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叉布光法场景中的人物关系构建

2020-09-10 07:22王偲
摄影与摄像 2020年1期
关键词:卧虎藏龙

摘  要:人物关系展示是叙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有多种方式来展示人物关系,除了通过镜头关系、人物造型等方法外,布光方式也是揭示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影片《卧虎藏龙》是李安根据王度庐同名小说改编的武侠动作电影,相关的论文和影评已然很多,但从影视照明角度分析的还很少。本文拟从“交叉布光法”入手,分析该影片中双人静态布光方式与人物的关系,从而阐明交叉布光法是如何帮助影片揭示人物关系的。

关键词:交叉布光;人物关系;《卧虎藏龙》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识码:A

从传播媒介上来看,影视艺术是一门关于光影和声音的艺术,其中诉诸视觉的光影画面在叙事传达功能上占据了绝对比例。交叉布光法是静态布光法中的一种常用方式,常见于影视作品中的静态双人场景中[1]。主要分为前交叉法、后交叉法以及前后交叉法,其中前两种方法更为基础和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场景,就前两种布光方式进行分析。电影《卧虎藏龙》是李安导演作品,由袁和平任武术指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等联袂主演。影片围绕大侠李慕白退隐江湖之际青冥宝剑失窃一事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江湖恩怨,道出了两代江湖人的爱恨情仇。片中武打场面的外在交锋实际上是在呈现江湖儿女的侠义之梦、侠义之情[2]。影片的主旨——借武学、功夫的塑造,展示人物内心的“侠”“道”观念,阐释儒道的精神、禅修的境界——都是通过李慕白和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两对人的情爱关系来展示的。因此,通过对这两对人的布光方式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影片,从而理解影视照明方式在人物关系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场景中有两个人物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的镜头设置应该是对画面中人物的完整表现,包括统观全局的全景景别,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介绍的中近景、近景景别,两个人物对手戏(对话、交流等剧情表现)时候采用的中近景、近景、特写等景别,这些不同的拍摄状态下的景别都应该用统一的光线效果来进行体现。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画面中效果形成空间的完整性,即画面中不论镜头进行怎样的改变,都要在灯位不发生任何改变、且不会使灯位穿帮的前提下进行,这个时候的光线不仅要将人物进行展现还要推动剧情的发展。

1 李慕白与俞秀莲的前交叉布光场景(见图1)

前交叉布光法是指主光均位于摄像机同侧的共用灯光法。前交叉布光法中,整个光线的交叉光位是与摄像机同侧的,这个时候摄像机左右两侧的光位对于画面中的人物进行的是正面的修饰,两个人物被其相对方向的灯光照明脸的三分之二的面积,通过这样的修饰方式来对于整个人物进行造型。除此之外还有画面环境照明、勾勒人物轮廓的作用。

影片一开始,李慕白与俞秀莲在俞府久别重聚。在这个场景中(00:01:50——00:05:00),人物用简单的交谈交代了两人姓名、职业以及近况。此时观众很容易接收到两人“老友”关系。并且从李慕白“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的对话内容对两人关系走向有了一些期待。

这个场景主要是双人对话场景,布光方式使用了前交叉布光法。在这个场景中光线效果按照观众正常的视觉适应性来进行布光,整个环境光线效果运用了日光效果的模拟。两个主光置于人物两侧,与摄像机同侧,位于关系轴线的前侧。光线照明两人靠外侧的脸,观众可以清晰看到人物外观轮廓以及五官;同时,靠内侧则相对较暗,观众较难以捕捉人物面部活动,从而无法捕捉人物情绪。此外,按照透视原理,照亮的部分靠近观众,即人物靠近观众;较暗的部分远离观众,即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对较远。这一情况和此时的观众心理预期相符——观众此时更为关注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而非两人的情感。因此,这个场景主要用于叙事,而非抒情。其次,对于整个场景的明暗对比而言,前交叉法能够照亮人物的大部分,使得画面较为明亮,观众能够观察的画面内容丰富,没有画面内容被隐藏的观感。但同时,因为照明范围大,使得场景(特别是人物五官和造型)缺乏层次感,使得人物形象较为扁平,符号化。综合以上两点,这一场景的前交叉布光方式所营造出的光线效果就构建出剧中人物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关系——两人光明磊落于江湖,虽情愫相生却更顾及对方以及江湖,两个人物是相互熟悉的,却都隐藏着自己的内心。

由此可见,在同一个场景中,画面中双人的静态布光使用前交叉布光方式,可以使两个人物相对应的面光效果要突出,人物正面形象展示彻底而完整,能够清晰的构建人物关系,展开叙事空间。

2 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后交叉布光场景(见图2)

后交叉布光法是指主光均位于摄像机对侧的共用灯光法。与前交叉布光法相对应,后交叉布光法的主光同样置于人物两侧,但位于方向轴线的后方。后交叉布光法中,光线的交叉是逆光光线的交叉,所以此时一般需要在摄像机的同向增加一个补光,用来作为被摄人物的面光补光使用,是对于人物做修饰作用的光线,这个灯位可以让整个画面的亮度得到提升,中和一部分逆光所带来的太显眼的光,从而让画面不会因为逆光太强的原因导致画面中的亮度不均匀,所以通过适当面光的补光效果,不但不会冲淡画面的层次感,还对人物的具体表现有了一定的补充说明的作用。

与李慕白与俞秀莲内敛的情感不同,玉娇龙和罗小虎的情感炙热而外放。在这一场景中(01:05:55-01:07:10),玉娇龙和罗小虎同样是相向而坐,但是场景的照明方式不同,采用了后交叉布光法。首先,从整体效果来说,逆光光线为画面提供了更丰富的层次感,人物的立体感也更强。同时,逆光的交叉效果对于被摄人物的轮廓做了强烈的修饰,所以画面中的人物会在这段剧情中被修饰得比较有质感,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手戏也会比较生动,动作交流的展现也更为彻底而详尽。相对于人物,因为没有明确的环境光,背景环境被淡化,这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观众的视觉重心更加明确。其次,后交叉的光线效果使得人物外侧方向较暗,即远离观众,使观众产生“观看”的间离效果;人物相对内侧方向明亮,即剧中人物相对靠近。在这样的光线条件下,观众无法看清环境以及人物的全面细节,视线被引导到人物面部和肢体动作上来。虽然相对前交叉法,此时人物面部五官并非完全照亮,但由光线带来的层次感,观众能更加容易且明确地捕捉人物面部动作和情绪。这个场景主要是对玉娇龙和罗小虎内心情感的描写而非叙事。此时,观众的期待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转变到对两个人物内心情感的关注上来。

3 结语

交叉布光法主要运用于展示人物关系的双人静态场景,在构建人物关系上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前交叉布光法重在构建人物叙事关系、交代剧情的叙事功能,后交叉布光法更注重人物内在情感关系的构建。交叉布光法对人物关系的构建不仅体现在整体人物关系上,也可以根据叙事需要针对某一过程中的人物关系变化作出调整。例如,当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情感关系发生改变的时候,照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舞剑谈心场景中(00:50:10—00:52:00),光线对夜色进行了夜景模拟,此时李、白二人的布光方式也采用了后交叉方式。(见图3)

总之,影视布光,是为了完整展现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所以一定要注意跟画面、背景、剧情等一系列因素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让观众对于整个画面的整體感观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偲,杨牧之.影视照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4-148.

[2]贾磊磊.剑与心——《卧虎藏龙》的双重本文[J].当代电影,2001(06):72-77.

猜你喜欢
卧虎藏龙
武侠电影“视域融合”时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
论《卧虎藏龙》的制片
论电影《卧虎藏龙》对中国元素的成功发掘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浅谈《卧虎藏龙》的人物命运及人生意义
文本转码:《卧虎藏龙》的叙事新解
从音乐角度解读电影《卧虎藏龙》的审美体现
浅析《卧虎藏龙》中的人物性格
“演卧虎藏龙2?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胶片中流淌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