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剧《血沃中华》中革命英雄的舞台造型

2020-09-10 07:22李佳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期

李佳

摘要: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夕,中国煤矿文工团成功出品了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该剧采用音乐剧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诗歌散文为文学载体,以原创音乐为依托,以朗诵和戏剧表演为演出形式,与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歌颂了革命先烈们英勇不屈、忠贞不渝的崇高品格。其中,演员的化妆造型,就成为英雄人物在舞台上最直观、最鲜明的呈现了。

关键词:《血沃中华》;革命英雄;舞台造型

作为该剧的化妆造型师,我在筹备期读过剧本后,就被这些先烈的动人事迹所深深感动。

一、制定方案

肖像妆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或接近历史原型。几乎剧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留下了真实的照片。认真研究之后,发现照片中的形象,似乎跟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有较大的区别。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一是,烈士们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且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二是,建国以来有大量经典的电影电视剧、和油画、雕塑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印象。我们目前将要创作的是舞台诗剧,是一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能唤起观众共鸣的现场作品。因此,我在跟导演沟通后,制定了造型方案:在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参考电影电视剧,充分尊重人民心目中固有的英雄形象。

例如烈士赵一曼,仅存的照片是24岁时,长发盘着发髻跟儿子的合影。而剧中表现的是她31岁赴刑场前的书信朗诵。这样,就只能参照1950年的电影《赵一曼》,和“赵一曼纪念馆”前的汉白玉雕像,做出中分长短发的造型。

又例如《八女投江》的女战士们,留下的影像太少了。查阅资料后,我根据她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民族等,为演员创作出各具特点的鲜明的人物形象:13岁的“王慧民”是齐刘海、两个抓鬏;猎户的女儿“杨贵珍”性格刚毅,选择男装短发;朝鲜族姑娘“李凤善”和“安顺福”则分别是盘低发髻和一条大辫子的典型发型。

还例如,《木棉花正红》(刑场上的婚礼),周文雍和赵铁军的爱情故事,表现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我参照他们的遗照,将赵铁军的毛线帽改为了银灰色的蕾丝发带,搭配在微卷的半长发上,使她格外美麗不凡。

二、抓住重点,特征鲜明

舞台化妆,是呈现在剧场环境中的,但与观众有一定观赏距离的妆容。加之饰演的演员从外形上距离原型有较大差距,因此,除了要夸张表现人物五官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抓住剧中人物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来让观众认可英雄形象。例如,剧中李大钊的胡子、眼镜,方志敏的胡子,江姐的发型等这些“符号”,必须百分之一百的再现原型,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李大钊的胡子是非常有特点的,胡子的浓密度、厚度、长度、下垂的角度、上翘的弧度及程度等,都是唯一的。我们第一次试妆,粘好胡子在化妆间的镜子里面看时,基本满意。但是当演员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看起来就不很像了。原来是胡子的厚度不够,在立体感上跟原型不一致。于是,又重新添加了一些毛发,并用小玉米须夹板将胡子根部夹蓬松。这样,与原型照片完全一致胡子,加上款式一样的眼镜和发型,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就体现出来了,并就得到了台下观众的认可。

《血沃中华》中的每一个人物造型,都是抓住了其最鲜明的标志,甚至是加以夸张,才能使其在舞台强光下和多角色同时出现时,体现地更形象、更生动。

三、色彩浓烈,气氛深沉

《血沃中华》是一部音乐诗剧,它综合了音乐和话剧的手法,运用了强反差的灯光和舞美效果,就像是一幅呈现在舞台上的油画,浓烈、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剧中人物的妆面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剧中角色都是战争年代的烈士,大都还是前线的战士,所以在肤色上都是深肤色。造型时,为了使妆面自然不假皮,我采用了“重底薄打”的手法,女妆使用男用粉底的深肤色,男妆使用最深的咖啡色,加上适量的润肤乳,薄而均匀的“铺”在演员的面部、耳朵、脖子上。由于粉底跟演员本人的肤色差距较大,就尤其要注意涂抹的均匀度和边缘的衔接,露在外面的手臂、小腿、脚面等部位也要化妆到位。第一次试妆时,为《八女投江》中的女演员画好妆,那时她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都很不适应,感觉太不像自己了。因为深小麦色的肤色在化妆间里看起来确实很夸张。可是当她们穿好服装,站在舞台上时,看上去就很自然很合理了 。强烈的灯光适度的减淡了肤色,健康的深肤色,真正体现了抗联女战士饱受风吹日晒、硝烟炮火的战争经历。

在五官的描画上,采用夸张、重彩的手法。在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革命先烈的妆面都是真实自然的、无化妆痕迹的。而我们现在呈现的舞台形象,不仅有真实性,更需要五官鲜明、色彩浓烈的现场效果。因此,除了肤色的加深,还运用了黑色直线型眉形、深棕色眼影、粗黑眼线、棕红色口红、女性角色粘浓密假睫毛等手段。这样处理,并不是追求漂亮妆的效果,而是为了增强眼神、突出五官、表现刚毅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气概。

四、特效妆的运用

虽然不同于影视剧追求的逼真感,但仍需要表现先烈们英勇就义前的悲壮气氛。因此,在该剧中需要使用受伤和硝烟脏两种效果妆。初次试妆时,我根据要求,对于《狼牙山五壮士》和《八女投江》中的战士形象,在演员面部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擦伤、於伤和硝烟脏,以表现战斗的惨烈。但是这些看起来逼真的效果妆,放到舞台上,却有了不理想的结果:当坐在观众席中、后排间隔一段距离观看时,演员面部的伤效和脏效就变得模糊不清,像是妆面弄花了的感觉,还严重影响了五官的清晰度。于是我跟导演建议,去掉面部的效果妆,用血绷带代替,将伤和脏的效果做在演员的脖颈、手臂、手背和小腿上,并加强服装的惨烈感,在部分角色的大臂、大腿处加缠血绷带。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在舞台上,既体现出了战争的气氛,又保护了先烈们的光辉形象。

《血沃中华》在舞台上成功的呈现出三十余位英雄人物的造型肖像妆,化妆部门为此付出了诸多的艰辛和汗水,同时也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更上一层楼”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