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背景下的公益创投中社会组织行为的路径优化研究

2020-09-10 04:55李炜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

李炜煜

摘 要:随着“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基于“三社联动”治理模式推进的背景下,研究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中主要面临着社会组织准备不足、社会组织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组织内部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对策,加强社会组织自身专业水平的建设,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以及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关键词:“三社联动”;公益创投;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2.9;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275-02

一、概念界定

1.“三社联动”

“三社”,指的是社区、社会组织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者。所谓“三社联动”,就是在社会治理中,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推动多方协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三社联动”强调三个主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非简单的三者叠加。“三社联动”有助于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有利于推动社會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创新与活力;有助于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整合“三社”的力量,使得资源更有效率的发挥作用,实现“1+1+1>3”的效果。

2.公益创投

1969年,美国慈善家约翰·洛克菲勒三世提出“公益创投”这一概念。1984年,随着美国半岛社区基金会提出将风投模式运用到慈善投资模式上,公益创投正式进入实践阶段。200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具有公益创投概念的社会组织——新公益伙伴。此后,公益创投在中国开始兴起。然而,尽管中国的公益创投事业开展的热火朝天,学界对此也有较大关注,但是关于“公益创投”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中使用的是欧洲公益创投协会(EVPN)的定义,这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义:公益创投是将风险投资的工具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目的组织提供资金和非资金支持,以提高其社会效应的方法。

3.社会组织

在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基金会、民办非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公众,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志愿性以及自治性等特征,是区别于政府以及企业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有助于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就业;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有助于增加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与活力,推动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三社联动”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的情况

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三社联动”的概念。《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将街道和乡镇政府面向社区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委托有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组织聘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服务。”公益创投是一种创新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社会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重要主体,常常作为公益创投活动的承接方,它与公益创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得知,以“公益创投”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在2013年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在2015-2017三年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基本与“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同步。在这个时期内,社会组织也更积极的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参与公益创投活动。然而,尽管理论和实践都在蓬勃发展,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研究“三社联动”背景下,社会组织如何优化自身参与公益创投,对推进“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完善、推动公益创投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组织准备不足

许多社会组织在承接公益创投项目的时候,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专业化能力有所欠缺。当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比起巨大的社会需求来说,有着较大的缺口,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多由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组成。尽管在提供公共服务上有着较大的热情,但是许多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欠缺社会工作的专业资质,难以提供专业科学的社会服务,对服务质量、组织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社会组织本身发展不够成熟。尽管在数量上,社会组织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是在质量上,许多社会组织还缺乏自身造血的能力,多依靠政府支持来进行进一步的运转。在实践中,许多组织也缺乏对组织的长远规划,使得组织的实际运作难以体系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缺少充足的准备,使得社会组织难以参与公益创投,获得资金支持;即使参与进来,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果。

2.社会组织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近几年社会组织获得了较大的关注,许多社会资源也给了社会组织很多支持。然而,社会组织进行的多是公益事业,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而产出的则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小,且产出周期较长。因此,许多社会组织常常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情况。其中,最主要缺乏的就是人才资源和资金。许多社会组织缺乏成熟科学的募资渠道,也缺乏募资能力,使得组织的发展无法长久。

社会组织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尽管国家大力推进“三社联动”,但是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还是多依靠自身进行“单打独斗”,没有有效的发挥社区在其中的作用。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常常只和政府打交道,但是内容也只限于注册组织、审批项目等常规合作,对政策文件缺乏敏感性,没有充分发挥政策给出的优惠条件的作用。社会组织也很少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公信度。社会组织对资源有效利用能力的缺乏,使得社会组织不擅于参加公益创投活动,并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组织自身的发展,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3.社会组织内部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因此,许多社会组织内部的机制是不健全的。社会组织应该有完善的民主决策机制,由决策机构、理事会、监督机构、具体的职能部门等组成。然而,在实际中,常常是一个人身兼数职,职权划分也很不明晰。缺少内部的监督机构,决策也缺少统一、科学的模式;缺少专业的财务部门,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缺少专门的人力资源机构,使得组织的工作人员招聘、培训等环节不够科学,不利于组织工作人员的发展。不完善的社会组织内部机制使得社会组织缺乏科学的办事流程,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使得组织难以实现长效健康有序发展,不利于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

四、社会组织行为的路径优化

1.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建设

明确组织的使命、愿景和宗旨。明确组织的类型、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发展长期规划,确立连续的短期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组织发展有章可循。邀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相关权威人士对组织的发展规划进行改进,使其更具科学性。不断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改进组织运作模式,提升组织自身造血能力,推动组织独立成长。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等专业人士作为组织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通过开展讲座、交流学习等形式不断提升组织内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通过提升社会工作者,来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更好的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切实解决社会问题。

2.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自身发展

社会组织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关注与了解,明确政策内容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利用好政策提供的优惠条件来推动自身发展。依托社区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在社区中进行孵化,在社区中发现服务对象,在社区中开展活动,在社区中解决问題。确立适合自身的募资模式,有效提升自身的募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来获得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有效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报道,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善于听取政府、企业、媒体等外部机构的意见与建议,把外界的监督力量转化为推进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力量。

3.建立健全自身的治理机制

建立现代的社会组织治理体系,设立决策机构(如:会员大会)、监督机构、理事会、具体的职能部门,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等组成顾问委员会,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科学化。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资金的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工作。设立人力资源部门,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模式,确立薪酬制度,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积极性。明确职能划分,更好的开展活动,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孙逍,曹雪.公益创投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5).

[2]陈成文,黄开腾.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发展: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借鉴意义[J].探索,2018(1).

[3]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Z].2013-11-15.

[4]赵海林.社会组织孵化与社会治理创新——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4(34).

[5]何玉芳,柳长青.“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优化进路[J].理论探索,2018(4).

[6]王伟进,李兰,沈和.社区多元共治机制建设路径——基于江苏太仓系列实践的考察[J].行政管理改革,2018(7).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
关于四川省妇联参与政府购买的思考
发挥哈尔滨市社会组织公益普法作用之对策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破除我国社会组织法律地位的实然与应然悖论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