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融合探究

2020-09-10 16:55张艳林袁璐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

张艳林 袁璐

摘  要:经过近六个世纪的商界纵横,晋商在传承儒家文化、融合黄土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晋商商业文化。如今,大学生创新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本文认为,用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商精神;大学生;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4-0014-04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对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系统、规范。作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更能凸显高校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晋商都被称作商界奇旅。晋商对世界商业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晋商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纵横近六个世纪,与其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经商过程中衍生出的创新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传承。

一、晋商创新精神的内涵

晋商作为世界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在发展中呈现出规模巨大、时间长久、业务范围广泛等特点,与其适应营商环境、不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开拓创新是推动晋商不断前进的动力 [1]。

(一)思维创新:晋商的重商观念

明清之际,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择业观受到了强烈冲击。一是因为山西一些地域出现“地少人多”现象,加之连年大旱,迫使山西人不得不以“走西口”来维持生计,因时而动,进行了“弃农行商”的实践。同时,一些名儒大家,如黄宗羲、王源等人看到了商贸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提升,主张提升商贾的社会地位。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重商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晋商在长时间的经商实践中发现,商业沟通天下财货,便民利国,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2]。于是,山西地域逐渐形成了重商的地方风俗,这在科举为要、入仕为荣的时代,是不同于“主流”的思想观念。重商习俗的形成正是晋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为前导总结出来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经商观念和思维模式,其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二)人本思想:晋商的用人哲学

晋商提倡避亲用乡,两权分立,身股激励,道德教化 [3]。在选人用人、育人、交人上的规范、严谨,是晋商成功的基石。在选人方面,晋商一是提倡避亲用乡,二是坚持择优保荐,学徒的选择有“查三代、询两历、过三试、后三验”之说;在用人方面,作为财东,应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能够破格晋升特殊人才。例如,东掌合伙制的出现,就体现了财东对掌柜的信任,实现了出资、经营的两权分离企业管理制度;在育人方面,晋商以“仁、义、理、智、信”为纲,用孔孟思想教化学徒,训诫伙友 [4];在交人方面,晋商之间“相与”互助,互保互荐,财东联姻,逐渐打造出雄霸一方的商业帝国。

(三)管理模式:晋商的制度优势

管子云:“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晋商在管理模式中体现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建立上。贷金制、朋合制、东掌制、东伙制、股份制等经营制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商业行为,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晋商票号发展中,晋商采用的防伪方法,通过水印、字迹、印章、密押等形式有效防止了银票伪造现象的出现。纵观晋商发展历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晋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朝章国典”,成熟的管理模式的迅速复制(如票号的总分号制度),成就了晋商的“白银帝国”。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的主阵地在高校,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创新教育在多数普通高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与创业合教,或单单以赛促创新、以第二课堂助创新。

(一)创新及创新教育的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并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在教育体系的宏观把控上就大学生创新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融合发展;虽然各高校或地市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但仍然存在理念落后、项目投入大产出小、专利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集聚地,理应是创新之源,实践之所;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受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目前创新教育一般依附于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学,但此类课程创新理论较少,实践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仅起到有限的作用。二是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多以“第二课堂”、以赛促新、创新学分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体系。

2. 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创新教育教师是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任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授课质量,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往往在两种情况下愿意认真学习:一是学生本身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兴趣,所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如就业方向或考研等)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二是授课教师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行为魅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理論和创新实践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创新教育依附于创业教育存在,而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大多也并不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背景。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由经管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教师在理论的讲授上可能不存在问题,然而课程设计要做到“有血有肉”,光有理论则会显得不够专业。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较浓的课程,往往能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只依靠创新比赛、选修课、讲座等形式进行填补,应该从上层建筑上宏观考虑。

3. 大学生创新实践多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2017年,批准设置目录外新专业43个,其中93%以上为应用型本科专业 [5]。地方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观念作为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之一,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得到重视,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藩篱,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要途径,实习和实践教学不足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晋商创新精神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运用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从课程体系上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实践力度,以此来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晋商在经商实践中凸显的创新精神,要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应用。通过开设晋商类课程、晋商类讲座,创办晋商研究类协会,提供晋商文化参观、实践等方式,可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深度融合。

(一)注重地方思维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多达70余门,斯坦福大学将创新教育列为必修课程 [6]。创新教育应该取消理工与非理工的专业限制,以融合发展的态度让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互联互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创新教育。可增设“创新战略”“创新思维”“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人才素养”“创新创业教程”等课程;加大开办SIYB创业培训力度;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和选修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倡融合性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教研,以“课程思政”的思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共生。

地方高校的发展兼有服务地方和依托地方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来实现办学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7]。晋商精神是极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晋商的创新案例、发展历程、经验成果等融入大学生创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顶层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大学创新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创新教育教师较专业课教师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些西方国家,创新创业师资一般要求具有创业学博士学位,通过举办创新师资培训、教学沙龙、案例午餐会,选派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等形式提升创新教育教师的课程讲授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指导实践能力 [8]。另外,高校可科学组建创新教学研究机构,引进创业成功的校友、社会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创新实践导师,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决策层应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一是鼓励和引导创新教育教师善用晋商历史研究成果,走出高校,拓展思路,支持和鼓励高校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实践矫正理论教学,在教与学中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二是将企业家“请进来”,让企业家指导大学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企业要求与大学生素质不匹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生到处投递简历,找不到工作;高校就业部门千方百计搭建桥梁却效果甚微的局面。通过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可以让企业了解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让其参与企业建设,实际体验和感悟企业用人的规则和要求;高校就业部门通过企业和大学生的反馈,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晋商通过百年实践,为山西乃至中国商界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尤其是其在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创新,奠定了其在中国商界的地位和荣耀。大学生加强实践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运营过程、制度规程等,为毕业后择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升自我职业竞争力、更快地适应和融入企业打好基础。

高校可以就创新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通过校内课程建设建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利用高校校友资源,建立“高校-校友-企业”创新实践基地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动的运行机制等方式,不断完善高校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四、结语

“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在晋商辉煌的500年间,似乎并不完全适用。晋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乏被迫“创新”之案例,但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不断尝试,这才形成了今天被广泛研究的晋商创新精神。继承和弘扬晋商精神,是晋地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融合,既能培养大学生尊崇历史、学习历史、总结经验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沁蓉,冯玉芝. 晋商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2016(1):151-154.

[2] 刘建生,燕红忠. 晋商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企业的启示[J]. 税收与企业,2003(2):61-62.

[3] 屈有明. 日升昌票号之用人[J]. 企业管理,2012(4):43-45.

[4] 贾丽平. 从晋商文化看晋商的成功[J]. 中国合作经济,2005(3):58-59.

[5] 董鲁皖龙. 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势头良好[N]. 中国教育报,2018-04-28(2).

[6] 單正义.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与启示[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1):151-154.

[7] 郝爱平. 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12-213.

[8] 丁洁琼.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对比启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35-136.

(荐稿人:刘瑞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