏幕媒体演变的规律以及科技发展的规律中找到更多支撑。科技正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多屏协作会极大地便利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序言,91-92.

[2] [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5.

[3] 吴雁.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城市大屏幕传播[J].现代传播,2015(03):160-161.

[4] [美]凯文·凯利.移动化屏幕生态系统是未来十年趋势[DB/OL].网经社,http://www.100ec.cn/ detail--6103320.html,2013-05-29.

[5]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二版)[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2.

[6] [美]克尔·塞勒祝.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邹韬,译.中信出版社,2013:08.

[7] [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

作者简介:梁旭艳(1978—),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媒体与文化。

猜你喜欢
互动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互动模式下的幼儿美术创作教学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