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支机械收割队

2020-09-10 07:22高维微
今日重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刘敏光华小金

高维微

核心阅读:“四四方方一座城,两个将军来攻城。砰砰砰砰几大炮,无数散兵进了城。”这条灯谜描写的是农村收割水稻、用拌桶挞谷子的场景——双手举起一把把刚刚割下的水稻,将稻穗使劲向四方的斗架“挞”下去,于是谷粒脱落掉进拌桶里。这是件辛苦的体力活儿。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人力操作已经越来越少,比如地势平坦的永川,多年前就开始雇佣外地的专业收割队进行机械化作业。

Core Reading: “Square and boxy a city, two generals come to attack; Gunfire rattles on, and countless soldiers enter the city.” This lantern riddle describes the scene of harvesting and flailing rice with a mixing bucket in the countryside -- raising a handful of newly cut rice with both hands to flail the spikes of rice to the four-sided bucket frame, so that the grains will fall off into the mixing bucket. This is a hard physical work.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such manual labor has become less and less. For example, Yongchuan, which has a flat terrain, began to employ professional harvesting teams from other places for mechanized operations many years ago.

9月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刘敏就来到了永川区双石镇五龙桥村一片稻田旁。眼前的水稻早已成熟,饱满的稻穗压得稻杆直不起腰。一阵微风吹来,掀起层层稻浪。

刘敏在等一个人——安徽亳州来的曹建国,一支机械化收割队的领队,将帮她收割这里的150亩稻谷。

快7点的时候,4辆皖牌货车出现在刘敏视野里,并依次停靠在绵延的稻田边。7点整,曹建国把手臂伸出车窗外,高喊一声“起”,4辆货车的喇叭同时响起三声长鸣。长鸣三次,这是曹建国的队伍每次收割前的特定仪式,以庆祝雇主的丰收。

随后,4台联合收割机从货车车厢缓缓开出,进入稻田开始收割。

轰鸣声里话丰收 Celebrate Harvest in the Roar of the Machinery

刘敏是水稻大户,除了在五龙桥村承包有150亩水稻外,在双石镇、红炉镇还有大约850亩水稻。

“今天的任务挺重的,这几天天气也不是很好,我比去年多请了三台收割机,抢时间,早收完早安心。”刘敏计划用两天时间,抢先把双石镇的300亩水稻收割完。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稻田中次第响起,收割机所到之处,稻田仿佛被剃了头一般,半人来高的稻谷只剩下五厘米左右的稻茬。

大约二十分钟后,一台满载谷粒的收割机朝货车驶去,并将卸粮管对准货车车厢开始卸粮。金黄的谷粒,从卸粮管中喷涌而出,蔚为壮观。

赵朝阳二十来岁,是曹建国队伍里最年轻的小伙儿。在他手里,收割机活脱脱开出了坦克即视感。或许是开得兴起,只见他昂首挺胸站在驾驶室,将卸粮管瞄准前方,嘴里念叨着“全速前进”。

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的同时,一群村民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农户,背着背篓,手持镰刀,在收割机“走”过的稻田里翻找遗漏的水稻。这是当地农户和种粮大户之间的默契,收割机完成作业后,“漏网”的粮食由农户收走,尽可能减少浪费。

张大娘对这样的“活路”早已驾轻就熟,一上午的时间,她就有了小半背篓谷子收获。

她还向其他农户分享自己的经验,“要先从田坎边找,这些地方,收割机收不到。再有就是顺着收割机辗轧的痕迹找,车轮边缘,也经常有遗漏。”说完这话,她麻利地从被压倒的稻杆中找到了稻穗。午后,张大娘会把这些稻穗晾晒在自家院坝,“粮食烂在地里可惜了,这些谷子喂鸡喂鸭正合适。”

农忙饭里品丰收 Taste Harvest from Meals in the Busy Farming Season

刘敏忙着指挥收割队抢收时,五龙桥村的另一位种粮大户杨成刚家中,一顿丰盛的农忙饭已经摆上桌面。

早上现做的豆花,配上永川豆豉打出的佐料,还有管够的回锅肉,让另一支同样来自安徽亳州的收割队吃得笑逐颜开。

饭桌上,杨成刚热情地招呼:“来来来,多吃点,我这里的规矩就是,饭吃好,活干好。”愉悦的氛围,拉近了主人家与收割队之间的距离。

杨成刚岳父拿着账本,算着当天上午收割完的40亩稻田,“以前请人‘挞谷子’,一人一天一亩都收不完,还要除脱两百的人工费,算下来都没赚头。现在的收割机,二十分钟就收完一亩,一天收二十亩也只要百来块钱。”

杨成刚顺势接过话头,“我就喜欢种粮,现在政策好,种粮风险也低,把粮食拉到粮站就能全部卖完。今年虽然受疫情和扬花期降雨影响,但粮食价格还不错,算下来很有赚头。”

32岁的马骏化是这支收割队的领队,他已经帮人收了五年粮。今年,马骏化已经在四川、山西、湖北等地转了一大圈,他说等重庆的粮食收完,准备到河南去,“收入还不错,我们每年有近半时间都在外跑,一年毛收入大约有15万。”

“出门在外还是辛苦,很多地方的老板都不管饭,都是我媳妇负责后勤。特别是在路上的时候,都是吃住在车上,干这活确实不容易。”马骏化边说边给妻子碗里夹了块油汪汪的回锅肉。

金龙飞舞庆丰收 Golden Dragon Flying to Celebrate Harvest

水稻收割的时节,也是杨光华最忙碌的时候。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石小金龙”项目传承人,杨光华要赶在稻草被晒干前,下田寻找可以扎“双石小金龙”的稻草。“双石小金龙”是由稻草扎成的稻草龙,十根稻草编成一股,再通过打环等方式捆扎,最终制作成一条三米长的稻草龙。

舞小金龙是双石镇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习俗,一到收获时节,各乡各村舞起金龙煞是热闹。杨光华告诉我们,如今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小金龙”的制作也越来越复杂,起初由稻草简单扎成的“小金龙”,现在都穿上了“彩衣”。

9月17日,在双石镇庆祝第三届农民丰收节的启动仪式上,杨光华的9条“双石小金龙”舞得格外欢快。

除了杨光华这样带着“双石小金龙”登上大舞台的“专业队伍”,田間地头还有更多的村民用自己扎的“双石小金龙”耍一耍、舞一舞,庆祝又一个丰收之年。

猜你喜欢
刘敏光华小金
中国想象力:以自我成就众我
我在听你歌唱
谁放的老鼠屎
点亮生命的光华
爱“喧哗”的我
还手绢
珠翠光华
挣够50万去离婚:抠门花心老公必须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