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道:徐悲鸿与齐白石比较

2020-09-10 10:56苏丹
客联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徐悲鸿齐白石比较

苏丹

【摘 要】徐悲鸿与齐白石有着非同寻常的知己情缘。二人都出身贫苦,早年饱尝生活艰辛,因而能同情相契,但更重要的还是二人的艺术思想有共鸣之处才能同气相投。二人都对当时中国画创作的现状不满,准备对其进行改良创新。徐悲鸿推崇的“惟妙惟肖”与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说异曲同工。

【关键词】徐悲鸿;齐白石;生活境遇;艺术思想;比较

徐悲鸿(1895-1953)与齐白石(1864-1957)同为中国现代画坛巨擘,成长经历和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二人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知己情缘。那么融合西法改良中国画的海归派徐悲鸿为什么和主张传统出新、土生土长的齐白石能够成为艺术知音呢?二人的生活境遇、艺术思想有什么契合点呢?

一、殊途相遇

(一)相似的早期乡间手艺谋生经历

徐悲鴻出生在乡村私塾教师家庭,少时没有进入学校读书,父亲是他的文化艺术启蒙老师。少年徐悲鸿经常为父亲作画打下手,后来由于家乡遭到火灾,他和父亲开始漂泊在外的卖画生涯。他在自述中写道“余年十三四,吾乡连大水,人齿日繁,空益窘。先君亦奔走江湖,余亦始为落拓生涯”。[1]齐白石出生于一个几代务农的家庭,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几间破屋,水田一亩,祖父和父亲出去打零工赚钱养家,生活十分艰难。他的启蒙老师是只识得300多个字的祖父。在他8岁的时候,随外祖父周雨若在蒙馆正式读书,但只读了不到一年,开始在家里帮忙做事。在他1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粗木作,[2]后来又改为做细木工的雕花木匠,27岁才拜家乡胡沁园、陈少藩两位先生学习书画和诗文。两位老师给这位芝木匠起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至此作为画家的齐白石横空出世。[3]

(二)不同的离乡动因

徐悲鸿在17岁的时候就想去上海学画,但没有成功,对此,他曾追记到“年十七,始游上海,欲习西画,未得其途,数月而归。” [4]在徐悲鸿十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他开始在家乡的学校教授图画课。但他对于这样的生活十分不满意,在友人的劝说和帮助下,到上海去找闽人李登辉,想找个适合的差事做,可是李却食言了,致使徐悲鸿“流落于沪,秋风起,继以淫雨连日,苦寒而粮垂绝。”幸得遇吴兴黄震之赏识,邀其留沪作画。之后,他又考取震旦大学,边学习法语边习画。在哈同花园征集仓颉像中标后,他并没有要姬觉弥[5]给的报酬,而是希望姬能帮助他到法国留学。[6]通过姬觉弥引见,徐悲鸿有缘拜于康有为门下。后来,由于欧洲战乱,姬觉弥资助徐悲鸿赴日。而在欧洲战事稍定,恢复派遣留学生以后,在蔡元培、傅沅叔的帮助下徐悲鸿得以赴法留学。从徐悲鸿的经历来看,他始终都是自觉地离开家去闯荡的,对于自己的成长和求艺很早就有清醒明确的规划。齐白石则是被动地离开家乡的,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成名成家,但是出众的艺术天赋和因缘巧合,让他成为家乡著名学者、诗人、画家的学生,并且因卖画改善了生活状况。到了35岁,齐白石因去为别人画像,才第一次去了县城。[7]四十岁时,家乡的朋友出去做官,邀请齐白石去作画,他开始了五出五归的旅居作画生涯。他仍然没有想要离开家乡,他对自己的生活和艺术水平都是满意的。只是因为战争起来,他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才不得不离乡赴京,从头开始,不期然成为近现代画坛上一个难以超越的传奇。

徐悲鸿与齐白石离乡的动因不同,却在异乡成名的路上相识相知。从1928年徐悲鸿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算起,直到1953年辞世,二人密切交往二十五载。徐悲鸿购藏了齐白石的书画精品,帮助白石老人出版画集,联系其他买家,并三顾茅庐请齐白石做大学教授,还无微不至地为老人争取更好的福利待遇。齐白石也非常欣慰自己有徐悲鸿这样一位艺术知己,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

二、艺术共识

徐、齐二人都出身贫苦,早年饱尝生活艰辛,因而能同情相契,但更重要的还是二人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理念有共鸣之处才能同气相投,彼此引为知己。

(一)改良中国画的共识

二人都对当时中国画坛的现状不满,准备对其进行改良创新。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严厉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夫何故使画学如此其颓败耶?曰:唯守旧,曰:唯失其独立之地位。”对中国画学的振作方案则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 [8]徐悲鸿一生都致力于融合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1917年,齐白石第二次到北平,准备定居下来,以学习八大、石涛的冷逸画风为主,不为时人所重。这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陈师曾。或许,陈师曾敏锐地发现,齐白石的绘画有很强烈的生活实感,虽努力学习诗文作文人画,但思想深处还是保留着匠人、农民那种最贴近生活的朴素情感。陈师曾鼓励他进行艺术革新,发挥自身优势,不避传统文人轻视的乡野俗物,贴近自然和大众。1923年陈师曾病逝,齐白石大病一场,回到家乡潜心“变法”。齐白石在晚年终于创出红花墨叶一派,将生活中的平凡景物和文人画融合,改变了中国文人画陈陈相因的俗套。徐悲鸿非常认可齐白石“胆敢独造”的艺术创新精神。在徐悲鸿旧藏的齐白石作品中,其自题的“白石墨妙”表明了他对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由衷欣赏。

(二)“惟妙惟肖”与“似与不似”

徐悲鸿指出,中国画在隋唐以后渐衰的原因是自从王维以后,许多山水画家都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他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气韵说”是为不能写实象物而遮羞的,感叹中国画“如此焉不日趋贫弱!” [9]他多次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素描其实只是一种训练手段,并非最终目的。徐悲鸿曾明确表述“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凭实写,而下笔未尝违背真实景象。易以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偶然一现之新景象,乃至惟妙。然肖或不妙,未有妙而不肖者。妙之不肖者乃至肖者也“ [10]这和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说,是同样的道理。齐白石早年曾经为乡人描容写真,也画一些仙佛仕女,很重视形象的真实描绘。从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早年所绘胡沁园夫妇像来看,他对于西式炭精擦笔画也有接触。但是他并不完全拘泥于物象,是在形似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地追求神似,为了笔墨趣味与神韵的表达会适度地去改造自然之物。齐白石的写意作品是在精研物态的基础上与笔墨参化达到的“似与不似”之境,能得到徐悲鸿赞赏,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甚至超越了徐悲鸿所向往的“惟妙惟肖”的表物致境。

三、结语

两位画坛巨匠都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与无尽的精神财富。表面上看,他们代表了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两个不同方向:徐悲鸿引入西法改良中国美术,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面貌;齐白石在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民间趣味,使传统文人画跳下高台,走向大众。实际上,他们在中国画改革创新方面是殊途而同道。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中包含着徐悲鸿“尽精微,致广大”的要义所在,即在体察入微的描绘中对物象神韵的传达。

注释:

[1][4][6] 徐悲鸿. 悲鸿自述[M].1930,04.// 徐悲鸿. 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17;17;18-20.

[2][3][7] 齐白石. 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9:16-37;55-58;75.

[5] 爱俪园总管,哈同洋行经理、仓圣明智大学校长

[8][10]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J]. 绘学杂志,1920,06.

[9] 徐悲鸿. 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M].1944.// 徐悲鸿. 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0 1:117.

猜你喜欢
徐悲鸿齐白石比较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墨猪图》
齐白石的半截虾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