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的,采收的,记录的……都是属于青菜头的风景

2020-09-10 07:22高维微
今日重庆 2020年10期
关键词:武生涪陵榨菜

高维微

核心阅读:几乎每家超市或便利店,都能看到涪陵榨菜的身影。这碟小小的涪陵榨菜,有着“国民榨菜”的美誉。因为榨菜名头太响,涪陵当地甚至还有个段子:“如果没有榨菜,‘涪陵’很可能被误读为‘陪陵’。”对消费者而言,涪陵榨菜或许只是一年四季总能吃到的小菜,但对涪陵人来说,这碟嘎嘣脆的小菜却代表了一张名片,一个产业,一份希望。

Core Reading: Fuling Pickles can be seen in almost every supermarket or convenience store. And it has been hailed as “national pickles”. Due to its big reputation, a joke was created in Fuling: “If it is not Fuling Pickles, Fuling may probably be misread as Peiling.” For consumers, Fuling Pickles may only be a small dish that is available all the year round, but for people living in Fuling, this crisp dish represents a business card, an industry and a hope.

10月13日天不亮,王武生就已领着三辆面包车,来到了距离涪陵区百胜镇21公里的长寿区云集镇。

当十多个扛着锄头的农民出现时,王武生快步迎上前去,将他们请到了车上。一路上,王武生不停地给他们散烟、套近乎。当三辆面包车回到百胜镇桂花村时,王武生已经把这群人哄得眉开眼笑。

每年白露过后,天气渐渐转凉,涪陵的山野丘陵间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尤其是高山上昼夜温差加大。从此时一直到来年雨水节气的这几个月里,制作榨菜的原料——青菜头就将完成它的播种和收割。

“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要种青菜头了,人手紧,涪陵基本找不到工人。还好我家海拔高种得早,要是再过几天,连长寿都不好找人手了。”王武生暗自庆幸。

忙碌的深秋 The Busy Late Autumn

来到桂花村时,寒露已过,此前撒下的种子都已经在田间地头长出了绿油油的苗,甚至在一些石头缝里,都能看到零星的青菜头苗。

又到了一个忙绿的时节。王武生从长寿客客气气请来的工人,就是来赶时间移栽这些刚刚冒头的青菜头苗的。

王武生说,为了保证涪陵榨菜“嘎嘣脆”的鲜嫩口感,每年青菜头种植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按节气“打表”:白露前后撒种,寒露前后移栽青菜头苗,而收割要赶在雨水前完成。“错过任何一个时节,青菜头就不好吃了。”王武生说,为了抢时间赶节气,就要多找人手来帮忙,一时间十里八乡到处劳力紧张。

桂花村由于海拔相对较高,撒种、移栽甚至是收割都要比周边地区提前几天,王武生这才顺利从长寿抢到工人。

王武生今年扩大了青菜头的种植规模,把周边一百多亩撂荒地悉数承包了下来,还准备成立一家农业合作社。说话间,田间地头断断续续传来机器轰鸣,那是王武生请来的挖掘机,早上8点就开工了,“人手有限,所有能用机器完成的工作,我都交给了机器。”

“今年用挖掘机开荒,成本是提高了,也没多大赚头了,但明年情况应该会好些。”王武生的眼光很长远,按照计划,他今年打算先提高产量,用自己开办的农业合作社直接对接榨菜生产公司,“这样算下来,以后仅仅是榨菜这一项,毛收入一年就有三十万元。”

早上开工到十点左右,王武生就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客人。他们都是桂花村的青菜头种植大户,得知王武生找到工人后,赶来预约这些工人:“你下午种得完不?种得完的话,我就起苗子,明天移栽……”

不到两个小时,王武生请来的工人就已经被预定了这一周的“活路”。

地里的“软黄金”“Soft Gold” in the Field

在桂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青菜头。

建卡贫困户张洪志的家,在一座垂直高度约两百米的小山包旁。整个小山包,一眼望去,从山脚到山顶,都被青菜头苗盖得严嚴实实的。

张洪志今年种了二十多亩青菜头,他把脱贫的希望都放在了这片青菜头上。

张洪志和妻子正在青菜头地里忙碌,“青菜头是个好东西,在我们涪陵人眼里,它就是‘软黄金’。这东西‘贱’得很,种下去施一次肥就不用管了,不生虫也不得病,只是种和挖的时候要费点力气。”蹲在青菜头地里,张洪志笑着说,“我们老两口虽然辛苦点,一年种个二十亩也勉强干得下来。”

2016年,张洪志做了场大手术,干不了重活,种榨菜没问题,难就难在榨菜收获后的运输上。以前,张洪志都是一背篓一背篓地往镇上背。干不了重活后,他曾担心青菜头烂在地里。现在,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他不再为青菜头的销路发愁,合作社会统一收购。只要提前告知合作社,届时会有车辆直接开到地头,拉走刚采下来的青菜头。

和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一样,桂花村的榨菜合作社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增收岗位。不过,张洪志一门心思想的是先把自己地里的青菜头种好。桂花村每亩地平均能产大约3吨青菜头,按照800元一吨的保底收购价来算,张洪志家一年能有近5万元收入。

菜农的笑脸 The Smiling Face of Vegetable Farmers

随着涪陵榨菜名头越来越响,全国各地的摄影师都喜欢到涪陵的山乡村寨拍摄榨菜,张政就是其中之一。

在桂花村见到张政的时候,他正用无人机拍摄青菜头苗移栽的画面。作为土生土长的涪陵人,张政自称拍摄榨菜已有23年时间。“桂花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地貌,这里的田坎大多是用石头砌的,其它地方很少见。”说起涪陵乡间漫山遍野的青菜头,张政如数家珍。

拍摄榨菜二十多年,张政说他能感受到菜农的精气神变了,见到了越来越多的笑脸。“坦白讲,前些年遇到青菜头卖不上好价钱时,明显能从镜头里感受到菜农的焦虑。近些年,我镜头里的菜农爱笑了,他们的底气也更足了。”

菜农的底气,得益于各类助农富民政策。比如张洪志加入的这类专业合作社就实行了保底收购政策,保证雨水前收割的青菜头价格基本稳定在每吨800元。而以前,青菜头的价格起起伏伏,好到每吨1000多元,差到每吨600元,农民自然也是提心吊胆,心里没底。

百盛镇中心村建卡贫困户袁亮种了半辈子青菜头,因为青菜头的收购价不稳定,吃了不少亏。去年跟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后,贫困户无需缴纳保证金,在雨水前收的青菜头,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有多少收多少。

有了这份协议做脱贫增收的“靠山”,袁亮去年揽下30多亩土地种植青菜头,“政策越来越好,我心里也踏实了”。他甚至开始设想再建个榨菜池,把青菜头加工成半成品,还能卖上更好的价钱。

猜你喜欢
武生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净利润现五年来首降涪陵榨菜提价战略能否继续有待观察
惊!茶叶蛋之后,我又“吃不起榨菜”了……
涪陵榨菜与二锅头
水中高考
我娘的榨菜田
刀马旦
刀马旦
刀马旦
乌江榨菜靠“正宗”,不靠“三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